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墓在哪?

2024-05-03 03:39

1. 炎帝墓在哪?

炎帝陵(湖南株洲炎陵县炎帝陵)
地址: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
简介:
        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详细资料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0520/5772136.htm#viewPageContent

炎帝墓在哪?

2. 炎帝的陵墓在哪里?

炎帝陵又名天使馆、天子坟,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原酃县)城西15公里的塘田乡鹿原坡,占地一平方公里。  炎帝宗庙始建于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以后历代都十分重视对炎帝的奉祀和陵墓的修葺,是规模宏大的仿皇宫建筑。陵前原建有规模宏大的祠、坊、“天使行馆 ”等;陵侧有明清御碑数方,“洗药池”传为炎帝采洗草药之处,四周古木掩翳,岸畔有石若龙首、龙爪,称“龙脑石”。炎帝陵建成后,历代帝王的庆贺大典都要派遣官吏,来陵前告祭,规模和祀祝融与舜帝相等。朝廷每年在清明、冬至两节气命官员前往扫陵祭祀。陵殿后屡遭兵火破坏,清朝重新修建。炎帝陵于1954年因香客失火被毁,仅存残墙遗址,1985年至1987年修复。(摘自《中国集邮报》1998年10月7日)  中华民族,肇始炎黄。炎帝,号神农氏,于上古时代,始作耒耜,教民耕稼;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便民易物;削桐制琴,练丝结弦。世人尊之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华夏之祖”。  《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姜水为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宝鸡即炎帝故里。自古以来,宝鸡士庶,缅怀炎帝,祭祀不辍。《史记·封禅书》记述公元前424年秦灵公曾在宝鸡境内吴山之阳“作下峙,祭炎帝”。唐代宝鸡境内的天台山、姜水畔有规模宏大的炎帝殿、神农祠,“十里长山,庙宇相连”,后虽因天灾战乱所毁,但至今九龙泉碑、烧香台玄关及天台莲花顶神农骨寝殿等依然可见。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炎的人数不断增加。宝鸡市政府遂于1991年在市区经二路西段炎帝园(原河滨公园)内建成炎帝祠建筑群。  新建炎帝祠院,背依陵塬,面瞰渭流,殿宇高耸,遥对天台,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主殿高17米,内供5米高炎帝座像(象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先祖开天辟地、功盖山河的英雄气魄尽显。像前祭灯长明,花果常供,烟绕香柱,炎黄子孙崇敬之情溢然。殿四周大笔彩绘炎帝作耒耜,耕稼穑,尝百草等恢弘功迹,回廊有“炎帝与姜炎文化”大型展览。炎帝祠皆秦汉风格,青砖棕瓦,仿木结构,主建有大殿、配殿、钟亭、鼓亭、回廊、院门,附建有石桥、石栏、石灯、龙潭、华裱等,均精做细雕而成,桥下水常青,阶上盘龙舞,俨然王宫气魄。祠院在公园绿树掩映、山环水绕之下,更显得雄伟古朴、庄严肃穆。  炎帝陵、祠指南  炎帝陵:在宝鸡火车站乘2路、6路公共汽车在宝桥站下车可达炎帝陵山脚下。可穿越宝桥家属区沿小路上山。也可乘出租车前往,10元。炎帝陵票价10元,包括陵前区、墓冢区、祭祀区三部分。每年清明节及七月初七有大规模祭祖活动。山下的宝桥一带有烧烤等小吃。  炎帝祠:位于经二路西端。在火车站乘4路、9路公共汽车可到炎帝园。炎帝祠外围的开放式公园称为炎帝园,是宝鸡市一大特色。

3. 炎帝陵墓在哪???

