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真正的价值在哪儿

2024-05-07 14:19

1. “互联网+医疗”真正的价值在哪儿

“互联网+医疗”在政策的指引下,规划新方向
“互联网+医疗”顺应着云智医疗创业的逻辑,当前也在谋划着推动医疗体制机制的革新。而当前医疗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不管是看病过程中的信息化服务,还是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等,都期待“互联网+医疗”能带来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信息化服务建设,当前医疗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增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营绩效诸多方面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变医疗难点。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共享,打开医患互通的渠道。

“互联网+医疗”真正的价值在哪儿

2. 互联网医疗热潮背后:盈利模式待解

 互联网医疗企业加速奔向资本市场。
   日前,思派 健康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派 健康 ”)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正式宣告冲击IPO。成立近7年的思派 健康 在资本市场上备受青睐,IDG资本、平安创新、腾讯投资等知名风投纷纷参与其中。
   招股书显示,目前思派 健康 有三条业务线,包括医生研究解决方案(PRS)、药品福利管理(PBM)及供货商与支付方解决方案(PPS)。其中,PBM业务为公司营收的主要来源,2020年占公司总营收的91.9%,业务包括特药药房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增值药师服务。
        药品相关收入占九成 
   翻看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起初源于在线预约挂号,而后在监管允许范围内逐步拓展至在线问诊、线上药房及互联网医院业务。在资本的引领下,曾一度呈现爆发式成长,但受限于持续性盈利困难,后又陷入低谷。
   2020年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再度崛起。微医、智云 健康 、思派 健康 、科亚医疗、推想医疗、数坤 科技 等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也相继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不过,自诞生之日起就困扰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盈利模式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大多数企业单靠提供医疗服务显然无法维持运转,不得不走回“以药养医”的老路。
   同样致力于打破患者、医生、医疗机构、制药公司和支付方式之间的壁垒,形成医疗 健康 系统的闭环,实现对医疗 健康 的数字化转型的思派 健康 亦是如此。
   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0年思派 健康 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10.39亿元、27亿元,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7.65亿元。其中,来自药品福利管理(PBM)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40.9%、83.1%、91.9%及92.1%。
   目前将商业模式跑通,成功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依旧未能脱离“卖药”。如何将互联网医疗服务变现,仍是众多互联网医疗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与此同时,在药品“零加成”趋势下,破除“以药养医”也是当下医疗改革的重点。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线下“以药养医”逐步开始向线上转移,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迫在眉睫。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卫生 健康 委主任马秀珍也曾指出,警惕“药品回扣”向线上转移。马秀珍在工作中发现,制药企业把互联网平台的药品销售纳入业绩考核范围,授意医药代表线下“学术拜访”,增加线上药品销售量,其中不乏药品回扣现象;部分互联网医院将医生的服务收入与药品销售挂钩,企图“洗白”药品回扣。
   2021年10月26日,国家卫生 健康 委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其中,统方、补方、人工智能软件代替医师接诊等现象被明令禁止。
   《意见稿》明确指出,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同时,《意见稿》规定,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
   这一系列规定也变相将互联网诊疗和网售药品行为隔离开来,规避“以药养医”线上化的现象发生。而这对于当下主要靠药品销售实现营收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而言,势必将形成不小的挑战。
    没有处方可买处方药 
   招股书显示,思派 健康 在全国范围内正持续扩张店铺,截至2021年6月30日,思派 健康 已拥有81家特药药店,2018年至2020年平均每间药店的月销售额为43万元、128万元和266万元。
   国药一致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最大连锁药店国大药房的DTP药店数量超过100家,单店月销售额不过才120万元左右;老百姓大药房去年年报也披露,143家DTP药店总收入10.9亿元,单店月销售额也仅63.52万元。
   在思派 健康 药房高销售额背后,其药品销售合规待考。
                    原则上需凭处方销售 
   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实行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要求所有药品按照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分类和管理。
   针对患者在购买二甲双胍等处方药时是否明确需要查看医生处方,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金锐表示,只要二甲双胍还是处方药,没有进入非处方药目录,这种药品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也就必须要凭处方销售。
   而对于此前流传的“双轨制”处方药,从国家药监局的文件资料来看,仅仅在2004年《关于加强流通领域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过。其原文是:“对已经明确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要严格执行凭医师处方销售;对目前尚未明确必须凭医师处方销售的‘双轨制’处方药,应该向顾客索要医师处方,凭医师处方销售。不能出具医师处方的,必须经过执业药师或从业药师充分咨询,问明既往用药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后销售。”
   金锐强调,国家并未正式建立“双轨制”处方药品种目录,只是说,由于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因此,也一定有一个过渡阶段。目前,我国依然处在这个过渡阶段。但即使是“双轨制”处方药,第一步也是必须要求出示处方,实在没有的再进行登记。而不是说,不用处方,登记一下就行,这是误读。
   “处方药凭处方销售这件事,国家药监局是分品种分批推进的。”金锐表示,对于已经明确警示必须出示处方才可以销售的注射剂、抗菌药等处方药品种,必须凭处方销售。但对于那些虽然不属于“非处方药”,但国家又没有点名警示此类品种必须凭处方销售,就存在不凭处方销售的可能。全国药店数量众多,监管成本也很高,这个时候,这种不凭处方销售的处方药也发现不了。而二甲双胍并不在非处方药目录中,原则上,应该凭处方销售。
   针对许多慢性病的长期用药,老百姓并不是初次购买,其实已经非常熟悉用药目的、用法用量和安全监测方法,对于这样的患者,并不需要频繁地看医生,而是需要遵医嘱规范用药。对于此类患者,怎样为其提供便捷又有管控的购药渠道,可能是考验监管者的难题。目前的长处方政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患者可以一次开3个月的慢病管理用药,减少跑医院的次数。
   “其实,这也是未来药师工作的切入点。对于这部分进行慢病管理的患者,药师也许可以代替医生的部分作用,嘱其继续原有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提供药学监护。”金锐如是说。

