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利”

2024-05-11 17:28

1. “义”与“利”

   “义”与“利”是相对应的一对关系:言义必及利,言利必及义;义需要利的承认和支持,利也需要义的认可与制约,“利”及“义”之本,取之有道即为义人,反之则不同。所以说各人有各人的利义观。
  
   不义而富且贵,如我如浮云。
  
    在社会道德中,义利观通常更为人们群所看重,而在义与利矛盾面前能否心端行正,则是识辨一个人的正直与否。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做人做事道义为先。《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义利。”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则倡导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要“舍生而取义”。
  
    人不能见利忘义,信义比金钱更重要。不义之财不可取。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行动之中,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义和利可以统一,为私立而毁公义是可耻的。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不顾之诚信追随利益的人只会自食恶果,利是义的存在基础。

“义”与“利”

2. 义利论的详细释义

 西汉时,董仲舒兼采儒法理论,认为求利之心合天意,人君“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但又认为对求利活动必须节之以义,否则“忘义而徇利”。他要求统治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一论点成为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的理论根据。至宋代一些地主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家,开始起而反对贵义贱利的传统教条。王安石用功利主义解释义利关系 :“ 政事所以理财 , 理财乃所谓义也。”“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明清时,义利之辩仍不时出现,有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之说 ,皆未脱前人窠臼。

3. 如何理解儒家的义利观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
二是“义气”,即主持 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 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义利观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因传统儒家有其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所以其思想也会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
在当代社会中,义利观常表现于商业中的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现象。良好的义利观,通常以重义轻利为基础,为社会普遍群众创造价值,汲取较少的物质财富;而歪曲的义利观,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甚至忽视道德,践踏诚信等。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正确的义利观占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人民所推崇的做人经商的终极追求。

如何理解儒家的义利观

4. 义与利的概念

自古以来人们都讲究义气,义气风发是大丈夫。义是社会道德原则,利是社会物质利益。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道德原则。社会物质利益是不变的,指的是财和物。
  
 有社会阶级以来,社会的道德原则就伴随着时代变化而不同,义的标准内容也随之而改变。
  
 衡量义与不义的客观标准应该是: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思想和行为的就是义,否则就是不义。
  
 义热心爱人惜物,肯帮助有困难的事物。最大的特点是极积救助遇到特殊困难的人,勇于出手解囊、扶助相帮、舍身忘死、坚持不懈、不求回报。
  
 不是见死不救、袖手旁观、落井下石、欲至人于死地而后快的不义之举。更不是弄虚作假、坑蒙拐骗、阴谋陷害、明抢暗夺危害他人利益的歹徒。
  
 人类的历史,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史。物质利益,则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物质资料,社会物质财物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利益。
  
 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必然要受到一定经济关系的制约。这种制约的经济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个人衡量利的标准。
  
 衡量利的客观标准应该是:个人利益是否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一致,个人利益是否能够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个人利益的获得是否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
  
 凡是符合客观标准的,就是正当的利,否则就是不正当的利。
  
 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义与利,义与利要符合客观标准。那就是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20年10月17日

5. 如何看待利与义的关系

利与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需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下去看待分析,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利与义,因为除了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利与义并不是相悖不可兼容的。
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中,利和义往往是相辅相成、共同进退的,但一旦与大是大非紧密联系的时候,利必须大于义,舍利取义则是每一个有尊严、有骨气的人必须做出的选择。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根据古希腊人的观念,每件事物都有它的规定地位和职责,一旦有事物突破它的界限,就会有一种超人类的法则来惩罚这种侵犯,恢复侵犯者所破坏的那种永恒的程序。这种永恒的程序就是正义。现在,人们用正义来表示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合理的、平衡的关系。    
正义能够维护社会的程序,利益则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维护正义,社会才能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前进。    
义与利的关系自古以来争论不休。追求利源于人共同的天性,崇尚义则取决于人后天的修养,利与义是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追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如何看待利与义的关系

6.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之义利观


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有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是重义轻利,也不是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思想。

