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的闽南名人

2024-05-19 15:51

1. 闽南地区的闽南名人

欧阳詹(755年-800年),字行周,福建泉州市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代表作品:《欧阳行周文集》8卷苏颂(1020年-1101年),北宋宰相,著名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先后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为官清廉,他创造的水运仪象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钟。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李贽(1527年一1602年),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颜思齐(1589年——1625年),宇振泉,海澄县人。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式艺。台湾开发史上,颜思齐最早率众纵横台湾海峡,招徕漳泉移民,对台湾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拓垦,因而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思齐为首”。黄道周(1585年~1646年)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人。天启二年进士,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黄道周学问渊博,精天文历数诸术,工书善画,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为人严冷方刚,不谐流俗。著有《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续离骚》、《石斋集》等。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陈化成(1776——1842)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吴淞,英勇抗英著名将领。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迎击英舰,旋任江南提督,道光十二年与英舰力战而死。施琅(1621年-1697年),字尊侯,号琢公,泉州晋江衙口人,维护国家统一,收复台湾。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石井镇人。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为官期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和治理河患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夙志澄清”》《“夹辅高风”》《“谟明弼谐”》,表彰其功。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通论》《榕村文集》《榕村别集》等。陈化成(1776年-1842年),近代民族英雄,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官至江南水师提督。鸦片战争期间率部在吴淞口抗击来犯的英国舰队时牺牲。马约翰(1882年-1966年),福建厦门人。清华大学体育教授、柏林奥运会中国队的领队、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曾任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总教练、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解放后曾任中华中国体育总会主席。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台湾回归!林语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04月22日),当代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妇联副主席等职。黄仲咸(1920年01月-2008年07月30日)福建泉州市南安码头镇仙都村人。幼承堂训,少怀鸿志,高小修业未满,便离乡背井南渡印尼谋生。黄仲咸身在异邦,情系故土。五十年代始,黄仲咸先生便热心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改革开放后,他深谙科教兴国的重要,慨然捐资2000余万元,先后为南安市中小学和医院建造各类楼宇40幢,又创设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资助地方史志的编纂和出版。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1990年首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在全市开展奖教奖学和助学活动,至今有16500多名师生获奖或受助,奖助金额560多万元。1993年捐资2000万元在南安市区兴建一座12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永久业产,“养鸡生蛋”,以确保基金会的基金源源不断,生生不息。1994年又投资近1.5亿元在厦门市建造35层,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其运行收益拟作全国科教奖励的基金。黄仲咸先生为振兴家乡教育,不惜变卖家产,倾其资财,至今已捐资2亿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金质奖章,并于1995年为其树碑嘉奖,同年国家教委授予“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1999年光荣地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

闽南地区的闽南名人

2. 闽南人的介绍


3. 闽东有什么名人

  终于把福安的名人都收集起来了,好累啊,感觉现在应该是比较全的了。接下来如有再有发现新的便会马上补上。再重新整合出来。同时各吧友也可补充。 :
  ) 同时本人也会不断的补充完整。
  最近看到不少论坛里有转载这篇文章,挺高兴的。只是希望转载的网友请注明转自何处。。
  --------------------------------------------------------------------

  福安三乡贤——唐.薛令之、宋.谢翱、宋.郑虎臣。
  福安古诗人--林卓午--刘中藻--李枝青--陈从潮--杨复--黄干--罗文藻--缪氏子--刘必成--赵万年--刘季裴--陈元老--孙升--陈从潮--郭东山

  薛令之(682~756)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祖籍河南高阳,其祖上薛贺曾为粱天监年间(502—515)光禄大夫。唐神龙二年(706年),24岁的薛令之赴京应试,一举登科,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开元中(713—741)薛令之历任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后来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玄宗对薛令之下逐客令。薛令之心灰意冷,便托病告老还乡,以全晚节。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十分挂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职,可惜薛令之已经病故。唐肃宗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动,敕封石矾津为“廉村”,村前小河为“廉水”,村后山岭为“廉岭”,从此“三廉”名扬远近。
  后唐(923—936)时,有陈姓从福州连江与薛联姻后迁入廉村。如今村人多姓陈。而薛令之后人则一部分迁往邻近的高岑村,一部分迁往厦门,成为开发厦门的先人。

