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存款”被央行要求整改,对储户有什么影响呢?

2024-05-18 20:06

1. “这些存款”被央行要求整改,对储户有什么影响呢?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马云当年的豪言壮语“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银行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都是很刻板,墨守成规的,想要让其改变并不容易。因为马云推出了余额宝,让互联网理财开始兴起,很多人都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转投互联网理财,获取更高的收益。这一行为让银行这几年压力很大,为了揽储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推出一些创新性的产品来跟互联网理财竞争,比如大额存单、活期理财、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等。

银行的这些做法也略显成效,让很多储户又开始慢慢转投银行的怀抱,这两年居民的存款总额也一直呈增长趋势。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存款总额达到了72.44万亿,2019年又增长了9.7万亿,即使在最艰难的2020年1季度存款总额又增长了6.47万亿,可见银行现在又成了很多人理财的首选。

但是银行为了揽储,增加竞争力,推出的一些产品违反了央行的规定,比如民营银行推出的智能存款,智能存款本身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主要是其有个靠档计息功能。那是什么是靠档计息呢?
但是这个功能让银行揽储的成本增大,都知道银行是靠息差赚钱的,揽储的成本增加,间接的也会导致企业贷款的成本增加,那么出现不良的风险性也会加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央行会出手叫停这类存款的原因。而央行叫停这类存款,影响最大的肯定是储户,毕竟以前提前支取,我们还能“躺赚”,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到头了,以后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计息了,损失很大。

综上 所述,银行推出的一些产品违反央行的规定被叫停整改是很正常的事,这对我们储户影响可以说很大,“躺赚”的好日子没了。但是相信银行在揽储压力的情况下,应该还会推出更多创新型产品来吸引储户存钱,对于央行出手,你怎么看?

“这些存款”被央行要求整改,对储户有什么影响呢?

2. 结构性存款全面清退?储户“躺赚”终结,银行已行动

之前,对国人们来说,有了钱就将其存在银行,这是大多数人会首先选择的理财方式之一。不过,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理财方式出现了,不少储户也不再满足于银行定期给予的利息了,纷纷开始寻找“高利率”并且能“支取灵活方便”的理财项目。
  
 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一行风头正盛的时候,不少互联网理财项目因为“门槛低”等优势,非常吸引储户,这直接导致很多储户开始将资金从银行取出去,投入互联网理财项目中了。
     
 举一个例子,在 科技 的不断发展之下,支付宝的出现,将国人带进了“全民理财时代”中。2013年,支付宝中推出了“余额宝”,而这就是这场“全民理财”的源头。
  
 通过余额宝,储户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完成资金管理。因为操作简便、低门槛、零手续费、可以随取随用等优势,储户开始对余额宝非常看好。而余额宝不仅有着理财的功能,还能直接用于购物、转账、缴费还款等消费支付,在这个“移动支付”盛行的 社会 中,非常方便国人使用。
     
 余额宝成了国民理财的“神器”,也被人们当作是开创了国人互联网理财元年。因为余额宝的上线,不少没有接触过理财的人员也开始接触到这一领域。可以说,余额宝的出现,对国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可想而知的是,在余额宝理财的方式开始火爆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理财平台和各种各样的理财项目。但是,这时候,传统银行“笑不出来”!
     
 因为余额宝带动了国人理财,扩大了国人理财的渠道,所以说,各大银行纷纷出现了“揽储困难”的情况。因为储户都将钱拿去互联网平台里了,没什么人再愿意存银行了。为此,我们也能发现,银行在“揽储”上,也做出了不少举动。例如,给员工制定揽储计划、存款就送小礼物、提高存款利率等。
  
 不过,以上行为还不够有吸引力,于是,银行放出“大招”,推出了各种存款项目,例如“随存随取、靠档计息”,有着定期收益率的活期存款——智能存款。或者是,在储户存款的基础上融入衍生工具,同时伴随风险却收益较高的“结构性存款”。
     
 这时候,想要存款保险一点的储户,都会选择“定期存款”,但是这种方式下的收益比较少。而如果是想要更多收益的储户,自然就会选择有些风险、利率高的存款项目了,而结构性存款和智能存款,就成了大多数储户最青睐的存款项目。
  
 要说,靠着这些高利率的存款项目,银行的确重新揽回了不少储户,可这时候,国家不允许了!
     