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一段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之后进行"教"(教育)。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在孔子在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一言以蔽,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在社会的义利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理性'。而我们完全可以鉴借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近行调节。

孔子的义利观显然是大题目,不才所学甚浅,故再引卫君翰兄一文,该文观点新颖,见地颇深,今摘录如下——

举一些论语中的例子,简要说明一下孔子思想中的义及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反对的事情,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这章直接说明了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改变的。 

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知道义了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是我害怕忧虑的啊。 

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徒义…知道义了之后便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 

以上这两章说明义由知而来,而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变化。 

里仁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一切行事以求利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另解为自己心中容易产生怨恨) 

宪问篇,子路问成人….见利思义…利益当前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见有所得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宪问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公叔文子对于合于义的东西才拿取,所以别人不觉得他真的有拿取。孔子说:这样吗?真是这样吗?言下之意为孔子不太相信公叔文子已经真的做到此一境界了。 

述而篇,子曰饭疏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经由不义而来的富贵对我而言只像是天边的浮云一般。意为看看就算了,怎么也不可能会想要去拥有它的。 

里仁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卫灵公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然也有穷困之时,但不至于像小人一样,一旦穷了就放滥横行。意为君子重义,不像小人一般因穷困便无所不取。

以上七章说明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子路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只注意小利,只追逐小利就难成大事。意为不因取小利而失大事能带来的大利,这是义。 

泰伯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天下有道,就应该表现自己的才能(是义);天下无道,就应该隐藏起来(是义)。在有道的国家里,贫穷且地位低下是一种耻辱(也是义);但是在无道的国家里,大富大贵也是耻辱的啊(还是义)。此章充分点出君子应该要能掌握义的原则来决定个人的进退,而非一昧地追逐富贵及利益。请注意孔子并未指出隐之后要作什么,至少他自己就不是单纯的隐居起来,因此这里也还隐藏了一个义。

宪问篇,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原思问孔子何谓耻?孔子回答:在有道的国家里为官领俸,在无道的国家里也还是为官领俸,就是耻了。此章指出在有道的国家里为官领俸是无可厚非的(是义);但要是国家无道,为官者必须尽全力改变形势,期使无道转回有道(也是义);如果实在无力回天,则不应继续为官领俸了(还是义)。否则就是耻辱了。 

卫灵公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国家有道时出仕为官,国家无道便引退而隐居起来。 

先进篇,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所谓的大臣,应该是能以正道辅佐君主(这是义),若发现无法做到这个境界,就应该请辞(这也是义)。 

季氏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职位上必须全力以赴,如果实在做不到就应该请辞。 

以上六章说明现实生活中义与利的配合。基于以上的观察、了解,应有下列四点结论:
1.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改变的。
2.须由知来得到义,且因为知有所增加改变,义也会随之改变。 
3.合于义的利一定当取,但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 
4.义和利之间并不是谁轻谁重的问题。义乃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义对利而言,是衡量在这个时间点上,应不应该取这样的利的标准。二者是根本无法比较的。 


孔子的德治思想 卫君翰


"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

德治也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便是历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 

下文为卫君翰所作,见地甚为透彻。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以下几个重点来反映:

1.德治并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意思是贤人相继治理国事,也要到百年之后,才能感化残暴之人,达到废除刑罚的境界。换句话说,那百年之内当然还是须要刑罚的。 
子路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指罪与刑必须适当,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既然如此,刑罚,而且是适当的刑罚,还是须要的。 
尧曰篇…不教而杀谓之虐…。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而后杀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说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贪图利益。 
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怨于社会国家时,若不以刑罚报之,何谓直? 

