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常自比管仲和谁

2024-05-19 12:02

1.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和谁

诸葛亮常自比为管仲,乐毅;
管仲,命夷吾,字仲,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左庶长、著名政治家,相当于宰相,起先意图弑杀桓公小白,事后失败,却被齐桓公所饶恕,便一直治理齐国,他治下的齐国成为当时诸国的霸主,声望十分之高;
乐毅,字永霸。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他曾统帅燕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颇高评价;
诸葛亮自比为此二人,可见其雄心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又有人将其比作吕望、子房。
吕望,或名姜尚,字子牙,为周文王、周武王重要幕僚,文王拜其为太师,可见其地位之重,能力之高;
张良,字子房,汉王刘邦手下第一谋士,为刘邦的天下建立了赫赫功勋,威名流传后世,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望采纳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和谁

2. 诸葛亮与他的偶像管仲谁更厉害

~以下内容转自知乎~
管仲乐毅都是军政全才,诸葛亮也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出将入相的全才,以这两人自比还是很恰当的。诸葛亮之后诸如王猛,左宗棠不也以诸葛亮自比。
个人觉得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顶尖的水准,军事上也是一流的水准,外交,发明上面也颇有建树。与之类似的还有吴起,杜预,王猛,慕容恪,高颖等,当然能力上各有差异,碍于客观条件成就也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称得上国士无双的人物。自比管仲乐毅是没有当不起一说。
原文传送门

3. 管仲与诸葛亮

导读: 管仲和诸葛亮都是历史上名相,二人能够治世,不光是才能高,更是有忧国忧君之心,于是写了这篇。
  
 
  
  
 前面是文言,后面是白话。白话并未逐字翻译自文言。
  
 
  
                                          
 管仲像  来自网络
  
 
  
  
  管葛 (文言) 
  
 
  
  
   管仲在齐,三逐于君,辅公子纠而败,至于身幽异国,系于囹圄;诸葛亮耕于南阳,常为梁甫吟者,岂非忧其贤智无所施用?二人一旦遇,内兴诸政事,外合诸侯而伺其变,君显而国强,世常多其智。
  
   近观书传之所载,以为辅君而安其国者,常不止于智略,亦在用心之诚伪。昔日李斯助秦一四海,一旦随赵高,则身被五刑,秦以之亡;王莽每接士,愈恭下,终而篡汉。二人之有智,秦汉因其乱,正其用心之伪,而谋己者深。管仲病,托齐事于隰朋,教桓公以不近易牙、竖刁、开方;诸葛亮将出师,嘱后主以用贤理国之言,一表而反复之,犹恐不能深其劝勉之意。余见管葛之嘱君,款款然有忧之之意。余遂知二人之治世,先忧之然后治也。可谓君子之用心,尽其诚矣。
  
 
  
  
 
  
  
 
  
  
 
  
  
  管葛 (白话) 
  
 
  
  
   管仲在齐国,三次做官,三次被齐君赶走,辅佐公子纠而失败,从而被鲁国关在牢里;诸葛亮耕于南阳,常诵《梁甫吟》,难道不是忧虑才智无所施用?这二人一旦遇于齐桓公,昭烈帝,在内部使国政兴盛,外部则联合诸侯而待天下的机变,使得君王显名,国家强大,世人常常称誉这些人的智略。
  
   近日看书上写的事,想这些人能够辅佐君主并安定国家,并不只是有智略,而且在于用心诚悃。昔日李斯助秦始皇统一中华,但是之后听从赵高,自己被用刑诛死,秦也因此而亡;王莽接见人才,越来越恭敬,最终篡夺汉朝。这二人可谓有智略,然而秦汉却因二人而乱,正是因为他们用心虚伪,其作为多是为自己考虑。管仲病了,把齐的政事托付给隰朋,让桓公不亲近易牙、竖刁、开方;诸葛亮将出师,嘱咐刘禅要用贤能治理国家,出师表中反复表述,犹恐劝勉刘禅的意思还不够深切。管仲,诸葛亮的嘱咐中,有一种忧国忧君之心。我便知道二人是先能忧国,之后才只能治世,这可以说是君子的用心,竭尽忠诚。

管仲与诸葛亮

4. 诸葛亮的自比管仲是怎样的?