炎帝陵又名天使馆、天子坟,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原酃县)城西15公里的塘田乡鹿原坡,占地一平方公里。 

炎帝宗庙始建于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以后历代都十分重视对炎帝的奉祀和陵墓的修葺,是规模宏大的仿皇宫建筑。陵前原建有规模宏大的祠、坊、“天使行馆 ”等;陵侧有明清御碑数方,“洗药池”传为炎帝采洗草药之处,四周古木掩翳,岸畔有石若龙首、龙爪,称“龙脑石”。炎帝陵建成后,历代帝王的庆贺大典都要派遣官吏,来陵前告祭,规模和祀祝融与舜帝相等。朝廷每年在清明、冬至两节气命官员前往扫陵祭祀。陵殿后屡遭兵火破坏,清朝重新修建。炎帝陵于1954年因香客失火被毁,仅存残墙遗址,1985年至1987年修复。(摘自《中国集邮报》1998年10月7日) 


中华民族,肇始炎黄。炎帝,号神农氏,于上古时代,始作耒耜,教民耕稼;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便民易物;削桐制琴,练丝结弦。世人尊之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华夏之祖”。 
《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姜水为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宝鸡即炎帝故里。自古以来,宝鸡士庶,缅怀炎帝,祭祀不辍。《史记·封禅书》记述公元前424年秦灵公曾在宝鸡境内吴山之阳“作下峙,祭炎帝”。唐代宝鸡境内的天台山、姜水畔有规模宏大的炎帝殿、神农祠,“十里长山,庙宇相连”,后虽因天灾战乱所毁,但至今九龙泉碑、烧香台玄关及天台莲花顶神农骨寝殿等依然可见。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炎的人数不断增加。宝鸡市政府遂于1991年在市区经二路西段炎帝园(原河滨公园)内建成炎帝祠建筑群。 
新建炎帝祠院,背依陵塬,面瞰渭流,殿宇高耸,遥对天台,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主殿高17米,内供5米高炎帝座像(象征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先祖开天辟地、功盖山河的英雄气魄尽显。像前祭灯长明,花果常供,烟绕香柱,炎黄子孙崇敬之情溢然。殿四周大笔彩绘炎帝作耒耜,耕稼穑,尝百草等恢弘功迹,回廊有“炎帝与姜炎文化”大型展览。炎帝祠皆秦汉风格,青砖棕瓦,仿木结构,主建有大殿、配殿、钟亭、鼓亭、回廊、院门,附建有石桥、石栏、石灯、龙潭、华裱等,均精做细雕而成,桥下水常青,阶上盘龙舞,俨然王宫气魄。祠院在公园绿树掩映、山环水绕之下,更显得雄伟古朴、庄严肃穆。 
炎帝陵、祠指南 
炎帝陵:在宝鸡火车站乘2路、6路公共汽车在宝桥站下车可达炎帝陵山脚下。可穿越宝桥家属区沿小路上山。也可乘出租车前往,10元。炎帝陵票价10元,包括陵前区、墓冢区、祭祀区三部分。每年清明节及七月初七有大规模祭祖活动。山下的宝桥一带有烧烤等小吃。 
  炎帝祠:位于经二路西端。在火车站乘4路、9路公共汽车可到炎帝园。炎帝祠外围的开放式公园称为炎帝园,是宝鸡市一大特色。

炎帝陵墓在哪???

4. 炎帝陵是何时建造的?

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便在湖南株洲建造了炎帝陵。元、明、清历朝都不断进行修缮,并于皇帝登基等日举行国家祀典。炎帝神农氏不仅成为了神灵,而且还演化成了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载体之一。

