如何看待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

2024-04-28 18:56

1. 如何看待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

1.社会的整体浮躁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最大的特点是: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另一方面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空虚与迷乱。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人们思想的多元化。这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社会民主化的一种标志,但是这在不同程度上的确带来了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这种浮躁导致了五大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的心灵的冲突以及文明间的冲突。君不见为了片面追求所谓GDP的增长,我们的环境在迅速恶化,一盆盆净水如太湖、滇池已浑浊不堪,这怎么符合我们老祖宗说的“天人合一”?你不尊重大自然,自然就要遭到天谴!再如,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多了,但是彼此之间的防范与斗争也随之加剧,有心理学家分析,现在2/3的男人有攻击性的心理或行为。这种种矛盾其实又都来自人们内心的无穷矛盾:不少人整天和自己过不去,“身为心所役”,处在前所未有的苦闷、焦虑与空虚中;还有就是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冲突,造成了人们之间的代沟、误解与指责,这些冲突在西方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过。那么如何引导人们走出浮躁与空虚,确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目标?有人借助于心理辅导,有人借助于宗教,但人们最终发现,还是我们老祖宗的教诲起到了净化人们心灵和稳定社会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
  所以说,国学在当前的兴起绝不是偶然的。因为当人们表现出他们喜好什么的时候,这个社会看来就缺少了什么。当今之世界,我们最为缺乏的不是豪宅香车和看似时髦的理论,更缺的是:面对着诸多不平衡的愤怒与攻击心理,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诱惑,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家园,这是一个社会大问题。费孝通先生说得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很难想像一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2.MBA的滥化
  国学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所谓MBA的泛滥与人们对此的某些失望。如果说,在二十多年前,MBA刚刚传入中国时,确实让国人耳目一新,长了不少见识。可是人们后来逐渐发现,一旦用到实践中时,有不少理论与中国的现实严重脱节。不少书籍除了一些令人激动的概念和噱头外,实在是缺少实用价值。不少学员听完课后常常给老师一句无可奈何的评价:“老师,您讲的都对,可就是在实践中用不上。”这委实让人郁闷!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某些宣传一些时髦理论的人,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却不去用它,这怎么让别人信服?于是培训方开始在教学方式上煞费苦心地折腾:从互动到课堂游戏,从沙盘模拟到拓展训练。接着又把那些讲了无数遍的内容重新组合,再冠以新的名称,MBA不过瘾,于是又来了什么EMBA等,但结果仍然是让听众听完后连呼上当。当一轮又一轮的MBA课程如魔方一样被组合得了无新意时,当一些洋药方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让人们感到困惑时,大家都在问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把持自己?在纷扰的环境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们蓦然回首,原来答案就在身后,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博大精深的国学!大道自然。中国和谐思想在倡导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希望整合和突破西方管理哲学的历史局限,通过对人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社会实践,进行系统的科学反思、哲学反思、文化反思,秉承中国哲学和优秀文化传统,认真探索和思考人类的终极价值,探索自然管理法则,解析和重建普适性组织基因和理论模型,初步建立起全息的管理理论体系,包括理论法则、方法工具、实践应用;为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危机管理、人本管理、情商管理、文化管理、和谐管理建立起基础的理论平台;为个人事业、企业组织的成长、变革、创新和发展提供普适化的简单易行、科学实用的诊断和管理模型;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和战略管理工具;为全球化文化融合与和谐世界构建作出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和谐思想体系的建构规划与历史使命。
  3.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倡导
  国学在中国的兴起,更应归功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率先倡导。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支撑,“八荣八耻”的内容无不渗透着中国的伦理道德;一系列亲民政策的推出,顺乎民心,符合潮流,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赞颂。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优秀管理思想的底蕴,充分说明了国学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看待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

2. 如何看待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

价值和作用倒是不知道,不过彭聃龄老师那本《普通心理学》倒是给出了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3. 效用价值论的产生

把商品交换的基础归结为物品效用的观点,在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教会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中已见端倪。

效用价值论的产生

4. 社会认知效应的价值效应

196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怀斯纳在为了解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间矛盾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社会认知效应。指认知主体的价值观影响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评价。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系统。如果认知主体把首先得到的信息看成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则会出现首因效应;反之,如果把最近得到的信息看成是有价值的,则会出现近因效应。

5. 效用决定价值

  那些年的学习中也不乏观念上的冲击。最大的冲击莫过于价值论,一件东西、一种经济活动的价值由什么决定?交易行为本身是否创造价值?按照我们从中学、大学政治经济学中学到的劳动价值论来理解,一件物品有它的固有价值,即,其生产所要花的时间乘以社会单位劳动时间的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交易不创造价值。
  
 但是,在1987年的《金融经济学》课上,我学到,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东西或证券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否让个人的效用提高,包括消费效用、财富效用、主观幸福或满足感。这等于说,即使要花百亿元投资、十万劳动力一年的时间才能建好的漂亮形象大楼,如果没有任何人或机构要用它,那么,那栋楼也会一文不值;花费再多的机器设备,如果没有人要,也一文不值;再怎么费苦力做成的衣服,如果没有人愿意出价钱买,那只是一堆废布。—— 这个观念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让我终于理解,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只顾生产、不顾所产东西有没有人要或者有没有市场,那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原来,没有派上任何实际用场的一代代银河计算机,也是一堆废铁,是在摧毁价值。等等,等等。
  
 反而看之,即使一样东西没有花多少投资或者多少劳动时间,它的价值照样可以很高。最具体的例子是像百度、腾讯、无锡尚德这样的公司,这些公司都只有不到十年的历史,而且都是由几十人创办起来,也没有自己的高楼大厦(至少到几年前没有),但市值都是几十亿美元,不仅远高于其实际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而且比那些投资花费巨大、拥有众多厂房设备与高楼大厦、经营运作了几十年的武钢、一汽、二汽等,更值钱。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价值取决于这些公司能带来的效用,或者说收益,而不取决于其建设成本,跟建设所需的劳动时间关系不大;换言之,价值由未来的收益而定,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
  
 ----摘自《金融的逻辑》,陈志武

效用决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