  谢翱(1249~1295)
  南宋末散文家、诗人。字皋羽,晚号[日希]发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于福安穆阳白云山北麓的晓洋村福,后迁霞浦县,其诗传于今者约200余首。
  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间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他的《登西台恸哭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达了他满腔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写景之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文风格 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谢翱师法李贺、 孟郊,其奇崛处可追步孟郊,幽险处可颉颃李贺。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 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g,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缪氏子 - 神童诗人
  福建福安人,从小聪慧。七岁应试时做诗《新月》,从小就有大志。表达了经世济民的气概。所著作《新月》《赋新月》收编入《全唐诗》。
  著有《缪氏子诗选》等 新月诗:‘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至今仍流传甚广。

  詹羽
  字翔父,福安赛歧(今属福建)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见明嘉靖《宁德县志》

  詹镐
  按福安县志:镐,字德。武廪生,鹿斗人。城陷杰然不慑,贼入门缚之,奋拳捶骂剐死。
  在唐末宋初就有赛公后裔五子登科的记载,受到宋理学家朱熹:“学易楼前观万象,登科榜上看群龙”赞誉。及至明清时期,学风不减、人才辈出。如詹羽、詹绪、詹坤、詹汶、詹提、詹镐等,不仅潜心举业、学有所成,而且为官清正,名垂史册。到了近现代,福安詹氏的表现更加突出,如詹如柏烈士,在闽东第一个拿起枪杆子带领人民闹革命,被推任为闽东特委代理书记;又如詹毅市长的父亲詹茂山,早年参加革命,生前曾被选为福安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副县长等等。福安詹氏先辈的传统美德和光辉业绩,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疑都是激励后辈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闽东有什么名人

4. 闽东名人有谁 ???????????????????????????????????????????

  薛令之(682~756)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祖籍河南高阳,其祖上薛贺曾为粱天监年间(502—515)光禄大夫。唐神龙二年(706年),24岁的薛令之赴京应试,一举登科,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朝开元中(713—741)薛令之历任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后来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玄宗对薛令之下逐客令。薛令之心灰意冷,便托病告老还乡,以全晚节。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十分挂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职,可惜薛令之已经病故。唐肃宗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动,敕封石矾津为“廉村”,村前小河为“廉水”,村后山岭为“廉岭”,从此“三廉”名扬远近。
  后唐(923—936)时,有陈姓从福州连江与薛联姻后迁入廉村。如今村人多姓陈。而薛令之后人则一部分迁往邻近的高岑村,一部分迁往厦门,成为开发厦门的先人。

  谢翱(1249~1295)
  南宋末散文家、诗人。字皋羽,晚号[日希]发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于福安穆阳白云山北麓的晓洋村福,后迁霞浦县,其诗传于今者约200余首。
  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间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他的《登西台恸哭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达了他满腔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写景之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文风格 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谢翱师法李贺、 孟郊,其奇崛处可追步孟郊,幽险处可颉颃李贺。

  郑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 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g,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缪氏子 - 神童诗人
  福建福安人,从小聪慧。七岁应试时做诗《新月》,从小就有大志。表达了经世济民的气概。所著作《新月》《赋新月》收编入《全唐诗》。
  著有《缪氏子诗选》等 新月诗:‘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至今仍流传甚广。

  詹羽
  字翔父,福安赛歧(今属福建)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见明嘉靖《宁德县志》

  詹镐
  按福安县志:镐,字德。武廪生,鹿斗人。城陷杰然不慑,贼入门缚之,奋拳捶骂剐死。
  在唐末宋初就有赛公后裔五子登科的记载,受到宋理学家朱熹:“学易楼前观万象,登科榜上看群龙”赞誉。及至明清时期,学风不减、人才辈出。如詹羽、詹绪、詹坤、詹汶、詹提、詹镐等,不仅潜心举业、学有所成,而且为官清正,名垂史册。到了近现代,福安詹氏的表现更加突出,如詹如柏烈士,在闽东第一个拿起枪杆子带领人民闹革命,被推任为闽东特委代理书记;又如詹毅市长的父亲詹茂山,早年参加革命,生前曾被选为福安县人民政府第一届副县长等等。福安詹氏先辈的传统美德和光辉业绩,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疑都是激励后辈不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财富。