 随着国家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加强,这种高利率、支取灵活的存款项目,被当作是“扰乱利率市场”的行为。所以,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近些年中,银行理财市场接连发生产品被提前终止的现象。并且,这些被提前终止的产品,年收益率都是非常高的,远远高于同期的普通理财产品。
  
 而从前两年开始,银保监会就明确表示,要求各家金融机构必须整改结构性存款!因为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不少运作管理不当、误导销售,危害储户资金的问题。
     
 于是,在国家监管机构的监督之下,各家金融机构也是丝毫不敢懈怠。据报道,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末,全国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余额还剩64426.56亿元。一开始制定的“压降目标”为“截止到2020年末,剩下63987.05亿元”,而实际的压降目标距离目标只有440亿元。
  
 据悉,现在在对结构性存款的清退之下,这类存款的收益率也在不断下降。业内人士表示,预计未来的结构性存款还会继续压降!
     
 之前,大量储户在这些存款项目中赚取了不少收益,但是在现在的管控之下,未来这类存款在市面上的额度将会受到严格控制。看来,储户们想着“躺赚”的好日子要结束了。

3. 结构性存款的存在问题

风险揭示不足投资者认识不清各家银行的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主要分为与货币挂钩和与汇率挂钩两类,各家银行通常都会告诉客户结构性外汇理财的三大投资优势:本金保证、更高投资回报、多种货币选择,而很少会提醒客户其中的风险。我国的外汇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并不稳定, 因此投资者因市场波动而被“套牢” 的可能性非常大。据统计, 由于美联储的不断升息和人民币的相对升值,2004年购买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投资者至今大部分是亏损的。投资者对风险与收益关系的不正确认识,一方面来自于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完备和投资时的缺乏理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银行方面的宣传不当。例如在某一产品的说明书上明确标明收益率为l2%。但是却没有指出此处所指的收益率是3年的累计收益率而非年均收益率,这就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困扰。此外,大多数产品所标的收益率只是预期收益率,也就是说投资者最后的收益很有可能小于所标数额,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贸然购买,一旦在产品到期,投资者获得的实际收益低于其预期时,就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纠纷。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相对客户而言.具有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结构性存款是发生在银行与客户间的一种双向交易,潜在地存在着一种“零和博弈” 。大多数大额(300万美元或以 上)的外汇结构性存款可由银行和客户共同讨论决定利率支付方式,期限和终止条款等细节,但如果客户方代表不够专业,则银行即可利用其专业优势在条款细节的制定上获益。在大部分产品上银行具有可提前终止权,即使一些理财产品让投资者有了终止权、赎回权,客户在产品到期前如需赎回也需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本金或支出相应较高的手续费,这种约定就更有利于银行发挥其专业优势而获利。此外, 由于结构性产品诞生不久,监管制度相对滞后,各家商业银行没有被强制要求对产品相关信息(比如对招募说明书,资产配置组合,投资运作状况,财务会计报表 等)进行披露,使得众多投资者仅凭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和对收益的狂热进行投资,而对投资的具体运作、效果、风险、管理毫不知情,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投资的缺乏理性。产品同质现象严重我国的外汇理财产品呈单一性、同质化,很多银行推出的都是类似产品。市面上的理财产品的名称也非常相似:名称中带“汇” 、 “财” 、 “利” 字的特别多,其中带“汇” 字的有汇理财、外汇通、汇利丰、汇聚宝、汇得赢、万汇通、汇财通,带“财” 字的有汇理财、聚财宝、汇财通、理财宝,带“利” 字的有汇利丰、得利宝等。名称混乱也是个问题, 同样的“外汇优利” 四个字,在广发银行是一种可随时提前支取的外币存款,在深发银行是一种不可提前终止的外币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在定价方式、收益标准等方面大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由于每一种产品的设计和推出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这种同质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分配的浪费。此外, 由于缺乏产品设计的专利保护,较早推出某一产品的金融机构经常会承担更多的开发和审批成本却无法得到相应补偿,从而导致了竞争公平性的丧失。银行间恶性竞争加剧银行之间为了吸引更多外汇存款而进行激烈的竞争。在国家放开外汇存款利率上限后,各家银行就纷纷通过外汇结构性存款取代原来的外汇储蓄存款以吸引储户挽留存款。在这种激烈竞争中,许多银行打起了价格战,纷纷将存款利率不断提高。有的银行甚至还采取让客户获得收益超过实际投资收益的恶性竞争,手段获取更多的外汇存款。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目前国内许多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亏大干盈,在这种情况下,由存贷利率差额驱动的价格战,不仅使银行自身受损,也给投资者造成更大的风险,由于结构性存款的单方可提前中止协定,当市场情况发生了某种不利于借款方的变化时,银行和投资者的结构性存款协议就会被中止,如果由价格战而引起银行许诺的固定收益太高,一旦当银行发现不能再继续支付承诺的高收益时,就会启动中止条款,使投资者受损。

