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的工作历程

2024-04-30 00:27

1. 吴敬琏的工作历程

1954-1984年中国科学院(后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55-1956年跟后来在柯西金时期成为著名改革派经济学家的前苏联专家阿·毕尔曼学习,研究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问题1956-1957年参加全国范围的体制调查和体制改革研究1957-1974年12月3日,师从顾准研究经济学。老师顾准留给病床前的学生吴敬琏最后一句话,“中国的神武景气终将到来”,“待时守机”1979——198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1979年开始,把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比较研究方面。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想法1982年和别人合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经济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和《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调节方式》等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1983——1984年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做访问研究员1983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1986-1987年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至今 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中1984~1989年任常务干事,1985~1990年任动态组组长1985年至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主编1990年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评议会委员1992年起《改革》杂志主编1994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96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员1999年 匈牙利 布达佩斯高级研究所(Collegium Budapest),研究员2007年吴敬琏等100名海内外英才分别摘取了2007十大系列英才称号

吴敬琏的工作历程

2. 吴敬琏传的介绍

《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2010年的1月,经济学家吴敬琏将迎来八十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八十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八十年。

3. 吴思敬的人物介绍

吴思敬,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2001年8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工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朦胧诗这个新生事物刚刚出现,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众多读者和诗评家纷纷对其行口诛笔伐之“礼”时,国内关于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的第一篇评论《他寻找纯净的心灵美——谈顾城的诗》,冲破层层有形无形的阻碍,发表在香港的《诗与评论》上。该文在当时的国内外新诗评论界获得了强烈的反响。这篇评论的作者吴思敬自从1978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他的第一篇诗评《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的幻想》以来,一直辛勤耕耘在诗歌评论这个越来越寂寞化边缘化的园地里。在围绕朦胧诗的论争中,吴思敬先后发表了《要允许“不好懂”的诗存在》《说“朦胧”》《新诗讨论与诗歌的批评标准》等文章,其中的《说“朦胧”》较早地引入了“模糊论”的某些理论来解释文学现象,在诗歌理论界开了用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研究诗歌现象的先河。朦胧诗讨论的热潮消退以后,吴先生的诗歌理论与批评工作大致循着两条途径:一条是就新诗理论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条是继续追踪诗歌发展潮流,对诗人予以批评。循着前一条途径,他先后完成了《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获1987年“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诗歌基本原理》(获1992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诗歌鉴赏心理》和《心理诗学》(获1997年“第六届全国教育图书展优秀专著类图书奖”和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专著。循着后一条道路,他完成了《冲撞中的精灵》和《诗学沉思录》等对诗人的创作进行研究和批评的精彩之作。此外,吴先生还用大量的精力追踪新时期诗歌发展的潮流,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论文。在诗学理论建设和诗歌批评领域,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交叉换位,这就是吴思敬2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吴思敬由于其在新诗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在1988年被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并于1993年起任首都师范大学新诗研究室主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和《诗探索》常务主编,同时他还担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北京作家协会理事等职。虽然常有俗务缠身,但他从未动摇自己对新诗研究的决心。对于世纪之初的中国诗坛,吴思敬亦有颇为精到的看法。他认为,世纪之初的中国诗坛保持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总体走向的同时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一部分青年诗人开始重新对现实、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普通百姓鲜活的生命给予真诚有力的关注,如甘肃青年诗人牛庆国的诗歌就对西北地区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强烈的关注,而且,像这样的青年诗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逐渐地多了起来。吴思敬认为世纪初的中国诗坛并不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死气沉沉一团漆黑,而是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着。既有总体上的自我寻找和灵魂深处的拷问,也有同传统古典诗词的自动衔接,还有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生存境况的深刻反映,诗歌刊物也办得更为生动活泼。因而,吴先生用四个字描述世纪初的中国诗坛——开局不错。

吴思敬的人物介绍

4. 吴敬中的角色经历

他拿“副站长”的位子作诱饵,用陆桥山的话说就是:“让大伙儿瞪眼干等着,玩命表现”,自己则坐山观虎斗,稳坐站长之位;利用心理上天然亲近的“师生关系”,钦点余则成来天津站,目的并非看重其工作能力,而是为中饱私囊找一个放心的代办人,俩人第一次会面就别有用心地暗示“你是我的人”。