5. 闽南人简介及详细资料

 民系概况  狭义表述  闽南人包括如下: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福建省管辖的泉州、漳州大部分、厦门这三个地级市,以及台北代为治理的金门县)等地。 福建龙巖市新罗区部分与漳平市部分的居民:两地也通行闽南语,偏向闽南语漳州腔。大部分人口构成由唐代开辟漳州的陈元光将军所率领的府兵的后裔组成,和漳州部分同源同宗。 台湾闽南人:大多明朝清朝时的祖籍在闽中南(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在台湾日治时期前即居台湾,使用闽南语台湾话,台湾四大族群之一。  一般而言,台湾闽南人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世界各地的闽南华人、华侨或是闽南语闽台片使用者:在东南亚、日本最多,新加坡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华人使用闽南语来沟通。
  性格特点  闽南民系居民早期居住的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不断地出外谋生和并往外迁移,培养了较强的商品意识,他们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善于适应环境、拼搏创业、精诚团结,他们性格刚强、精明、重乡情。
  民系语言  闽南语是闽南人的母语,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南宋以来,随着闽籍先祖的几次大规模对外迁徙,逐渐分布于台湾、浙江、广东、海南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语",闽南语曾是中国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由于为了躲避中原的内乱战乱,中原人分别在唐朝中期及以后和北宋末年大规模南迁至福建南部,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河洛话也因此俗称闽南话,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果。
  到了近代闽南语早已跨省跨国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国国内,成片的较大的通行区域,就包括传统上的福建闽南地区泉州、漳州大部分、厦门、龙巖市新罗区部分、漳平市部分地区、尤溪县小部分地方和大田县部分等地,以及台湾岛大部分。 还有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闽南方言岛。包含被闽南化的人。
   
