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为什么竞争不过百威啤酒啊?

2024-05-19 23:10

1. 青岛啤酒为什么竞争不过百威啤酒啊?

从全国市场来看,青岛的销量要远远大于百威。
百威在华东或者酒吧等场合占有率相对高些。

青岛啤酒为什么竞争不过百威啤酒啊?

2. 青岛啤酒公司如何与竞争对手竞争

公司简介:1903年8月,古老的华夏大地诞生了第一座以欧洲技术建造的啤酒厂——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经过百年沧桑,这座最早的啤酒公司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的生产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青啤公司开始全面实施“大名牌战略”,确立并实施了“新鲜度管理”、“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市场网络建设”等战略决策,以“名牌带动”式的资产重组,率先在全国掀起了购并浪潮,被称为中国啤酒业“从春秋到战国”行业整合潮流的引导者。对购并企业,青岛啤酒推行“系统整合,机制创新”独特的管理模式,用青岛啤酒企业文化来整合子公司管理的管理模式和理念。  目前,青岛啤酒公司在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40多家啤酒生产厂和麦芽生产厂,构筑了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现啤酒生产规模、总资产、品牌价值、产销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市场占有率、出口及创汇等多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面对新的百年,青啤公司将不断创新,打造学习型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国际化大公司,做国际市场的价值专家、中国啤酒市场的领导者和超级明星,谱写新百年的辉煌篇章!经营理念:锐意进取,做到奋发向上、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永不满足;  奉献社会,做到对股东、对消费者、对社会真诚奉献。“锐意进取,  奉献社会”,体现了青啤人在追求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注重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念。现代青啤发展:青啤于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H股,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青啤的第一阶段——做大做强的阶段: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档的市场,但高中档市场仅占全中国市场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增长快速及潜力巨大的,却是占有百分之八十五市场份额的大众市场。因此从1993年开始,青啤总经理彭作义希望借着收购当地啤酒品牌来打入不同省市的大众市场。青啤以”做大做强” 及 “低成本收购”作为整个收购策略的蓝图及核心,并以增加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以上为目标。  彭作义所谓”做大做强”的理念就是透过购并把市场向下延伸,以高中档的市场补贴大众市场,进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众市场。但由于青啤是独资经营的公司,并无母公司的财务支持,因此需独力承担收购重责。也就是说,青啤在进行收购活动时需要作出比竞争对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华润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价。因此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进占更大的市场,因此不得不实施“低成本收购”。截至2003年,青啤的并购中有42%属于破产收购,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项收并活动,厂房遍布十七个省市。生产量由96年的35万吨升至2001年的251万吨,而市场占有率也由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达到彭作义所讲“增加生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 的目标,成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厂。2001年,虽然青岛己占有市场11%,但单单这一年,青岛在低档的大众市场的亏损己达到7千多万元,青岛需要以高中档市场所赚的利润去补贴低档市场。青啤在不断收购的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子公司营业及管理费用从1998年的8541万上升至2002年的12亿3921万,劲升14.5倍。  青啤生产能力透过高速度收购不断提高。虽然青啤产量历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较慢。青啤于2001年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三百六十万吨,但产量只有二百五十万吨,厂房空置率更高达百分之三十,严重浪费生产力及资源。结果是青啤的边际利润的表现在三大啤酒厂中明显最差,青岛啤酒只有1.80%,而拥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0%,而华润雪花啤酒也高达9.86%而大幅超过青啤。可见过往的急速收购活动对青啤害多于利。  青啤的第二阶段——精益求精的阶段:由于盲目高速的收购活动加上内部管理的不协调令青啤出现高成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等问题。2001年7月,青啤总经理彭作义辞世,由金志国接任。