结构性存款的存在问题

4. 结构性存款的完善措施

增强客户风险意识,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外汇结构性存款市场运作时间较短,客观上导致经济主体对其风险认识的不足。银行应加强信息咨询服务, 有效地向客户揭示风险与收入的正确关系,避免和尽量减少误导性信息,在发行和营销产品时,应对合同文本给予清楚详细的阐释,以减少未来不必要的纠纷。此外,应加强银行与客户的紧密沟通,拓展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使客户在投资期内及时了解有价值的市场信息。2.提高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使产品结构多样化 国内银行应积极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加强对国际市场上同类业务发展进程的研究,充分了解客户的现实状况和潜在需求,开发出多样化的,能够满足具有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多层次的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应通过相应手段把复杂的衍生产品分解成基础的、简单的、流动性好的产品,提高产品市场透明度.使其在获得较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可为客户成功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建立起银行与客户的“双赢” 关系。实行品牌经营,促进产品优化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趋同性,包括所经营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趋同,营销手段的趋同和管理结构的趋同,这种趋同性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而品牌化道路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好途径。通过引入品牌策略,商业银行可以重点突出各自产品的特色,把产品做优做精,以增加经营管理的附加值和额外收益,节约交易成本,拓展盈利渠道和空间,并使资源达到更优配置。引入金融专利保护,避免银行间恶性竞争银行在开发、发行和营销有关产品和服务时, 应利用金融专利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版权保护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开发的原创性,防止竞争者从已有版权保护的产品及相关文件中抄袭。国内各大银行的专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申请专利保护的产品非常少,且多为实用新型专利,运用版权专利对结构性产品的创造及其相应合约进行保护,对于同质同类产品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大大减少重复开发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健全相应法律规范,实行动态监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立法和风险监管体系相对滞后,没有一部完善的针对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衙生工具的监管法规,对商业银行准入条件,风险预警, 内控机制建设也缺乏相关的规定。因此,建立健全结构性存款市场监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不仅要从法律制度的角度界定当事双方的权利,地位和义务,还要明确中外资银行平等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商业银行推出产品的种类和性质进行规范,鼓励商业银行大胆创新,强调进行交易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内控机制的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此外,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动态监管。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使许多监管者单一的知识结构滞后于金融监管工作本身的业务要求,使监管市场出现可怕的真空地带。因此,必须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监管人员,针对结构性存款市场各阶段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行动态监管。

5. 储户存款需留意了,央行释放重要信号,银行这三项存款被整改

存钱在银行,既能保证本金安全,还能有可观的利息可拿,对于很多储户来说,真的是喜悦至极。但是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了存款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以及异地存款这三类存款面临被整改的局面。
     
 首先来说创新性存款,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银行为了吸引储户,可以自己设定存款类型,利率自主决定,灵活性更高,从而深受储户喜爱,那么既然储户如此喜爱,为啥要被整改呢?原因很简单,这种类型的存款不符合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照活期计息等规则,如果长期让其保持发展下去,会给存款市场造成不良竞争的情况,会扰乱存款市场秩序。
     
 再看结构性存款,这种类型的存款实际上与传统的存款存在差异,它的特点是在储户愿意的情况下,银行会把存款额的少部分钱拿去做投资,比如债券市场方面等,最终的收益是浮动,不一定是多少,完全取决于投资成果,如果投资成功收益较高,投资失败,收益就很低,但是本金是安全的,不会收到损失,从根本上来说它更倾向于理财产品的类型,与普通存款的属性不一样。
     
 最后再说异地存款,这类情况大多发生在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性质是规模小,储户量也不足,所以基本上是在线上揽储,也有一些小银行异地揽储的情况,那么什么是异地存款呢?简单来理解就是地方法人银行在没有设立网点的地区吸收的存款,问题也很明显,虽然银行倒闭储户资金量50万以内可以赔付,但是稳定性不足,比如出现一些纠纷或者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很麻烦,大费周章。
  
 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因此这三类存款迎来了被整改,那么储户在选择存款时就要留意了,毕竟我们存款首先是为了给资金找个好去处,妥当简单安排,避免出现任何麻烦,顺便再赚点利息而已,你认为呢?