  闽南语歌曲代表作  同名单曲《闽南人》,是由全栖艺人张云卉潜心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这首歌作为新时代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在很多地方都优胜于传统,在创作上融合了Funk Rock(朋克摇滚)和Smooth Jazz(丝滑爵士)的节奏韵律,较为轻快跳跃,充满律动感。而相对于传统闽南语歌曲,《闽南人》唱作者地道的闽南人身份让整首歌听起来不显得那么"台腔",不管是填词、作曲、还是演唱,均根植闽南文化的角度,不同于那些基于台湾文化的歌曲,是真正意义上的闽南语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曲风,是闽南语歌曲和西方电声乐器的有效结合,并同当代流行音乐充分互动后的音乐产物,更具感染力,为今后闽南语歌多元化创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借鉴形式。 
   闽南人   历史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等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画。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福建沿海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莆田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福建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只能从三个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从泉州港 渡台,漳州厦门人从厦门渡台,福州人从马尾渡台,还有大量人从福建沿海直接到台湾,有登记的人数只占福建人渡台总人数的很小比例,这在漳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的自渡台湾的情况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过官渡而是自己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优势。雍乾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逐渐增多,先后来台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口音逐渐融合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间将其称之为"漳泉滥"(漳泉混合的意思),莆田话和台湾话不可以互通。 台湾的闽南语特色是多种不同闽南地方口音融合,总而言之,台湾北部偏泉州腔,南部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由于日本语是在中国南北朝时到清朝前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国国民 *** 收复台湾地区;战后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在经过 *** 人和正义人士的艰苦努力, 国民党 *** 战败,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人民从大陆"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由于古代越南、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汉族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汉语受到了很多越语的影响,古代越南从中国的西汉到唐朝是中国的领土,即使从中国分离出去后,还是和中国南方保持密切关系,越南还是中国的五代到清朝藩属国,古代越南使用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的古越语时间有1000多年。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 。侗台语系和闽南话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语,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所以东南亚人有学习闽南语的优势。更由于闽南人的迁徙传统,闽南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闽南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从元朝开始,泉州成为为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西亚、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闽南,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分。例如sat-bûn(soap,雪文,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 ku-la?t(朱古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计程车,台湾地区现多以闽南语发音称"计程车")、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
  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最早在晋朝时有中原一带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但是汉人大规模迁徙到闽南则在唐朝五代时期,带来了8世纪到10世纪中原的语言口音。在闽南人从明朝后期至清朝移民时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大部分。
  龙巖话区:龙巖市新罗区部分、漳平市部分。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海陆丰区:广东海陆丰(汕尾市、 陆丰市 、海丰县)
  潮州话区:广东潮汕(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丰顺县的汤南镇、汤坑镇、留隍镇)
  雷州话区:广东雷州半岛(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等)
  海南话区:海南岛东北沿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一带。
  分布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总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分布范围  广义表述  包括狭义闽南人和 浙南温州平阳、苍南等地的一些居民:不少当地居民是在明清时由闽南迁入浙江,使用的语言是受吴语温州话影响的浙南闽语。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等地的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南靖、诏安、平和、云霄等县西部。还有数量庞大的被闽南化的马来人: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开始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中南部。巴巴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古代中国移民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巴巴),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巴巴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巴巴娘惹是马来独特的文化,专指中国人和马来人的后裔。据说最早是由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人和当地的马来女子结合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巴巴娘惹文化---传统华人文化
  这些巴巴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巴巴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
  海外  海外华人大约有3000万,主要以东南亚为大宗,美加也有些,其余则零星分布数量不多,美加是传统的粤语人口移民之地,但就东南亚来说即使以漳州泉州两府移民人口数来说也远较广府人多,很多人常常以为广府人多,实乃假象,不否认粤语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但助媒体的影响力)。粤语拜的香港所赐,而闽南语则靠广泛分布,印尼语(马来语)中至少有511个汉语借词,其中闽南方言借词456个,占89.5%。可见闽南方言影响之大,海外华人第一方言母语为闽南语。
  民系分支  根据闽南人所处的省份,又分为福建闽南民系,广东闽南民系,广西闽南民系,东南亚闽南民系(内以国家再分),台湾闽南民系,海外闽南民系(内以国家再分)等。潮汕、雷州、海南以及海陆丰2千多万,福建地区2千万,新加坡、东南亚、欧美以及全世界海外4千万(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浙南五省闽系华侨总和),台湾1千多万,还有其余地区,总共超过1亿。
  福建闽南人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中国统治的泉州、漳州、厦门,及福建龙巖市新罗区与漳平市、福建中部的莆田、仙游的居民:该地莆仙话本属闽南语系,只因地近福州,受到福州话较多影响,莆仙话与其他地方的闽南话仍有许多相通的辞汇,而且莆田是许多福建移民的原乡,莆田湄洲岛也是闽、台著名海神妈祖的故乡。
  因为闽南人与福州人同处于福建省,闽东闽南两地亦有人口往来,福州人即闽东人亦有部份闽南民系的成份,但进入福州的闽南人则被人数较多的福州人同化,闽东民系与闽南民系的关系仍然非常亲密,古代没有民系之说,而南移政权的人口多在淅江以及福建,福州为福建政治中心,闽东一带的闽民系受南迁吴越民系影响,影响到语言有些不同,但闽东闽南关系,姓氏,来源仍然非常亲密。
  台湾闽南人  台湾闽南人是台湾最大的族群,泛指以台语(台湾特色的闽南语)作为母语的人,其四分之三为中国福建的漳州与泉州移民后裔,少数为广东潮汕移民之后。一般认知为汉族闽南民系之分支,台湾潮州人因使用闽南语,族群认同由潮州民系转为闽南民系。
  广东闽南人  广东闽南人是由福建移居广东的闽南人,包括明代、清代及以后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及粤西的闽南人,潮汕地区的原居民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的人亦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所以潮汕人就是广东闽南民系。
  明朝中期实施海禁,但广州仍能作有限度的通商,使在宋元明初的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港的经营贸易的闽南人南下广州以及广东沿海,明朝福建闽南地区移民广州、粤西沿海以及潮汕,但亦被附近主要为广府地区的广府话又称广州话(即标准粤语)同化,在广东粤西粤东沿海亦有大量福建闽南移民,不少和当地人通婚,影响了当地的民系。明清时期,闽南人口大量南下广东,特别是莆田,使福州人南下莆田,至今莆田话变成闽南福州话夹杂的方言。此外,梅州亦有由莆田南下的闽南人,如 *** 。
  海南闽南人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以及闽南沿海的天灾、人口过剩,几十万的闽南莆田、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人移民到现在的海南岛,现海南汉族绝大部分人均为闽南后裔,操闽南方言海南话。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著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孙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饮食文化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及周边地区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州、厦门、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闽南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闽南民系的传统建筑。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商帮  作为中国五大新商帮之一,闽南商帮的起步主要是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闽南人特有的"拼"劲不仅造就了闽南地区几十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大批知名企业家,而且这些闽南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在地域上不断扩张--在福建的周边省份、华东地区,以及其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闽南商帮在外来投资经商者中占著主导者的地位。在北京,在上海,以及许多边陲小镇,闽南商帮正产生著越来越大的影响,让世人刮目相看。
  "在北京,凡是大盘的房地产,大多数是闽南人在操作。"庄永章介绍说,曾文仲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董事局主席,近几年来,该集团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实力背景,在内地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品楼盘,现已具备每年上百万平方米的地产开发能力。北京丰润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陈水波兄弟,不仅在北京进行房地产开发行业,而且还介入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等行业。北京英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将"英才国际村"住宅项目选定在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富人区和北京房地产市场上消费、投资的热点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上海,闽南商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获得快速发展,在造船、房产、食品、建材、钢材、木材、医疗等行业涌现许多让人刮目相看的风云人物,成为一支了不起的生力军。比如,提起水暖、大理石材和卫浴设施,业内人士都会想起南安商人,在上海各大建材市场,由南安人曾水獭创办的金永裕建材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在天津,苏国川创办了华北建材陶瓷批发市场,阮志雄所在的金雄集团则成为天津印刷行业的排头兵。在东北黑土地上,尽管与闽南远隔千山万水,然而,辽、吉、黑三省却处处出现闽南商人创业致富的身影;在华北地区,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内蒙古,也有不少闽南的有识之士抓住了南北经济互补性这一有利商机,毅然前往从商。在新疆,庄永顺任董事长的恒顺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几乎承接了当地主要重大项目的消防工程;在四川,陈扬水的成都清华紫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进入西部城市高科技领域的企业之一。 
    