他明确地调整青啤的营运战略,由「做大做强」改变为「做强做大」,着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内部核心竞争力。青啤的改革的措施有(1)架构重组、(2)品牌重组、(3)增减子公司股权、(4)减慢收购速度。我认为这些重组的做法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当参考性,因此我们将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架构重组:未重组前,青啤的子公司每个都是独立的营运单位,同一地区内的子公司的营销范围没有清晰的划分,各自有销售网络和行政单位,造成资源重叠和浪费。青啤于是自2000年起先后组建八个事业部,把全国的子公司按区域收归各事业部,划小范围管理,统一产供销、市场及行政管理,共同使用运输、分销等系统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省人手及成本。2000年时,青啤在青岛本部首先建立ERP信息系统。并于2002年6月于华南事业部实施第二期计划。经过首两期的实施,青啤统一了22041种数据编码、整理1400余个客户档案、2000余个供货商档案等,并为各部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模型。在事业部制度的区域管理和ERP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青啤成立了仓储调度中心,对全国市场区域的仓储活动进行重新规划。青啤的仓库面积由以往的7万多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9260平方米。库存量也得到改善,从以下数据可以知道成立仓储调度中心后青岛本部的产量虽然上升了,但库存量反而大大下降。  品牌重组:经过一轮疯狂收购后,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个,不但难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有鉴于此,青啤进行品牌重组,欲在5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减至10个以下。例如在东北地区,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个,分别为五星啤酒、兴凯湖啤酒及青岛啤酒。经过重组整合后,青啤把这三个品牌归纳为一个品牌——「青岛啤酒」推出市面,再与同区的对手 --- 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竞争。  增减子公司的股权: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啤九年来先后兼并了四十多家啤酒企业,但这四十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1/3亏损。为增加盈利,减少开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现较好的子公司的股权。而减持表现较差的,甚至注销它们。举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权由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权由41.28% 至69.28%, 增持薛城公司股权由70%到85%。青啤同时减持北京三环股权由54%至29%,并注销了江苏(90%)和上海啤酒(35%)的营销。  减慢收购速度:青啤自从大量收购全国各地的啤酒厂后,负债率不断上升,银行因此不愿再借贷给青啤。由于资金不足,青啤无法继续疯狂收购。再者,新上任的总经理有意推行新政,减慢收购,并进行内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开始已大大减慢收购的速度。2002至2003年间,青啤只收购了两间的啤酒厂,分别为:厦门银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华狮啤酒厂,青啤在这两项收购中,共享了1.24亿元。  由以往青啤股价的走势看来,大部份时间青啤H股股价会在并购消息发放后下跌,反映香港机构投资者对青岛啤酒并购消息抱负面反应。由于对青岛啤酒的前景抱怀疑态度或质疑一连串并购对青岛啤酒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触发投资者于并购消息发报后抛售青岛啤酒股票。反之,青岛A股股价却受并购利好消息影响而令其股价不断上扬。改革前,A股股价一直偏好,这由于国内的小股民羊群心态下,视收购为好消息。但改革后,A股股价并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稳定。而香港机构投资人较国内股民更着重基础分析。由于机构投资人认为青啤做大做强的策略失当,因此青啤疯狂收购的结果使得青啤H股股价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后股价却不断上升,显然是机构投资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青岛啤酒几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所举办的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评比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1906年,建厂仅三年的青岛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世纪80年代三次在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1991年、1993年、1997年分别在比利时、新加坡和西班牙国际评比中荣获金奖;2006年,青岛啤酒荣登《福布斯》“2006年全球信誉企业200强”,位列68位;2007年荣获亚洲品牌盛典年度大奖;在2005年(首届)和2008年(第二届)连续两届入选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其中2008年在单项排名中,青岛啤酒还囊括了品牌价值、优质品牌、产品与服务、品牌价值海外榜四项榜单之冠。