储户存款需留意了,央行释放重要信号,银行这三项存款被整改

6. 结构性存款乱象整治风暴升级

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继北京银保监局发文整治结构性存款业务之后,多地银保监局正酝酿出台整顿措施,已有银保监局针对辖内结构性存款增速过快的银行发出业务风险提示。
银行业内人士预计,监管部门接下来将大力优化存款结构,推进结构性存款回归业务本质。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并不一定造成存款总量减少,更多会助推存款在银行体系内的转移,企业利用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的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个别企业借机套利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12.1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时,2020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公存款的推动。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和增速明显反弹,其背后的套利问题、业务乱象引起监管关注。北京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肖日前表示,“最近(北京银保监局)通过大数据发现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一边拿到银行贷款,一边又去买理财、结构性存款等进行套利,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限制性领域,这都是要采取监管措施重点整治的。”
北京银保监局称,近期在日常监管中关注到结构性存款市场出现一些新问题新动向。如部分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规模出现一定反弹,增量增速“双高”;个别银行在产品设计和宣传销售中仍存在一些不审慎行为,如产品嵌入的衍生品交易行权条件区间过于宽泛、产品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不到位等。这些行为加剧了存款市场的非理性竞争,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别企业利用疫情期间低息信贷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套利的动机。
鉴于此,北京银保监局日前下发《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年内结构性存款业务增长过快的银行(辖内),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压降本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末,将总量控制在监管政策要求的范围之内。
重拳整治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6月1日-6月7日这一周内,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98只,平均期限为144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27%。融360分析师刘银平指出,近期结构性存款收益率跌幅较为明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持续下跌,近一个月跌幅达到60个基点。但对机构而言,结构性存款仍然存在较大吸引力,可作为保本理财的最佳替代品。
《通知》提示辖内银行,确保产品设计审慎合规,确保新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业务在保底收益、行权条件、交易对手等方面满足合规性要求,切实杜绝“假结构”等问题。同时,加强资金来源甄别。各行应加强对购买单位结构性存款资金来源的甄别,防止个别企业利用从银行获得的低成本信贷资金进行空转套利。
中小银行受影响更大
“近年来,银行揽储压力日益增长。企业客户尤其是一些大客户,基本都是做结构性存款,一些中小银行给出的利率非常高。”某国有大行华南地区分行负责人坦言,一些中小银行“不惜成本”地揽存,导致当地结构性存款利率一路走高。
天风证券(6.050, 0.11, 1.85%)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按银行类型看,中小银行更依赖结构性存款。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一直较高,且今年进一步显著抬升,4月末存量规模达到5.6万亿,占存量规模的46%。
在孙彬彬看来,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并不一定造成总量减少,更多可能助推存款在银行体系内的转移。从结构性存款的市场分布看,中小银行由于品牌优势不足,更依赖结构性存款等高息揽储工具,一旦监管部门直接约束其规模,则可能造成部分存款客户流失至其他银行。当然,基于套利目的的结构性存款会有所减少,但从前面的总量占比看,影响相对可控。此外,中小银行减少套利业务,回归本源本地,也符合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不同银行分类监管的方向要求。
国盛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婷婷表示,对于存款基础较好的优质银行,主要是受制于存款恶性竞争,缓解客户留存压力,才将结构性存款作为一个金融产品的补充形式。监管趋严并不会影响到其正常运营,反而会相对受益于客户竞争压力较小。

