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原因是什么呢?

2024-05-20 02:25

1. 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说读完《道德经》后只觉得像一本兵书,那么可能是只读懂了一小部分,《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其中只有几章内容是讲解兵法的,详细地论述了如何用兵取天下,如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六十八,六十九章等。《道德经》是举世公认、玄奥难懂的集大成之作。
从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见一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能治国理政的国君、天子或能辅佐国君天子治国理政的圣人。它是一部治国理政的帝王之学,而不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市井学说。所以我们一般人无法真正读懂它就不足为奇。第七十章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说明大道至简,而世人却不得其门而入,走上旁门左道,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焉有不乱之理。

《道德经》不只是像一本兵书,因为《道德经》是知识全覆盖,你是什么它就像什么。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等,这就是古今中外都研究《道德经》的原因。甚至有个外国学者说:全世界的书可以都烧掉,唯独《道德经》不能烧。好像只要有巜道德经》人类就有希望,有未来,有可靠的精神家园。

其实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看经典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与启发。
善战者能从“水无常形”中获取带兵取胜法宝;一代宗师能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道德经》第九章。意即手里捧的东西太满,不如适可而止;武器磨得锋芒毕露,难以保持长久)领悟高深理论;做企业的能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意即无论是多么高贵,多么了不起的东西都需要卑微不起眼的东西作支撑)中学会招揽人才,收服人心。

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原因是什么呢?