3. 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百威哪个具有持久竞争力?

你是要买啤酒的股票,所以才分析基本面,对么?单从买股票增长角度来讲,放心,肯定青啤啦。

青啤的流通盘子只有燕京的一半,户均持股却超过燕京1倍还多。所以买卖股票肯定是它比较好。

我这么说肯定有人不服气,但看好,我是从股票的收益角度分析的。

在香港有一个情况等同于你说的问题,就是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三家通讯营运商的股票价格问题。按照楼上诸君的分析手法,网通的基本质地应该是最差的,最起码比不上电信,但网通的股票价格是电信的5倍。

所以呢,很多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东西,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巨大的真理。显而易见的结论呢,不一定正确。

另;没办法说啤酒就比白酒的市场要大,在过于庞大的中国,地域垄断是不可忽视的---在南方某些省市,黄酒独霸一方,白酒和啤酒全白搭。但个人认为,白酒更符合国人的口味,白酒的炒作空间要比啤酒大,因为白酒售价高。你看茅台。可以涨到100块钱。啤酒股能么。

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百威哪个具有持久竞争力?

4. 青岛啤酒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国内主要是: 燕京、华润(雪花是华润旗下子品牌)
和国外品牌客户群没有太大的交叉。

百威的母公司美国AB集团现在是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而哈尔滨啤酒则是AB的全资子公司。

个人感觉青啤的主要任务是利用AB的管理资源和国际市场经验。进军国际市场和国内弱势市场。同时要防止AB将青啤边缘化。因为AB本质上是不希望青啤进入高端市场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5. 北京地区的啤酒行业很多,比如燕京,青岛,百威等等。面对这些竞争对手华润雪花的竞争突破口在哪?

哥劝你离开雪花吧
业内工资最低的公司,没啥搞头

北京地区的啤酒行业很多,比如燕京,青岛,百威等等。面对这些竞争对手华润雪花的竞争突破口在哪?

6. 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你们喜欢喝哪种?

个人感觉青岛啤酒好一些,百威啤酒和雪花啤酒口感太淡了。

7. 请问百威啤酒的市场前景和销路开拓从什么渠道着手呢?目前青岛啤酒来势很猛,有什么好的销售建议?

你好:我以前就是青岛啤酒的业务员。对于百威啤酒的印象都是竞品的感觉,关于销售建议:我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你几点,但是都是仅供参考:
1:市场到达率:如果想在一个地区开发市场,必须在开始投放产品时采用业务员人海战术,不惜大量招聘业务员,到达市场的第一批投放率和投放量。
2:了解自己产品的优势:在推销过程中,向终端及时传达自己产品对于竞品的优势,自己产品对于市场的控制。其次,做到对竞品的控制,了解竞品的一切促销活动。
3:广告效应:就是以如何方式到达产品的宣传,达到相应的上镜率。
还有好多,我暂时没有想到,关于啤酒市场,我觉得没有那一家能彻底打败那一家。和平共处吧

请问百威啤酒的市场前景和销路开拓从什么渠道着手呢?目前青岛啤酒来势很猛,有什么好的销售建议?

8. 求 雪花啤酒营销策略

  细说蘑菇战略


  雪花啤酒走向全国的过程并不是很长。它是02年才开始做全国品牌的,02年之前雪花啤酒它相对来讲是一个在东北销售不错的一个区域性品牌,那个时候销售也只有三四十万吨,也就是现在一个品牌的销量。那为什么在02年之前不做呢,华润雪花啤酒这个公司,它94年开始进入啤酒业,它没有去塑造这个全国性品牌,跟它过去的策略和战略是有关联的。因为这个公司过去的战略一直是强调以区域为主导,媒体上说的那个蘑菇战略是真实存在的,蘑菇战略是经过当时的宁高宁和SAB、王群等,讨论中国整个的啤酒发展状况后,认为蘑菇战略是在购并和发展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为什么说呢?因为啤酒的销售半径只有200公里,现在多了,原来是150公里,就差不多了,现在用高速公路越来越好了,就是200到300公里之内,它的运输半径在这么一个范围之内,如果超过这个范围来做中国的主流酒,它在成本上就不能承担了。为什么呢?因为它都是要回收瓶子的,主流酒都是要回瓶的,中国的整个啤酒市场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以主流酒为主的,高档酒只占百分之十几的份额。所以在3000万吨里面,大部分的酒都是以塑箱、捆包和捆扎的形式来出现的,特别是塑箱的形式出现的是最多的,所以它的回瓶就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卖出去的酒,瓶子还得运回来,因为它这样还可以再使用。