5. 吴敬梓的人物生平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程晋芳《勉行堂文集》载《文木先生传》),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毕竟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 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有一次,他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参加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使得满座皆惊,赞叹这个少年学子的诗思敏捷和诗境雄阔。其诗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他从高阁观海仰望俯闻的壮景落笔,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进而发挥横看齐鲁、纵观天地的奇想,终以抒发自己年轻气旺、高阁与宴的豪情作结,气界,对这段时期所知怎少,几近空白。在现有史料中,仅仅在《文木山房集》中见到吴敬梓少年时期收入的最早一首诗“观海潮”以及在“移家赋”中提到的有关他父亲在赣榆为官时的只言片语。如此重要的时期,发生在吴敬梓身上大约有以下一些重大事件:见到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喻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做了很多贡献。到任之初,见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田三千亩,并变卖了在五河、天长、含山、和州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尊经阁。并且新建了“敬一亭”。他亲眼目睹了其父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然而同时目睹了其父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同时,也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过早丧母的吴敬梓很小就面对严酷的世事,对于他,虽然是冷酷了一点,但却磨炼了他,使他的思想提早成熟起来。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我们认识到他最终与官场决裂有着亲身体会的家庭因素。也使我们知道,过早的婚姻没有能像第二次与叶氏婚姻那样,完全摆脱了父母包办,婚姻之言的封建传统的模式,而带给吴敬梓一个全新的自主婚姻。在《儒林外史》中,所运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我们所熟悉的家乡方言。但在仔细阅读之后又发现,其中又有不少方言完全不是我们的全椒方言,也不是淮扬语言。吴敬梓在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于赣榆,是一个人在语言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之一。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的巨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 在雍正十一年(1733),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全椒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辈出。蜚声文坛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就出生与此。部分书中“吴敬梓兄弟五人,其中四人在科举仕途道路上都很多成就:长兄国鼎和孪生兄弟国龙都是明崇祯癸未(1643年)进士三兄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 在明清时期,吴门是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这也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小说中说的“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取材来源。有的资料说法不一,甚至出处错误,给读者带来误导。 从全椒县志,文化志等资料来看,对吴门的中举时间不统一;1.《全椒文化志》称,吴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2.《全椒文物志》称,吴国缙是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授文林郎改江宁府学教授;3.《全椒县志》清康熙版选举志称,吴国缙字玉林,号峙读,内翰林,国对胞兄,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己丑进士,壬辰殿试授文林郎,改江宁府教授;大学士李霨撰《清理科掌给事中吴公墓表》称,兄弟五人登科者四,国鼎,公(指吴国龙)同榜进士,国缙壬辰进士,国对戊戌进士......惟仲兄国器以布衣终。4.《全椒县志》民国九年版选举表注明,吴国缙,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己丑进士。以上不难看出,吴国缙是崇祯己卯举人,顺治己丑进士,应该无疑义。壬辰殿试时授文林郎;各种资料引用不一,会给读者带来淆。 特别是《全椒文化志》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称吴旦是吴国龙的儿子,误也。从吴敬梓家谱来看,吴国龙是吴敬梓的曾叔祖,吴国对是吴敬梓的曾祖,吴旦是吴敬梓的祖父。吴沛生了五个儿子,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吴国对生有三个儿子,吴旦,吴勖,吴升。吴旦是长子。吴旦的儿子霖起,即吴敬梓的父亲(从父)。个人作品1.《全椒县志》民国九年版,吴旦,字卿云,清增监生,授州同知。著有《月谭集》传世。据卷十一人物志载,吴旦为侍读国对长子。少年丧母,和继母一起生活,并随从父亲在京城居住。吴旦是个孝子,天气寒冷,吴旦总是早起,先把父亲的衣服穿上温热,然后再扶起父亲来穿。生怕父亲受凉。2.《全椒文物志》也载,吴旦,字卿云,学位:清增监生,官职:州同知。著作《月谭集》

吴敬梓的人物生平

6. 吴敬中的人物原型

吴景中,湖北武汉黄陂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加入军统,历任军统临澧训练班第一大队第二中队指导员、中苏情报所科长、总动员会第七经济检查大队队长、军统西北区区长、第八战区长官部调查室主任、军统东北区区长兼北满站站长、国防部保密局天津站长、天津警备司令部情报处长。1948年在南京被毛人凤关押,次年去台湾,1950年经蒋经国保释。吴站长,资格老,但在天津解放前夕,临阵脱逃,被毛人凤逮捕。

7. 吴敬琏的主要职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国际顾问理事会理事、国际管理学会会员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主编  《改革》杂志主编

吴敬琏的主要职务

8. 吴敬琏的社会评价

吴敬琏曾经提出中国股市“赌场论”,主张维护市场规则,保护草根阶层生计,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是媒体和公众眼中的学术明星。在2007年3月参加政协会议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言论,从反对春运铁路票价不上浮到主张城市拆迁不应按市场价补偿等等,他的评论引发了很大争议。曾经被指责为美国间谍,透露中国的重要经济数据CPI,(西方国家每个季度的经济数据包括消费者信心指数都在政府网站公布),后来该指责被澄清。吴敬琏以“敢言”著称,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年逾八旬仍行走在乡村之间,由他所带头成立的富民基金(乐平公益基金)为广大农户的生活带来生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