3. 大数据赋能下的“互联网+医疗”

大数据赋能下的“互联网+医疗”
近年来,“互联网+”热度持续上升。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有7处提及“互联网+”。“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写进了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而在今年两会上,多位科技大佬就健康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应用提出建议。
 
人工智能辅助基层医疗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健康医疗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随着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数字技术还将为健康医疗事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但无论是互联网+医疗还是AI+医疗,当下最亟需的应用场景其实在基层。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在医疗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机构可以率先推广人工智能辅诊等技术,如腾讯结合医疗影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觅影”平台,目前已成为医疗机构的癌症辅助筛查工具;通过AR、VR、直播等方式,基层医生能与专家远程会诊和交流,这些都将有效改善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
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建议,利用数字技术将优质资源广泛贯通至患者末端,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提供“核心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家庭医生”三级供给模式,提升医疗效率和准确率,助推分级诊疗,力争实现每个中国家庭都有家庭医生,促进医疗全民普惠。
健康大数据应用挑战多
虽然大数据应用如火如荼,但目前实现数字技术在健康医疗事业中应用还存在诸多挑战。例如政府部门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和服务企业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同时,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健康医疗产业融合方面还存在较多政策、标准、法规和技术壁垒。
对此,马化腾建议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载体和手段,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健康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规范采集、集成共享和合规应用,提升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度,助力国家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议立法明确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市场主体、患者个人等各方主体对医疗数据的权属关系。建立由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健康医疗领域开放创新平台,加强成熟技术和顶级专家经验共享,破解数字技术与医疗行业融合的共性难题,降低数字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门槛。
“人工智能+医疗”离不开高质量的健康医疗数据,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目前,现有的优质健康医疗数据更多集中在院内诊疗过程,且以专科疾病为主,常见病、慢性病、患者行为等健康数据并不完善,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改任务中充分发挥作用。他建议,将智能语音技术列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战略发展布局。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健康医疗语音数据应用规范,实现覆盖采集、应用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

大数据赋能下的“互联网+医疗”