(诸葛亮)身高八尺,(平日里)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没有认为他这个比较是对的。《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先主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但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竟然能够打败了袁绍,从弱变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可以将从这里直到南海一带的物资全部取得,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夺取它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洛方向进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不高兴了,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希望各位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5. 管仲和诸葛亮的遗憾

 管仲和诸葛亮的遗憾
  
   管仲和诸葛亮历来被当作智慧的化身。管仲在春秋时期从事改革,使危机四伏的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诸葛亮在三国时期辅佐刘氏父子立国兴邦,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根基。但是管仲和诸葛亮有个共同的遗憾——人才培养上失误。管仲匡扶齐桓公40年,深知人才重要,曾说过“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制定了由乡长、中央长官和国君“三选”擢用官吏的制度。但他终生未发现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他病危时,齐桓公在病榻前问他谁能接替先生。他只是说桓公最喜欢的竖刁、易牙、开方,一个自阉取悦大王,一个把自己的孩子杀掉给大王吃,一个放弃了太子地位来伺候大王,都不近人情,不可重用,但没推荐一个足以治理齐国的人才。他死后两年,齐桓公去世,竖刁、易牙等结党乱国,桓公五个儿子争王位,桓公尸体在床上停放67天,无人过问,蛆虫爬出宫外。诸葛亮外治军,内治国,鞠躬尽瘁。他有识才之能,用才之心,不拘一格任用了庞统、蒋琬、杨洪等能人。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对人放心不下,事必躬亲,甚至“罚二十以上,必亲理”,“自校薄书,流汗竟日”,而不敢叫人独当一面地工作,不能让人才在重要岗位上锻炼,连他自己选定的拉班人姜维也只是帐前听令。由于这样,他活着的时候蜀国已经出现人才危机,凡是他不亲临战地的战役,如荆州、彝陵、街亭之战就先后失利。但自己累得54岁与世长辞。他死后蒋琬、姜维、费祎等都不成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管仲和诸葛亮以他们的遗憾告诉人们,人才是一个国家、集团的事业兴旺发达、继往开来的百年大计,人才问题是根本性的战略问题,万万不能忽视。才干卓越的人更要切记,不要因为参天大树独掌天下而压抑新苗的成长,忽略人才的培养,否则,历史绝不会宽恕,须知独木终不成荫。 
   
   

管仲和诸葛亮的遗憾

6. 都是名相,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不比萧何?