5. 炎帝陵的后世纪念

 主词条:炎帝故里因为炎帝神农(Yandi;Yan Emperor)并不单是一个,而是对这一时期炎帝世系多个早期华夏族杰出部落首领的统称,这些人可能距今6000年至5500年之间活动于姜水之岸(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其后部落发展扩大,迁徙并活跃于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均是炎帝故里。 主词条:炎帝陵炎帝又号称神农氏,神农氏族部落初始活跃地应在在姜水,后以姜水为活动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展,因此在天台山、常羊山、蒙峪沟、九龙泉、清姜河、炎帝陵、炎帝祠多个地方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炎帝神农氏从出生、死后安葬的炎帝文化链条。《国语》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动着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传说后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黄帝部落最初生活在渭河下游,后迁移至中原地区。炎帝部落生活在宝鸡一带,以经营农业著名。在宝鸡已发现关桃园遗址(8000年前)、北首岭遗址(7100年前)、姜城堡遗址等古文化遗址40多处。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 炎帝陵和炎帝祠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境内常羊山上。是神农炎帝的陵寝,为炎黄子孙拜祖祭祀的主要场所。中华民族是炎黄贵胄,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神农氏族始祖炎帝始生地在姜水,轩辕氏族始祖黄帝始生地在姬水,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定论。《国语·晋语》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在宝鸡地区,这在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代,中国古地理学家郦道元就明确地写人《水经注》中。明代天顺五年《一统志》记载:“姜水在宝鸡县南。”即今宝鸡市区渭河南姜水边的姜氏城。宝鸡市区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农祠,祠南蒙峪口有常羊山,常羊山有炎帝陵,均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境内,都是众民百姓祭祀先祖炎帝的场所。炎帝陵主要游览建筑有:神农门、羊脚亭、炎帝陵大门、炎帝行宫、羊首亭、“神农城池”、“华夏始祖”牌坊、祭坛广场、炎帝大殿、炎帝塑像、大型彩绘、墓前石阶、陵墓等。宝鸡民间春节正月11日集会九龙泉祭祀炎帝诞辰;每年7月7日集会天台山祭奠炎帝死葬。这几年来,海内外同胞多次成批来宝鸡姜水流域姜城堡、九龙泉、天台山寻根拜祖,但祠毁陵圮失修。作为神农故乡的炎黄子孙——宝鸡人深感内疚。为此渭滨区神农镇政府先后邀请专家学者与研究宝鸡方志的同志,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史志文献记载论证.市政府、政协以及地处蒙峪沟口常羊山下的宝鸡桥梁厂领导,决心在神农氏族始祖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农祠和炎帝陵,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先 祖炎帝修建场所。弘扬民族文化,功垂中华历史。炎帝陵划分陵前区、祭祖区、墓冢三个部分。陵前区:姜城堡处有一古式重檐牌坊,上书:“炎帝故里”四字。堡东“浴圣九龙泉”上有沐浴殿和九龙亭。清姜路北段十字路口有座石质华表牌坊,上书“神农之乡”四字。清姜路中段十字路口又有一座古式牌坊,上书“人杰地灵”四字。宝鸡桥梁厂门前天台山入口处的蒙峪,坐东面西有座跨路古建筑“神农门”牌坊。过神农门经桥梁厂家属区,向南即为常羊山炎帝陵,有盘山公路直达陵殿;另有直登陵殿的石阶。祭祀区:“炎帝陵”所在的常羊山,距宝鸡市南约5公里。进入山门,有百米台阶,谒陵人可拾级登陵台,陵台处有牌坊、山门。门外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是西安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的手迹。常羊山风光宜人,沟底终年流淌着清冽的山泉小溪,也流淌着永远诉说不完的美丽传说,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步入炎帝庙的大门,左厢房里展出着炎帝的生平及传说故事,右厢房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界人士的题词。东西两侧设有中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医中药史展览馆。修建炎帝陵及祭奠炎帝活动的生动场面可以通过电视录相展示在人们眼前。院子的正面是大殿,殿前是可容纳千人的祭祀广场。大殿面5间,左右两边的大红柱子上是西安著名书法家茹桂书写的对联:“创始定有人千载岐黄崇炎帝”,“流传安无据八方稼穑念神农”。正面门额上是“炎帝大殿”四个大字。殿堂正中央是炎帝的大型塑像,殿内灯火辉煌,香火不断,宏亮的钟声悠扬 悦耳,回荡整个山谷…… 祭祖区内还修建姜炎圣母宫和神农阁。西山腰有百草堂、药王洞建筑,既是研究中医中药的场所,又可以为群众看病。陵墓区:穿过殿堂往南,便是一条笔直的通往后山顶的小道。炎帝陵就在这后山顶上。人们迫不及待地登上陡峭的、层层相叠的台阶,直至登上第999个台阶,才算终于到达常羊山的中峰顶。这是个庞大的圆形陵墓,墓冢周围用青石砌筑,墓碑上刻有“炎帝陵”四字。四周松柏成林。墓前通道两边为历代帝王塑像,陵冢后为颂扬炎帝功德的诗词、楹联和绘画作品的碑林。陵墓东连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北隔蒙峪河与诸葛山相望,南边松柏成林,越林梢可远眺高耸人云的秦岭大散关,向西俯视清波滚滚的姜水,姜水萦绕姜氏城北流人渭河。陵墓整体以山取势,古建成群,三面凌空,给人以雄伟、神圣、肃穆、古雅、幽静的感觉。“国之大事,在祀与戒。”“盖古圣之功德,惟帝最大。故后世之报享,帷帝最隆。”作为农业、医药和市场的创始者,炎帝神农氏在历代祀典中,一直居于崇高的地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大陆各界人士纷纷来炎帝陵祭祖拜谒。这里有江泽民、李鹏、赵朴初、周培源、周谷城、杨静仁、张爱萍、王首道、钱伟长、江华、王任重、耿飚、张平化、严济慈、萧克、罗青长、屈武等人的题字、题词,也有社会各界人士留下的墨宝。 炎帝行宫是一处重要的炎帝遗存,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北14.5公里的故关村。该宫建于村中偏南,创建年代不详,至迟在明代已有。坐北面南,单进院。现有正殿、午台、圣贤殿等。正殿三间,进深六椽,前殿悬山顶。院内现存,明、清碑四通。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宫碑”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磐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现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几百余步也。”