  那蘑菇战略的出发点也是跟这个有关系的,就是在中国做啤酒的话,如果你在一个区域里面,没有生产厂,你是很难在这个啤酒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的,你如果想在区域市场实现份额的话,你必须在区域里面有布点。华润啤酒所有的战略就是从蘑菇战略出来的,从布局到品牌,到市场的目标,全部是围绕这个蘑菇战略来的。什么叫蘑菇战略呢?实际上很简单,当时没有这么一个定义,当时宁总说的,这个就跟种蘑菇一样,就是说你必须在这个区域里面形成一个工厂,然后依托这个工厂,建立自己在这个区域里面强势地位,优势地位,也就是说占领当地的大份额,这是你的目标。那你的范围有多广呢,应该是按照200公里左右的范围,确定你必须占有一定的份额,你才能够挣钱,而且你的回报还不错,而且你的品牌和你的市场份额才有一定的基础,这就是蘑菇战略,是局部的蘑菇战略。

  那么在这个区域种蘑菇以后,可以到另一个区域再去种一个蘑菇,另一个蘑菇也是这样做,做完了以后呢,这些蘑菇之间它有互相的支持,在适当的机会应该是把这些蘑菇能够连成片,所谓的蘑菇战略是这样的。所以在东北和很多的区域都体现了这样的蘑菇思想。比如说我们在沈阳收购了第一个工厂以后,它首先是在沈阳中间郊县,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有一定的份额,然后它第二个蘑菇再种的大一点,再大一点一直到鞍山周边这个地方,形成一个优势地位。然后在鞍山再次收购,形成一定的地位,然后在长春市种一个蘑菇,最后在哈尔滨种个蘑菇,东北的整个战略布局和市场的策略都是这么来的。所以最后形成了在我们工厂所在地的周围的区域之内,华润啤酒都是占比较大的份额,大部分是优势的份额,小部分是第一的份额。现在看全国的布局大家看得很清楚,在辽宁的所有的一二线的城市,在四川的所有的一二线的城市,在安徽的一二线的城市,它都是这样的布局,蘑菇连成片的,那么这个份额非常有效的。

  那如果没有连成片的地方呢,比如说在北京和天津,天津也是要把蘑菇种大,在武汉也是这样的,可能在未来的江苏、浙江

  都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就很难消化所收购的企业,就会像某些其他啤酒集团一样,变成包袱了。你如果没有这样的战略目标的话,可能有一些企业被打得七零八落,它很难在市场份额上有起色,越做越差,资金也越来越少,最后就面临着消亡,长期以来就会形成企业的一个包袱,华润啤酒这方面比较少。


  通过整合和管理以后,我们的目标是用一到三年的时间,实现这个战略,基本上各个区域都是这么做的。那为什么有些报纸在说,华润啤酒进入这个区域是靠买大工厂,买大份额,这个是有的,突出的例子两个,第一个是沈阳;第二个是成都,这个是很明显的,武汉当时没现在这么高,但是也有一定的份额,但其他的地方都不是的。比如说在天津,我们刚进入的时候是20%都不到的份额,那现在是78%的份额了。当时武汉已经是到70%了,现在我们已经做到85%了,然后合肥,合肥我们在进入的时候,那个啤酒厂已经脱产了,它实际上已经是没有酒了,那就是说它的份额基本上是没有。那么现在合肥大家也知道,因为我们在跟龙津竞争的时候,最后我们做到了60%的份额,在合肥市做到60%份额的时候,龙津最后是被我们收购了,但原先合肥是没有我们的酒的,这些都是一些例子。