2. 《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思想的不同之处

老子战争思想如此深刻地在中国兵学长河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与老子高屋建瓴地在他
所说的“道”的立意下论兵有直接的关系。老子正是依据他的哲学思想, 所阐发的独
具特点的战争论及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 才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
。我们没有理由不正视《道德经》用与影响, 倒不如说是老子“ 道” 的思想在军事
领域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把老子当作一个军事家, 而把他当作哲学
家, 原因就在于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开篇就讲“ 道” , 而且反复使用:“ 以
道佐人主者”、“ 有道者不处 、天下有道、不道早已” 等语言。孙子则是直接为言兵而言兵。《孙子兵法》一开篇就讲:“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
不察也。” 这些都充分说明两者的主旨、立意之区别。前面说老子为“ 俭武” 论者也就是老子提出的“恬淡为上”, 老子的这一主张是直接从其“天下有道”的社会
理想出发的, 是直接反映其哲学思想的。而孙武则是一位慎战论者, 他极力反对轻率
用兵。他一再要求“ 明主慎之, 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很明显, 孙子是
从具体交战国的角度出发的, 是以用兵制胜为目的的。从字面上看, 老子认为“ 兵者
, 不祥之器” , 而孙子则认为“ 兵者, 国之大事” , 有人据此就说两人对于战争的
态度有原则区别, 认为前者是消极反对之, 后者则是积极对待之。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我们只能说这是缘于两人论述的主旨思想不一样, 立意角度不一样。老子论兵是依据
其哲学思想在论兵, 其论兵内容渗透着其独特的社会理想, 重在强调“ 俭武” , 以
求“ 天下有道” 。而孙武论兵则是就战争本身而具体地论述制胜韬略, 所以他把“ 
兵” 作为“ 国之大事” , 重在强调慎战, 以求全胜。《道德经》所体现的用兵思想
显然不是其主旨思想, 而只是对其主旨即“ 道” 的一种辅助说明和在军事这一领域
的展开和表现罢了。而《孙子兵法》 通篇是以研究军事及其战略战术诸问题为主旨, 
所有论述都围绕此主旨而展开。因此, 孙武在老子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军事思想多有发
挥, 而且具体得多、完整得多, 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在战略论上, 孙武发挥老子的
“不争而善胜”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选择论。他把用
兵之道分为“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 指出“善用兵者, 屈
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 百战百胜, 非善之
善者也” ; 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这较之老子的善战者“ 不武”
、“ 不怒”、 不之说, 要具体得多、完整得多。在战术论上, 孙武在《孙子兵法》
《势篇》中全面地发挥了老子的思想, 主张“ 奇正相生, 以奇制胜”等。老子的思想
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和人生深刻洞察和体悟的基础上的, 老子具有独特的宇宙观, 独
特的对生命、人类的观点, 老子谈战争的目的自始至终是把它作为其..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谈的。老子在《道德经》 七十章中也讲: “ 言有宗, 
事有君” 。有人认为由于老子哲学中带有个人理想化的成分, 因而使其论兵思想也带
有理想化的特点, 从而使其有些论述过于理想化、绝对化, 而孙武在这方面则客观得
多、具体得多, 也好把握好理解。实际上两者立意不同, 角度不一, 是不应该作这种
简单比较的。我们说老子是哲学家也正在于老子并不是站在哪一个具体交战国的立场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问题, 老子的立意是从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而
孙子是从交战国之具体立场来看问题的, 所以对他讲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知
己知彼, 百战不殆.. 、.. 避实击虚、出奇制胜.. 等思想我们就好理解得多。有人说
老子是一味反.. 武.. , 是理想主义者等等, 诸如此类的思想实际是对老子思想的误
解。总之, 理解老子战争思想必须上升到老子.. 道.. 的立意, 紧扣老子.. 天下有道.. 的情怀来理解。老子并不是一味反.. 武.. 、不用.. 武.., 因为老子知道这在现实中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在遭受外敌入侵的情况下, 老子赞同.. 不得已.. 而进行御敌自卫战争, 倡导要.. 善胜.., 并且由此提出一系列用兵治军原则, 
而这些原则无不体现和渗透着老子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重视生命本身价值的人生态
度。同时, 我们还看到追求健康与长寿也是老子思想的独特之处。老子重视生命本身
的价值, 主张在稳定、平静中颐养天年, 反对摧残生命, 这也是老子思想中非常鲜明
的观点。总之, 老子的立足点在于使 天下有道 , 认为天下无道是产生战争灾祸的根
源; 孙子的立足点在于用战, 强调道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四、老子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道德经..具有特殊的语言方式, 其中有些语言很容易使一些初读者无视老子情怀、不
明本末地把这一类话当作纯粹的谋略来解读, 如果再加以曲解甚至自以为得其意而把
这种心得也当成..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时, 这时候就真的会把《道德经》 当成讲阴
谋的书来读了。近人章太炎也说: 老聃为柱下史, 多识故事, 、《六韬》之旨, 著五
千言, 以为后世阴谋者法。 当然还不能说章太炎也认为老子是讲阴谋的, 但章太炎在
这里确实揭示出了这种早已存在的对老子误读、误用的现象。可是老子提出“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 开出“道” 治社会的良方, 希望人们通过自身“ 德” 的修养回
到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去正是针对“ 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智慧出, 有大伪”。 等后世所谓的阴谋现象的。老子讲.. 绝巧弃利, 可谓非
常明确直接地表明了对搞阴谋的态度。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认为, 老子修道德。本
来是讲修养的书, 被当成.. 后世阴谋者法.. 的书, 这真是对老子的大冤枉和大曲解
。正如必须从老子之特定情怀和社会理想着手, 才能从实质上理解老子言兵之用意一
样, 我们也只有理解老子之博大情怀和特定动机, 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老子所讲谋略思
想的精神实质。我们在前文中曾分析老子讲的“ 道” 不仅体现为一种情怀, 而且也
表现为一种规律。老子希望人们..“知足” 、“ 恬淡”等不仅是作为一种德的要求, 
而且本身也是顺应“ 道”的规律的表现。《道德经》 中所讲谋略, 正如我们前面讲
“柔弱胜刚强” 的道理一样, 实际上是老子对道..的规律在应事上的揭示。理解..道
德经.. 之真义, 必须透过这些表面的语言方式, 看到其思想情怀和精神实质。老子讲
的功成而不居、 上善若水、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
实, 不居其华 等, 这些都是伟大高尚心灵的体现, 老子谈治国、用兵, 乃至处世中的
谋略, 都是希望人们如“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通过身体力行老子德的要求, 从而
做到按“ 道”的规律办事, 进而实现老子“ 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这才是老子的
本意。《老子》 通篇都渗透着其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在这样一种伟大情怀之下, 怎么能说老子是阴谋家, 是讲阴谋的呢? 谋略和阴谋是
一字之差, 离开老子.. 道.. 的情怀, 就会导致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规律是客观存
在的, 老子的谋略思想是规律和情怀的统一。离开老子的情怀, 离开老子主观动机来
谈老子的谋略, 就失去了其根基和本源, 也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并运用老子在《道德经
》中所讲的规律, 而且也实际上造成了对老子思想情怀的根本背离。

3.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吗?

道德经不是一部兵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吗?

4.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兵书

道德经不是一部兵书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5. 为何说《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儒道互补”的兵书?