2.德治是主观的理想,还须其它很多客观的环境配合,才能达成。 
2-1.时间——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指如有圣人为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况——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齐到了卫国,孔子见卫国人烟稠密,便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问到:治理国家时,当人口多了以后,我们还能为他们作些什么呢?孔子说: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后,还能为他们再作些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要开始教育、教化他们的时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丰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条件之一。 
2-3.政治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国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或共产主义制度则指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可采不同或相同的治国方法。 

如前所述,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因此一个可长可久又稳定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须的。以孔子当时君主制度的背景而言,想想看善人为邦百年,那必定是要经由好几位贤人持续接力式的努力才能作到的。 

综言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养民步骤 庶——>富——>教 

治国方法 法治由重而轻而无

————————————>

德治由轻而重

————————————>

政治制度 长久稳定合理的政治制度 

=============================>

法治的特点是方便,收效快速;德治的优点则是:在早期可使法治的效果增加,中后期则可减少治国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民众理性且快乐。故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早期增加了法治的成份,在中后期则加重德治的份量,并慢慢将法治成份减到最低,最终的目的还是使民有耻且格。这也是义(宜)的表现之一吧!现代意义:在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潮到来之际.我以为孔子义利观中的不少命题与观点,仍可“古为今用”,有着其积极的现代意义一、 义包括道义和义务两个内容 
  孔子师徒认为义首先包涵道义的意思,他说:“行义以达其道”(《论语》§16.11),他的徒弟子夏则说:“信近于义”(§1.13),意思都是指人要讲道理、守信用,这便是道义、义。 
  孔子认为义其次应包涵义务的意思,他的高徒子路曾说:“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18.7),孔子没有反对,这显然把义指为君、臣、民三者之间役使和效劳的关系,即义务。 
  孔子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他说:“君子义以为上”(§17.21),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意思是君子处世,无可无不可,要以义为规范准绳。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14.12),“见得思义”(§16.10)。孔子希望明智的君子们要“务民之义”(§6.22),意思是领导人民走向义。孔子认为以身作则是“务民之义”的好方法,他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13.4)。 
  孔子认为义是维持君臣民关系的法宝,他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1),子路秉承孔子的教诲,也曾说:“不仕无义”(§18.7),意思是说,不为帝王当官做事是不义的。 
  孔子对义的论述,成了千古名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历代忠义之士,或高风亮节,安贫乐道;或慷慨为国,视死如归。 
  二、 利民惠民我不贪利 
  孔子认为利虽然人人需求,但如果放纵地追求利就招致怨恨,他说:“放于利而行,多怨”(§4.12)。由此,他自己很少谈论利:“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孔子主张不贪图小利,他说:“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孔子认为义是诫止人们不贪利的法宝,他希望人们“见利思义”(§14.12)。 
  然而利毕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孔子主张要利民、惠民,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0.2),意思是说用民人有利的事物去便利人民。孔子办教育就是这样的实践:民人希望读书获利,情愿交学费学习;孔子收费办学,对民对己都有利。这便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认为利是调动人的一种工具,“小人喻于利”(§4.16),可以使小人听话受治,明智的人会因为行仁获利而保持仁德,他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4.2),意思是仁人会安于仁德,智者会以仁德获利而守于仁德,所谓“吃小亏赚大便宜”正是“智者利仁”的奥妙。 
  孔子对利的克制态度影响了后人

7. 儒家如何对待里利与义的关系

其所谓的“义”,是以宗法礼制或宗法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其所谓的“利”则主要是制物质利益或个人的私利。对于“义”和“利”的关系,先秦儒家是以义统利,贵义贱利,它认为义与利相比较而言是义重于利,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但同时,儒家并没有完全否定“利”,只是认为人们的“利”的行为必须符合“义”的要求。
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义利问题。义与利的内涵与矛盾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却涉及到了道德与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在各种历史条件下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在处理义和利,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失误,或者走过极端,而借鉴儒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以义统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自己写的,仅供参考。

儒家如何对待里利与义的关系

8.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意义?

先有义,而后取利。自己首先心正行正,而后才可能得到收获。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只注意到最后修、齐、治、平那几句,却忘记了开始就说到的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即:心正,是至善的关键。
这里的格物,也是对仁和爱的放大。只有平等对待对方的地位和价值,才可以明白彼此存在的各种关联意义,也才能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责任。以人为本,双方的关怀平等,双方的利益平等。人能自律,才会爱护关心别人,才会懂得和谐仁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