  这些都是占大份额的,还有一个是目前没有占大份额,但是现 在也做得不错的,比如说像长春市,以前华丹酒卖不到长春去的,华丹酒光在吉林周边就卖的很火爆了,就是在过去的传统计划经济下,长春的人只能靠生产批条子才能喝到华丹酒的。这个厂在收购之前,它是没有任何进入长春市内的计划的。长春市内以前也是从零,我们收购后现在做到了45%到50%的份额,是第一的。长春市场是三家平均的,哈啤占了20%,金士佰做到了25%到30%。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现在目前我们占有第二名的份额,比如在哈尔滨市,哈尔滨市新三星那个厂历史是很早的。从新三星本身这个工厂的历史来讲,他们追溯的历史比哈啤还要早,因为哈啤所谓100年的历史,指的是哈尔滨里面的一个酒的作坊,但是那个酒的作坊并不是哈尔滨啤酒厂的,哈尔滨啤酒厂是一个很年轻的啤酒厂。但是他说的也有道理,因为那个原先的酒作坊早就没了,哈尔滨啤酒是一个国营的啤酒,但是它本身的历史要比新三星要短,新三星在过去的时候,它是哈尔滨最大的啤酒厂,当年好像周总理都提到过,那时还叫三星啤酒,说我们有三星、有五星,指的就是这个三星的啤酒厂,很早的历史,而且哈尔滨啤酒一直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等我们收购的时候,国有企业都是一样的,全国的国有企业我们发现都是一个路子,刚开始非常好,供不应求,越做越大,然后就开始扩建,开始增加投入,然后这个时候酒不够卖的了,然后一增加以后,酒够卖的了,卖不了那么多了嘛,因为它产能一下子增大了以后,就开始全省卖,全省卖东西出去,忽然一个新兴的厂,因为它的观念是比你先进的,它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厂,比如像哈啤,等一会讲的西湖和钱啤是一样的一个例子,是新三星的翻版,完全一样。然后全省卖,到处在卖,一直卖到朝鲜,一直卖到和俄罗斯交界的地方,到处都是新三星的酒。最后等过几年忽然发现哈尔滨市没什么新三星的酒了,就是别人在这个总市场占有了大份额,那你的酒距离都很远,成本都很高,最后就不行了。钱江,中华啤酒跟新三星啤酒都是这么一个路子,最后跟华润合资了。我们在接手新三星的时候,新三星当时只有12%到15%的份额,其他都是哈啤的了,但是现在我们是43

  %的份额,但是我们也是第二,跟第一还是有10%以上的差距,这是讲的蘑菇战略这么来的。

  从这个战略大家也可以看到,它的主要的重心并不是在建立全国性品牌,是建立区域的优势,所以相对来讲对区域的品牌就很重视,这是它的整个战略的核心。那么还有一点在全国品牌的一个推广当中,实际上华润雪花啤酒在很早之前就一直在研究,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去做呢,是因为相对来讲它收购的地方还是部分区域性的,它不能够在全国很多地方销售,或者在很大的一片区域销售,因为它的厂当时还是比较孤零的,蘑菇还没有完全连成片。

  选择做全国性品牌

  为什么02年开始做全国品牌呢?在02年初的时候,华润啤酒的布局已经在东北实现了辽宁、黑龙江和吉林,在天津、四川和安徽。当时02年的时候,在这么大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已经有很多工厂了,东北和天津和安徽、四川整个省,已经有做全国品牌的基础了,所以从02年开始,才开始做全国性的品牌。

  实际上02年这一年是雪花啤酒试验性的全国销售,在03年的时候,华润啤酒才开始启动了正式的全国品牌建设的一个步伐,提高了步伐。03年10月份我接管市场、销售和营销的工作后,雪花啤酒连续开始做品牌的一些动作。第一个就是咱们讲的科特勒营销集团的合作,做华润雪花品牌定位,这是03年底的事情,03年10月份开始形成意向,03年底开始做,这是第一个动作。