先秦经典《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古往今来,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一部哲学著作。

《道德经》包含士兵思想,甚至很多章节都直接包含了论兵,因此,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兵书。(威廉莎士比亚,北方执行部队)。例如,《隋书经籍志》病假类记录了《老子兵书》本,现在已经失传了。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老师也在《中国史稿》中指出:“《老子》既是政治哲学著作又是兵书。”
这方面比较重要的传世文献是名正统《道藏》东新娘玉洁类中收录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为唐朝人王振撰写的。这是一本论及《道德经》的古装书。
从这本书的序言来看,王真的是唐宪宗的赵义郎、韩周(现在四川省广汉市)道知事和军事兼备。这本书是他献给皇帝的,皇帝特别指示。李唐皇室自认是老子IEL的后裔,尊称老子为“太上贤元皇帝”。王振虽然是文官,但因为掌握地方军事,所以以《道德经》论兵进军皇帝。

这里的“贤铉”以深邃而深远的意思展现了出道的深刻奥妙。《道德经论兵要义述》这样解释。“覆盖天地的道路,四周健成,一切都历历在目,是为了一个贤道。圣徒之路,取代千里之物,各正名生活,复杂的贤道。所以:“当地又县。”
“四点开,百物生缘”出自《论语阳货》孔子的话。贾说:“天是什么意思?四周模糊,一切都很生动,天空是什么意思?单击。” 儒家五经之一的《周易》干卦中的“各自定名”是“主干道变化,各自定名,保和太和李正”。《道德经》第八章云:“常善若水,水善万物,不争.布韦不争,所以没什么特别的。”

在先秦,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很多对立之处。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这样说。“世界上的学者缺乏留学,留学缺乏父亲,道不同不谋而合,怎么能说是!(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

为何说《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儒道互补”的兵书?

6. 传统文化:《孙子兵法》和老子《道德经》的某些共同思想


7. 为什么说得先读懂《道德经》才能理解《孙子兵法》呢?

这个说法有误。
读懂《道德经》自然对理解《孙子兵法》大有裨益,这毫无疑问。就如同读懂《孙子兵法》对理解《道德经》大有裨益一样。

《道德经》的核心是太极与阴阳,《孙子兵法》的核心也是太极与阴阳,不同的是,《道德经》侧重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孙子兵法》侧重于军事战争,他们都是易经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已。

我们说易经是六经之首,群经之始,诸子百家之源,既然诸子百家同根同源,必然一脉相承,思想相通,因此在读《孙子兵法》之前多看看其它各家的典籍,都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理解孙武的军事思想。
《道德经》中有关于军事战争的论述,《易经》中也有关于军事战争的论述。正如清代思想家魏源在《孙子集注序》所说“《易》其言兵之书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以动而有悔也。”吾于斯见兵之情。《老子》其言兵之书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吾于斯见兵之形。孙子其言兵之书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吾于斯见兵之精。故夫经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孙》也,其道皆冒万有,其心皆照宇宙,其术皆合天人、综常变者也。”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被后人尊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说孙武是兵圣、百世兵家之师都没有问题,但说他是东方兵学的鼻祖就有问题了。我看本问题的回答中就有人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这种说法同样是不对的。
在《孙子兵法》之前,有西周开国国师姜太公(约公元前1156年—约公元前1017年)的《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比《孙子兵法》早了500多年。《孙子兵法》中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观点、理论和章句都能在《六韬》中发现踪迹,具体内容在此就不一一罗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可见孙武受太公的影响非常大,《六韬》的价值并不低于《孙子兵法》。

另外,老子、孔子、孙子大致是同一时代的人,老子生卒时间大概是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孔子是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孙子是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也就是说老子可能只比孙子大20岁左右,孔子比孙子大6岁左右。所以很难说孙武在创作《孙子兵法》时受到《道德经》的很大影响。

为什么说得先读懂《道德经》才能理解《孙子兵法》呢?

8. 老子德道经(道德经)中说到的跟【用兵】之道有关的章节,有哪些呢?

您好。我才疏学浅不敢妄言,只有查询到一些资料供您参考。愿您能从中受益。
老子《道德经》全书八十一章,直接论兵或间接涉及到用兵的有第三十、三十一、三十六、四十六、五十七、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三、七十六、七十八等十余章。
老子具有反战思想则是无疑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大小战争此伏彼起,给国家带来破坏,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灾难。老子反对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第三十章里,老子认为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老子主张反战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