7. 结构性存款乱象整治风暴升级

中国证券报记者独家获悉,继北京银保监局发文整治结构性存款业务之后,多地银保监局正酝酿出台整顿措施,已有银保监局针对辖内结构性存款增速过快的银行发出业务风险提示。
银行业内人士预计,监管部门接下来将大力优化存款结构,推进结构性存款回归业务本质。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并不一定造成存款总量减少,更多会助推存款在银行体系内的转移,企业利用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的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个别企业借机套利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12.1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时,2020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增长主要得益于对公存款的推动。
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和增速明显反弹,其背后的套利问题、业务乱象引起监管关注。北京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明肖日前表示,“最近(北京银保监局)通过大数据发现一些企业在疫情期间一边拿到银行贷款,一边又去买理财、结构性存款等进行套利,甚至违规进入股市、房地产等限制性领域,这都是要采取监管措施重点整治的。”
北京银保监局称,近期在日常监管中关注到结构性存款市场出现一些新问题新动向。如部分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规模出现一定反弹,增量增速“双高”;个别银行在产品设计和宣传销售中仍存在一些不审慎行为,如产品嵌入的衍生品交易行权条件区间过于宽泛、产品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不到位等。这些行为加剧了存款市场的非理性竞争,并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别企业利用疫情期间低息信贷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套利的动机。
鉴于此,北京银保监局日前下发《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年内结构性存款业务增长过快的银行(辖内),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逐月压降本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末,将总量控制在监管政策要求的范围之内。
重拳整治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6月1日-6月7日这一周内,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98只,平均期限为144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4.27%。融360分析师刘银平指出,近期结构性存款收益率跌幅较为明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持续下跌,近一个月跌幅达到60个基点。但对机构而言,结构性存款仍然存在较大吸引力,可作为保本理财的最佳替代品。
《通知》提示辖内银行,确保产品设计审慎合规,确保新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业务在保底收益、行权条件、交易对手等方面满足合规性要求,切实杜绝“假结构”等问题。同时,加强资金来源甄别。各行应加强对购买单位结构性存款资金来源的甄别,防止个别企业利用从银行获得的低成本信贷资金进行空转套利。
中小银行受影响更大
“近年来,银行揽储压力日益增长。企业客户尤其是一些大客户,基本都是做结构性存款,一些中小银行给出的利率非常高。”某国有大行华南地区分行负责人坦言,一些中小银行“不惜成本”地揽存,导致当地结构性存款利率一路走高。
天风证券(6.050, 0.11, 1.85%)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表示,按银行类型看,中小银行更依赖结构性存款。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一直较高,且今年进一步显著抬升,4月末存量规模达到5.6万亿,占存量规模的46%。
在孙彬彬看来,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并不一定造成总量减少,更多可能助推存款在银行体系内的转移。从结构性存款的市场分布看,中小银行由于品牌优势不足,更依赖结构性存款等高息揽储工具,一旦监管部门直接约束其规模,则可能造成部分存款客户流失至其他银行。当然,基于套利目的的结构性存款会有所减少,但从前面的总量占比看,影响相对可控。此外,中小银行减少套利业务,回归本源本地,也符合金融供给侧改革对不同银行分类监管的方向要求。
国盛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婷婷表示,对于存款基础较好的优质银行,主要是受制于存款恶性竞争,缓解客户留存压力,才将结构性存款作为一个金融产品的补充形式。监管趋严并不会影响到其正常运营,反而会相对受益于客户竞争压力较小。

结构性存款乱象整治风暴升级

8. 央行释放重要信号,三类存款被“整改”,储户存钱要注意了

 未来,咱们的存钱方式可能发生巨变。为加强存款管理,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存款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和异地存款三类存款整改情况。
     
        
    为何是这三类存款? 
     
   整改,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东西才会整改。最近几年,存款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和异地存款这三类存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存款的认知,提高了我们的收益。
     
    先来看存款创新产品。 这种创新性一般都是中小银行为了吸储而推出的,通过转让定期存款收益权,让普通的存款形成资金池,既有定期理财的收益率,又保证了活期理财的灵活性(收益权可转让)。
     
   但是根据央行的报告,这种存款产品的风险点在于“违反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计息、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等规定”,也就是说容易给传统存款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
     
        
    再来看结构性存款。 其实结构性存款并不属于存款,而是一种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它的本质是普通存款+金融衍生品,即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收益与权益类资产指标或条件相挂钩。比如当某股票指数超过某个点位时,该产品即可额外获得多少收益。然而它终究并不属于存款,收益高都是因为与衍生品挂钩,风险与普通存款不可同日而语。
     
    再然后就是异地存款。 根据报告的定义,异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通过自身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异地存款我们似乎见得很少,但其实那些互联网存款产品其实就是一种异地存款。比如你在支付宝上购买某种存款产品,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钱存进了浙商银行。但实际上某些这种存款的稳定性较差,毕竟它在本地没有实体网点,纠纷和权益无从得到解决。
     
   正是出于以上几种考量,央行才正式对这三类存款下手。根据报告数据,目前去年12月部分银行发布公告,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调整定期存款靠档计息产品计息规则,明确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计息。截至2020年末,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已顺利实现余额清零目标,共压降15.4万亿元。2020年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3万亿元,较2020年4月的最高点10.7万亿元减少4.4万亿元。截至2020年12月,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为1.25%,较2019年12月下降1.18个百分点。
     
        
    未来存款何去何从? 
     
   存款的形式从最初的活期定期,到现在的丰富多样,但形式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各种所谓的存款已经变味了。存款作为国家信用体系的“压舱石”,需要发挥利率市场化和降低融资成本的基本功能。如果存款沦为了揽储工具和收益产品,那将非常不利于我们的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