  第二个动作就是04年的五六月份,我们出来了一个电视广告,这是跟过去的雪花啤酒电视广告是截然不一样的,是说了一段故事,这个也是很有争议的,我看也很有争议,我看过也有一个专家讲,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他觉得这个故事有价值,他的意思是对销售不一定有价值,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这个品牌是定位的第一步,就是先让人知道这个故事。为什么?因为成长的概念是很多的,要想人家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成长,你这个品牌所讲述的故事,就要先给大家一个初步的东西。这个广告我们跟盛世长城合作,投入了5000万,这是04年6月份、7月份的事情。

  第三个动作就是04年的七八月份,我们改名字,应该是04年的7月份,我们在7月底宣布的,我们把公司的名字改成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实际上先改后改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放在这个时候改也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改这个名字就是想给雪花一个很强大的支持,就是一个背景的支持,就是这个企业。


  因为过去华润啤酒的品牌名字和企业的名字是不一样的,本身从国际上来讲 也没什么关系,因为像AB,像SAB,国际上都是很多公司也是跟主品牌的名字是不一样,特别是它作为一个大型的啤酒集团里面有很多品牌,还是不一样的。

  但是也因为我们是基于在中国大陆做啤酒,中国大陆现在做的啤酒就是没有多少消费者知道AB的,都知道百威,AB在武汉市的厂也没有叫AB公司,叫百威武汉国际有限公司。那中国所有的大啤酒集团,像青岛、燕京、哈啤、都是跟那个品牌相一致的。那么为了更好的塑造雪花啤酒,使雪花啤酒产生强大的竞争力,所以我们把这个公司的名字改成了华润雪花啤酒。因为在04年的时候,雪花啤酒这个公司

  它已经是行业第二名了,它的销量已经是很高了,03年做到250万吨,04年这一年我们做到了310万吨,它的规模也相对大了,它对雪花啤酒品牌的支持能力是非常强的。就是在04年的七八月份,作了从定位到广告、到名字一系列动作。

  那么04年底到05年初呢,我们又做了一个行动,这个行动实际上也是很自然的,就是把雪花啤酒所有的包装全部进行了更换,品牌的标识全部进行了更换,更换标识是05年初开始全面启动的,04年底就开始在准备,到目前为止呢,现在北京卖的雪花啤酒已经换了40%了,它应该是我们今年最后换的品种之一了。实际上大部分的品种,95%的品种都在5月份之前全部换完了,换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所以目前在各地再看到的雪花啤酒已经完全不是过去的雪花啤酒了,这是我们一个品牌标识的更换和雪花啤酒所有的包装进行更换的一个行动,这个行动实际上在啤酒业也是比较少见的。

  我知道青岛啤酒此前也是在总标识方面做了一些改动,但是所有的啤酒都没有把所有的包装都换了,而这次我们比较胆大,因为雪花啤酒都已经做到一百多万吨了,已经在第三名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把一百万吨的雪花全部换了包装。怎么换呢?我们以前也说过,也就是说我们是塑造全国品牌,它应该跟定位是一致的,应该是比较现代的,比较积极的一个品牌形象,一个标识形象,一个包装形象。它应该符合我们这个20到35岁这个群体的人对包装的一些认知,这是05年初的事情。

  05年5月份我们就开始做了 “勇闯天涯”的活动,这次活动也是跟过去是完全不一样的,所有的连续这五个动作,都是我们在04年、05年做的,它都是为了把雪花推向一个全国品牌的地位,有些东西是过去没有解决的,比如像定位,过去没有解决,雪花不是没有定位,有,但是不太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有一个。那么有了这个定位以后呢,必须要进行传达,必须要把包装进行全部一致性,标识和包装它都是一种宣传的一种宣传物,所有的宣传和传播的声音,它都应该跟品牌所诉求的主张和品牌价值的主张,和品牌的情感诉求是一致的。实际上这个动作,你做动作也好,你不做也没有办法,因为你的定位是这样的,你必须是跟消费者传达一致的声音,所以这是我们连续做的这五个动作。