炎帝陵的后世纪念

6. 重修后的炎帝陵有什么变化?

经过多次修缮,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00多平方米。炎帝陵殿位于炎陵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区的主体景点,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坐北朝南,南临洣水,南北长73米,东西宽40米,面积49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陵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陵园保持了浓郁的建筑风格,红墙黄瓦,古木参天,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7. 炎帝陵的沿革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宋理宗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发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国史院编修雷燧来炎帝陵告即位致祭。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新庙的建筑格局为:主殿名“圣容殿”,殿内塑炎帝神农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阁,宽敞如殿。阁下为陛道,中为丹墀,纵横数丈。东西庑各三间,前列三门,四周建有垣墙。墙内有大道绕阁,沿墙行可以直达殿后陵寝。整个殿宇陵寝连成一体,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余年历史,炎帝陵庙久经风雨剥蚀,日渐颓坏。酃县县令目睹庙宇日非,恻然伤感,于是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整修。新庙规模因循旧庙,但庙貌大为改观。东阁学士吴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庙碑》,记载了这次修葺盛举。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未见史书有修葺的记载,但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所载炎帝陵殿形制图,又与道光年间所建之陵殿有异,其间很有可能作过修葺而未入志。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炎帝陵的沿革

8. 炎帝陵的史书记载

明嘉靖年间《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暖宫记 》碑载 :“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故关炎帝行宫内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炎帝行宫碑》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盘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凡七百余步矣。”高平县志记载:“上古炎帝陵相传在县北四十里换马镇,帝尝五谷于此,后人思之乃作陵,陵后有庙,春秋供祀,现石桌尚在。”明郑藩朱载育在《羊头山新记》一文中写道:“山之东南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庙院内有一柏树根,周长 6米,据此推断,五谷庙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炎帝陵 、五谷庙的祭祖节,周围的村子,如故关、北营、换马、庄里、口则等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会期将近一个月。有句民谣“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就是形容当时庙会的盛况,历朝历代,岁时致祭。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亦尝遗祭,禁樵采。过去,每年县府亦派员到庄里炎帝陵祭把,并且还要为万年灯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