4. 资本寒冬下 互联网移动医疗的未来在哪儿

医疗是最大的刚需市场,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痛点,众多企业试图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解决目前医疗资源的配置问题及各种严肃医疗领域的痛点,然而,观察最为著名的几个“明星企业”发现,他们的商业模式仍难以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获得突破:
主流的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难以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获得突破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所涉及的严肃医疗领域始终是以公立医院为核心的,而公立医院的体制坚冰难以轻易打破,医保也是绕不过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想获得突破面临着重重障碍。
相对于这些仍在严肃医疗领域苦苦寻求突破的商业模式来说,消费医疗领域的想象空间则要大得多,特别是在医美领域,有着独特优势:
1. 医美是医疗所有分支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不在医疗保障覆盖范围之内,用户有极高付费意愿,不用费力去撬动公立医院的固有体系;
2. 医美行业体量不小且增速很快,在5年内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很有可能成为最大的消费医疗市场;
3.医美O2O模式基本成熟——线上看整形日记与用户交流,选择医院医生,在线付费预约,线下治疗,术后在线反馈效果进而影响其他用户决策。这一社交电商模式形成了完整闭环,并在所有医疗项目中展示了清晰的商业逻辑,已成为几乎全部医美O2O的商业模型。我们可以将这一模型简单概括为:“决策社交化,医疗电商化”,
“在牙科、皮肤科、不孕不育、男科、高端妇儿等领域,新氧的社交电商模式确实有机会,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些关键点需要注意:
1、整形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变化可以通过用户照片分享出来,前后对比就能看出来治疗效果,这天然防止了找水军,刷好评,然而其他疾病类型就不一定可以用这种方式实现。
2、医美在消费者心目中是有一定风险的,所以消费者对平台依赖度比较高,而像牙科等领域,消费者并不存在这样的心态,而牙科诊所的密度又非常大,中国有7万多家牙科诊所,消费者对牙科诊所是否离家近要求又比较高,所以是否能形成这样一个O2O平台有待观察;
3、医疗机构本身是否有足够强的动力进行电商化。医美行业30%的成本在营销上,医美机构本身存在寻找新的互联网营销渠道的迫切动力,而其他消费医疗领域是否有这样的动力?
4、行业增速。改变消费者的固有习惯和观念是很困难的,但医美领域增速很快,每年都有大量新消费者进入市场,而对于其他消费医疗领域是否有这样快的增速?
互联网行业,这种竞争故事已经在无数个领域上演,血战之后最终只剩一家是最常见的结局。所以要想在某一垂直领域复制这种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快,快速形成对C端用户和B端医疗资源的垄断,快速形成交易闭环,让后来者没有机会再进入。
另一个重点是社交电商,也就是先形成社区和点评平台,进而再切交易,社区和点评并不好做,医疗领域的社交和点评就更难做,这对创业者的运营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5. AI医疗备受资本青睐 - 2022年资本重点关注数字医疗健康领域

    AI 健康 医疗   
     政策推动   技术迭代   疫情常态化  
      数字医疗创新   
      迈向数据化和智能化时代   
     2022年,在政策推动、技术迭代、市场演变,疫情常态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医疗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数字技术,    全面迈向  “数治”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或将要重塑医疗 健康 产业    。  
     在  “十四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医院正迅速从信息化全面迈向数据化和智能化时代。     未来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围绕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的管理和更精准的医疗需要人工智能的深度介入。   
      重构医药 健康 产业格局   
     数字医疗为服务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在多个场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场以数字医疗为代表的时代随着疫情的常态化悄悄到来,     新冠疫情在短时间内极大地加速了数字医疗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医药 健康 产业的区域格局。   
           
      数字医疗为何倍受资本青睐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数字医疗远程无接触、系统自动化的特点,在疫情期间受医疗资源紧张、避免人群聚集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快速实现了用户群体的教育,让市场看到了     医疗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与效率     ,将继续在后疫情时代发挥效用。  
     另一方面,第一波互联网医疗公司,吃到了市场转变的红利,经过  4-5年的发展到2021年,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业务接近发展成熟,自然受到资本的推崇,带动了数字医疗领域整体的融资节奏。同时,由于疫情期间部分融资进展工作受到了影响,拉长了时段,2020年的部分融资得以在2021年完成,也侧面推动了2021年的融资总体增长。  
             
