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的简介

2024-05-17 09:20

1.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的简介

哲学学院现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伦理学博士点,哲学一级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伦理学学科是湖北省优势学科,伦理学和逻辑学2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拥有伦理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宗教学、美学8个硕士点和1个哲学本科专业。学院设有哲学系、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伦理学研究所、湖北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德国哲学研究所、国学研究所、《价值论与伦理学》杂志编辑部、《德国哲学》杂志编辑部等业务机构,其中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26人,专职教师中教授8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另有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省级专家2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1人,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4人。学院另有“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5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4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人员2人。学院伦理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省优势学科。伦理学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学术特点,在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史和应用伦理学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西方价值理论和价值观念、中国价值理论和价值观念、中西价值观念比较、理论伦理学、中国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等领域已经有所建树,具有明显的学术优势。学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近五年间有多位教师应邀出席在美国和土耳其召开的第20届和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日本召开的“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在韩国召开的“韩中伦理学研讨会”。设立的“价值论与伦理学论坛”先后多次邀请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国内知名专家来系讲学。近五年来承办了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年会、全国第四届应用伦理学研讨会、第二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全国语言逻辑与符号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国际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中国价值哲学大会等学术会议,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出版了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价值论与伦理学丛书》、《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两套丛书和《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德国哲学论丛》两套论丛。近几年主编的《价值论与伦理学丛书》先后已经出版了13本,与国际价值研究学会(ISVI)合作编辑的《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现已发行了四辑。近三年来,哲学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20多篇发表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一级期刊上。学院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主要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方德性伦理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现代西方价值观念及其对我国影响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周易与中国宗教文化》、《20世纪语言逻辑发展状况研究》、《道德价值论视域下的中西和谐观比较研究》、《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人类生活方式》、《甘泉学派与明代心学的研究》、《气候变化的伦理学研究》等;教育部社科基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中国现代化经济伦理建设》、《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信访问题研究》等;国家重点图书项目《科学理性通论》等。科研成果获得各类奖励2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2项,《二十世纪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幸福与和谐》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庄子与萨特自由精神之比较》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 》、《理论伦理学》等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经济伦理与社会变迁》、《科学发现论》、《科学发现理性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学》等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文明村镇建设的市场化》获湖北省社会调查成果三等奖、《江畅自选集》获武汉市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爱智讲坛等一系列独特培养方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特长突出,在一系列校内外文化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历届哲学本科毕业生有大部分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考研率、公务员及选调生录取率居全校本科专业前列,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的简介

2.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的介绍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前身为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由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张世英任所长,成立之初主要研究德国哲学,并闻名国内外。1994年以来,江畅教授继任所长,转向以中西哲学为基础的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1年组建了哲学系,2003年成为直属哲学系。2007年1月20日更名为哲学学院。

3.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的专业介绍

哲学专业(本科、哲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既能为理论上的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又具备直接进入人才市场为社会服务的基本素质。学生毕业后能进入研究生教育,成为专门理论研究人才,也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公司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培养特色: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社会实践促进教学,以提高哲学基本理论和社会基本问题的研究能力为核心。依托伦理学等博硕士点和优势学科,培养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哲学人才。主要课程: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伦理学、逻辑学导论、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美学导论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的专业介绍

4.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师资队伍

哲学学院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始终把发挥人才优势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不断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学院既有陶德麟、江天骥、陈修斋、萧萐父、杨祖陶、刘纲纪、雍涛、张巨青、唐明邦、李德永等全国著名的资深学者,又有汪信砚、何萍、赵凯荣、萧诗美、陈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萧汉明、郭齐勇、李维武、田文军、徐水生、吴根友、丁四新(中国哲学),邓晓芒、朱志方、赵林、桂起权、何卫平、孙思、雷红霞(外国哲学),陈德荣(中西比较哲学),陈望衡、彭富春、邹元江(美学),段德智、麻天祥、吕有祥、宫哲兵(宗教学),徐明(逻辑学),童鹰、王贵友(科学技术哲学),张传有(伦理学),钟年、张掌然(心理学)等一批具有相当成就的专家,还有一批具有很大潜力的年轻教师,形成了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哲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9人,其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7人(其中5人为兼职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5人、讲师8人、助教4人。专任教师中有42人获得博士学位,12人获得硕士学位,其中,彭富春为留德博士,徐明、郝长墀为留美博士,陈德荣为加拿大博士。同时,学院还聘请了留英博士、政治哲学专家慈继伟担任我院博士生导师,选派曾晓平、丁四新等多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名校做访问学者,努力引进或选留国内外优秀人才。现有教师中,2人被遴选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3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湖北省和武汉大学教学名师,4人被遴选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

5.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学院简史

1922年设立教育哲学系  1988年两个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  1926年更名为哲学系  1994年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1938年随校迁至四川乐山  1996年成立哲学学院(设哲学,宗教学,美学三系)  1946年迁回武汉珞珈山  1998年博士后流动站  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99年并入人文科学学院,保留哲学系与宗教学系  1956年恢复武汉大学哲学系,李达校长兼任哲学系主任  2000年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哲学学科授权点  1969年迁入武汉大学襄阳分校  2002年第二批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1977年迁回武汉大学本部  2003年恢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1981年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外国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学院简史

6.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全部名单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全部名单有李佃来、李志、汪信砚、赵凯荣、赵士发、盛福刚、吴昕炜、周可、程萌、刘秉毅、邢冰。

武汉大学哲学系简介
武汉大学哲学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哲学系最早可回溯至1922年教育哲学系,熊十力、方东美、洪谦、朱光潜等众多哲学家曾在这里任教。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先生,恢复重建哲学系并担任系主任,为20世纪后叶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武汉大学哲学系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系之一,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全国各类评估中名列前茅,在近几年国际QS排名中稳定在世界前100名。哲学学科的实力非常雄厚,哲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以及首批强基计划。

哲学学科包括二级学科8个,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这些二级学科均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

7.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历史名家

 程乃颐(1900-1970),江西南城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同年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1926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心理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国立青岛大学教授、北平女子师范学院教授。1932年8月到1941年6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教育哲学系教授。1941年至1944年6月任江津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1944年7月重返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心理专业教授。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历史名家

8.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详细资料大全

  *** ,1996年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本介绍    中文名 : ***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毕业院校 :匹兹堡大学   学位/学历 :哲学博士   专业方向 :哲学逻辑、形上学、语言哲学   学术代表作 :《Facing the Future: Agents and Choices in Our Indeterminist World》   个人经历,研究兴趣,课程教学,个人作品,  个人经历  在美国的西维吉尼亚大学(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 *** urgh  )和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Indiana Universityat Bloomington  )任过临时教职,在美国一家软体公司任职数年。 2004 年春季开始在武大哲学系任教。  研究兴趣  哲学逻辑; 形上学; 语言哲学。  课程教学  (1)逻辑学和哲学的基础课程 (2)哲学逻辑各分枝和相关的哲学理论  个人作品  出版作品包括与   N. Belnap  和  M. Perloff 合著的《Facing the Future: Agents and Choices in Our Indeterminist World》(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年)以及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一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