管仲萧何都是历史名相,两个人身处的时代虽然不同,却各有千秋,都为各自的朝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诸葛亮所处时代和所辅佐的君主来说,刘备和他的祖上刘邦更接近一些。刘邦入咸阳前,一直受制于项羽,这和刘备受制于曹操差不多。刘备扬名于三国鼎立之时,刘邦称王于楚汉争霸之际,从这点上看二者又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此说来,作为辅佐者,诸葛亮更应该把自己比作萧何才对,可是他却自比管仲。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自比呢? (诸葛亮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大背景让他有所顾忌 管仲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是天下纷争,但诸侯国家各自为政且被他国承认,但因为这时候天下的共主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管仲辅助齐桓公和齐桓公拥护周天子并不矛盾。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不同。这时候天下名义上的皇帝是汉献帝,而汉献帝却是掌握在曹操手里。萧何是丞相,而诸葛亮时代的丞相是曹操。尽管很多地方大员早已经成为"诸侯",早就不听中央政府的号令,但刘家天下的皇帝还在,这时候谁要是去当萧何,的确有点儿不合时宜。 如果我们抛开这个大背景,从他们自身情况来看看,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的是管仲而不是萧何呢? (管仲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管仲文武兼备,而萧何则只有治国理政才能,没有表现出军事才能。 管仲所处的时代,一个国家可以不设相国,但一旦设立,就有很大的权力。用后世的话说,他们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以,管仲在齐国实行了比前人更大的改革,所有的条文都是他提出来的,齐桓公只是批准者,制定、执行都由管仲进行。正式上任之前,管仲还推荐了一些官员让齐桓公任命,这有点儿现代组阁的意思。 齐国作为一代霸主,有过几次较大的军事行动,而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管仲随行。他的这个角色,很像是后世的军师和现代军队的参谋长一职。不过,齐桓公这个军队"总司令",却是个"甩手掌柜",除了战前发布命令,战后接受祝贺,其他的事情基本都是管仲的。 这还不算,有时候心血来潮,齐桓公鲁莽用兵,管仲还要给他"擦 *** ",让他的行为合乎正义。比如,齐桓公伐楚。本来,齐桓公因为一时不高兴将蔡国的夫人赶回去了,蔡国在没有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将其改嫁,就为这事,齐国要对蔡国用兵。管仲给齐桓公找了一个借口,说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因而由伐蔡变为先伐蔡后伐楚,既让周天子高兴,又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 萧何也是相国,这在统一的中央政权下很少有人能够担任这一职务。从秦始皇开始,就把相国称为丞相。鉴于吕不韦的教训,秦始皇还有意削弱丞相的权力。所以就权力而言,萧何和管仲相比那是大打折扣。又因为萧何个人经历的原因,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得以展现。刘邦做沛公,萧何作为助手办理的也都是一些公务而不是军务。刘邦入咸阳,手下将领们抢夺的是财物,萧何收取的是文献资料。刘邦当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想回兵东进,却先要找一个统兵大将。为什么不让萧何作为大将呢?可见刘邦知道萧何是治国的高才,不是统兵的大将。刘邦在评价人才特长时说萧何:"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也没有说他的军事才能。 也就是说,诸葛亮觉得自己文武兼备,他要做一个像管仲那样的"相国",而不是做一个萧何那样的"相国"。 (萧何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管仲自始至终都得到信任,而萧何则没有这般幸运。 管仲本来辅佐的是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为了帮助公子纠当上国君,管仲还拉弓搭箭射了齐桓公一箭,差一点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当鲍叔牙极力推荐,经过谈话知道了管仲的才能以后,齐桓公马上任命管仲为相国,从此再也没有丝毫动摇和猜忌,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更换相国的想法。 萧何不同,刘邦嘴里说的比齐桓公要甜蜜的多,内心却始终隐含猜忌。汉五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了天下,准备论功行赏。刘邦的意思是让萧何为第一,可是很多人认为萧何只在后方,不如他们披坚执锐攻城拔寨功劳大,很不服气。刘邦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的踪迹,找出野兽所在的才是猎人。"因此,他把那些冲锋陷阵的将领们比作是"功狗",而把萧何比作是"功人"。 但是,萧何却并不是始终被信任。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在前方打仗,萧何协助太子留守后方。汉三年(前204),刘邦多次派遣使者慰劳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说:"汉王在前方风餐露宿,却反过来派使者慰劳您,这是有怀疑你的心意。"萧何于是听取了鲍生的意见,将自己的子、侄都派到前线去,刘邦这才高兴放心。 刘邦死的这一年(前195),英布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他仍然多次派人来询问萧何在干什么。可见,刘邦自始至终对萧何都是重用而不是信用。而萧何为了自保,竟然采取的是自毁清誉的方法,因为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威望太高。当萧何借机为百姓请求上林苑的空地耕种时,刘邦立刻将萧何下狱。就是萧何这个相国,刘邦也并不认为非他莫属。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有一句话:"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说明刘邦对此信心并不坚定。 诸葛亮肯定是想当一个始终被信任的人,这是他自比管仲的另一个原因。 管仲是在替主子做事,而萧何只是在听主子做事。 相国无论多么风光,但是这天下(地盘)都是人家的,你立了功得到一些利益,也都是人家赏赐给你的。在这方面,管仲和萧何并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不管权力有多大,和君主永远都是主从关系,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 但管仲和萧何由于遇到的主子不同,所受到的信任不同,他们在各自集团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所区别的。管仲提出的所有主张,只要齐桓公点个头就行了,或者是,齐桓公想干一件事情,只要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剩下的都由管仲来完成。也就是说,管仲是在替主子做事,齐桓公只不过是一个所有者而已。而萧何不同,他也在做事,但他的这种做事,是在刘邦的允许之后才可以做,即便这样,萧何还得时时看一看刘邦是不是高兴。这让萧何养成了大事不表态的习惯,直到刘邦死后。临终前,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问他谁可以接替,这件事本来刘邦已经有了安排,那就是曹参。曹参自己也知道,萧何会推荐他,尽管两人有矛盾。但是,萧何就是不先说出来,而是用一句"知臣莫如君"来搪塞。刘盈说:"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马上说:"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了也不遗憾了。"如果不是人们理解他的无奈,这哪儿像一个起栋梁作用的相国所说的话! 诸葛亮不会愿意自己走到萧何那个处境中。 实际上,诸葛亮是不是把自己比作管仲也很难说,但古代文人们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成为管仲,而不希望自己做萧何。他们希望自己遇上齐桓公这样的帝王,以便可以放手施展自己的才华,以达到"致君尧舜上"的人生志向。而萧何虽然历史功绩同样彪炳青史,但他那种提心吊胆过日子的人生经历却并不令人羡慕。 或许,这就是文人情结,他们是想借着诸葛亮的事情说出自己的心声吧。   

7. 诸葛亮与谁齐名

“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凤雏庞统

诸葛亮与谁齐名

8. 诸葛亮和谁齐名

诸葛亮 人称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庞统 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张飞 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飞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然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徐晃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郭嘉少有远量.
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姜伯约 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张辽 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
周瑜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