  今后我们还会有连续的动作,但是都不会偏离这个定位,都不会偏离这个全国性品牌的方向,会一直追求一致性的声音和一致性的信息,与一致性的资源使用。

  雪花啤酒要做全国品牌的原因:第一个,未来的竞争可能或一定是品牌之间的竞争。这实际上是两层意义,一个是国际品牌的竞争,一个是全国品牌竞争。当然也有分区之间的竞争,但分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会降低。第二个,从推出的品牌来讲,你规范的品牌,一定是通过做全国性的品牌,它的价格更高,它的回报率更高,它的投资率更好。第三个,资源上来讲,如果我没有区域品牌,那我的资源全部在国内,过去在整个三个品牌之间,我花三个亿,但实际上落实到每个品牌是很少的。但如果我做全国品牌,我可能不需要三个亿,两个亿就可以,这个在品牌投资上面,资源的有效集中和节约是很明显的。

  “开盖有奖”升级版

  至于“勇闯天涯”整个活动我理了一下,它实际上就是开盖有奖,就跟可口可乐开盖有奖,百事可乐、娃哈哈、康师傅差不多。开盖有奖的活动在啤酒里面是经常使用的,特别在主流酒里面经常使用,叫“打奖盖”,“奖一瓶”。但是这种开盖有奖是非常传统的,也是在价格里面竞争比较激烈的一个方式,特别在东北,哈尔滨啤酒是经常打奖盖的,有时候他们打奖盖打到一箱里面送12瓶,16甁都有。实际上这个活动就是开盖有奖,它这个开盖有奖跟传统意义上
  快速消费品的开盖有奖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次搞的开盖有奖就跟通常用的消费品是一样的,不是啤酒类的开盖有奖。那么这种开盖有奖在全国性的品牌当中,在目前来讲,很少被使用的,很少有这么做的。以前开盖有奖,就是在酒瓶标上写个奖,再来一瓶等。


  但是我们这个有点像可乐等饮料的开盖有奖,开盖有奖它也是 很整齐的,一等奖雅鲁藏布,最大的奖就是雅鲁藏布的探索活动。这是活动最后的一个大奖,也是一个最后的引人注意的一个东西,也是一个宣传点。此外,还有很多奖:雪花啤酒鼓励奖,畅享成长奖,勇闯天涯奖,成长之旅奖,峡谷探索奖等等。

  不同于“梦想中国”与“超女”

  “梦想中国”以前找过我们的,但是我们做了一个测评,梦想中国主要的消费人群是一些小女孩,15到20岁的女孩,80年代后的,她们比较信自己,然后去展现自己,唱歌什么的。我们当时放弃的原因是这个消费群体不是雪花的消费群体,因为啤酒的消费群体,80%以上是男性。而且啤酒是一种冲动的力量,是一种感觉,喝啤酒会有一种很兴奋感觉在里面,人喝了酒一样状态就不一样了,不敢说的话敢说了,不敢做的事敢做了。啤酒会带来这样的,当然它是酒精的作用。同时啤酒本身是文化的东西,很多的放松、发泄,释放压力的作用。相对来讲,我们认为唱歌,这种东西不一定是啤酒追求的东西,我们目标也不是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认为梦想中国这样的节目,像超级女声这样的节目,做啤酒,只能传播它的知名度,不能够做到跟消费者的交流,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我们跟“梦想中国”最大的区别有两点:第一点,“梦想中国”去年做过这个活动,是有人赞助。第二点,“梦想中国”的消费群体,跟我们雪花啤酒的消费群体不会有太大的关联。

  品牌体验圈

  品牌体验圈的概念,就是说如果你是雪花啤酒消费者,你会在你生活的重要的地段,或重要的地点,重要的时间去看到雪花,或接触雪花、喝雪花,把这个体验圈搞定了就可以了。所以如果你喜欢喝雪花啤酒,希望你上班的时候看我们的网站,注意我们的广告。你去商场购物,如果你喜欢去沃尔玛,沃尔玛就有我们的平面广告,如果你去西单,希望西单有我们的广告牌,如果你喜欢旅游,你就去参加我们的旅游活动,如果你喜欢去龙庆峡,那里有我们的品牌宣传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品牌体验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