   

闽南人简介及详细资料

6. 福建有哪些名人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参与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她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祖国和人民,献给全社会和全人类。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全部几百万的文字,都在说明她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爱心和对人类未来的充沛信心。她喜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人民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

舒婷:当代诗人。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郑成功: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人。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宇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金其),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学成回国后,高士其曾在南京中央医院任职。他痛恨医院与国民党官场赃官相互勾结的腐败现象,毅然把自己的原名“高仕(金其)”改为“高士其”,庄严声称:“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同时忿然辞职来到上海,受新文体“科学小品”的启发,从此开始科普创作,找到一条把科学献给大众的途径。

陈景润:(1933—1996),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教授、一级研究员。数论研究是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而哥德巴赫猜想是挑战数论领域250年智力极限的总和。陈景润投入了他全部的生命致力于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他饮誉国际数学界的代表作是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誉为“陈氏定理”。当时,西方科学界对他有一句评语:“他以羸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 

张钰哲:天文学家。福建闽侯人。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1929年获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30多年来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和3颗命名为“紫金山”的新彗星。1957年初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7. 福建名人

邓叔群(1902~1970),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森林病理学和真菌学的创始人,尤其专长于真菌学研究,精通真菌各大类群,为国际公认的有突出贡献的真菌学家  

刘崇乐(1900~1969),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曾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害虫的创始人之一。在昆虫学的人才培养及图书文献收藏方面卓有建树。对我国昆虫资源的调查、研究、利用颇有贡献。  

庄巧生(1916~ ),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侯县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小麦育种中做出了系统和创新的业绩  

吴孟超(1927~ ),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侯县人。现任第二军医大学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现已为国外学者公认。近年又进行肝癌的基础研究和新法治疗肝癌,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世真(1916~ ),著名原子核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侯县人。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获得美中核医学会授予的核医学“优异成就奖”金牌。他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中国核医学的研究与应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郑作新(1903~1998),著名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长乐市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对我国鸟类进行系统分类的考察与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为我国鸟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唐仲璋(1905~1993),著名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曾任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人、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是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的生物学及流行病的研究有较大贡献。  

唐崇惕(女)(1929 ~ ),著名寄生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现任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寄生动物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虫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点,研究病虫的防治方法,均取得丰硕成果。

张钰哲(1902~1986),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县人。曾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研究员。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天文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陈建生(1938~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类星体吸收线、宇宙原始氢气、高红移星系、类星体巡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对天体起源和演化的认识做出了贡献。  

王乃彦(1935~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从事中子物理研究,多个项目达国际水平。在改进我国核武器的设计和测试技术工作方面做出了贡献。  

王绶琯(1923~ ),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区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是我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领导和管理中国天文工作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  

林群(1935~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连江县人。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计算数学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沈元(1916~ ), 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力量,在计算机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彪(1923~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曾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名誉台长、紫金山天文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组织推进我国太阳物理观测研究,筹划其布局和发展,负责组织协调多次太阳活动周期的全国观测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显著成效的工作  

刘应明(1940~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现任四川联合大学副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拓扑学与不确定性数学处理等方面的数学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种奖励。  

陈景润(1933~1996),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子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  

林同骥(1918~1993),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市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弹性力学方面以及导弹弹头防热研究和结构定型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座U型振荡水槽。 

陈浩民、张静初、黄湘怡也是祖籍福州

福建名人

8. 福建的名人有哪些?

福建的名人有:
1、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2、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县人,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3、郑成功(1624.08.28-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4、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5、朱熹,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