      医疗机器人是后疫情时代的重要工具   
        创新医疗服务将成为医院核心名片   
     以机器人为首的创新医疗器械带来的创新医疗服务,通过近年的临床积累,不断完善其效用及功能,资本市场也给予中国医疗创新技术足够的信心与支持。  
     以医疗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医疗服务将会成为医院的核心名片和收入中心,创新产品的应用,将会逐步拉开医院间的区别;患者也乐于去具备创新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就医;     随着创新医疗服务收费条目的不断确定,创新医疗设备的采购将会极大刺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产业逐步从追赶向全球创新升级。   
        盛大金禧秉持  “为中国思考”的企业精神,在AI 健康 医疗领域的发展不断挖掘寻找出可长期合作的“潜力股”,并和深耕AI医疗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逐步提升医院的数字智能化水平,在未来,它们将更好地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智慧医疗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AI医疗备受资本青睐 - 2022年资本重点关注数字医疗健康领域

6. 互联网+医疗”想象空间巨大

互联网+医疗”想象空间巨大
                   
      “互联网+”的风吹到医疗领域。3月9日起,广东医生多点执业获得重大突破,其对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的巨大影响自不必多言。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新医改大幕开启的大背景下,医保、医疗、医药电商以及整个大健康领域的“触网”探索,也是为医改探索新路。
   
      医生、患者与医院三方,是医疗服务链条中三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若干个急需解决的“痛点”。在医改步入深水区之际,互联网技术以自己独特的商业逻辑,改变了医疗行业的运作方式,从技术上推动着医改。但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医疗发展也面临政策不明晰、商业模式不够成熟和当前医院体制现状的困扰。
   
      而今,广东医生被“松绑”,成为“有限自由人”:医生只要报备就能去其他医院行医,而无需所在医院同意;只要时间与精力允许,可以同时多点执业;医院只要办理备案就可接收外院医生;促进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等地探索医师区域注册制,尽快力争全省医生执业“自由行”。这些政策的受益者,除了医院、患者和医生,还有移动医疗这一逐步兴起的新业态。
   
      从资本市场看,互联网巨头们忙着抢占医疗市场高地,传统医疗产业链也忙着投身大数据。从业态模式看,互联网医疗颠覆了医疗服务提供模式和接受模式。
   
      从医患角度看,“互联网+医疗”可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优化用户体验,同时也增强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同时,患者大量“轻问诊”、“重复配药”等简单需求在手指轻划间即可获得满足,避免了耗时耗力的排队、无效就诊等不必要的麻烦。借助移动医疗的.平台展示和评价体系,患者可以找到靠谱、满意的医生并建立起长期而深度的联系。
   
      更有意义的是,医生的自由流通,有望改善中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让稀缺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医生也可以实现并扩大个人品牌影响力,并通过脑力和精力的付出,有尊严地让知识实现阳光下的变现。这为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是对于相关医疗行业的创业团队而言,这就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把目光放远些,“互联网+医疗”特别是移动医疗,远非字面意义上“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服务”这么简单。“互联网+医疗”经过不太长时间的发展,就已经在改变现有的医疗理念和思维,有望改变现有的医疗模式;未来更可能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安身立业的平台。    ;

7. 互联网医疗是业界良心还是商业扩展?

互联网医疗是当前发展比较快的一个行业,我们从一粒沙来观世界,来确认这是业界良心还是商业扩展。以往在医院门口挂号前面总会有许多黄牛党排得老长老长的。后来马云爸爸就想了对策了,支付宝上就实现了预约挂号。当然就会人说,这不算什么。那么,继续讲互联网医疗中企业下了多大手笔,从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护理。我们都有目共睹,病历在网上也实现了多院同步。当然持商业扩展观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商业扩展。我们试想,云计算在医疗上的作用显而易见,个人的身体各项指标信息通过这种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对病人治疗。当然我们也要考虑技术上与传统的医疗如何结合的问题,并不是盲目地谈论云计算,什么互联网+医疗,概念虽然说起来很火热。但是真正要做到互联网+医疗,首先通过技术将全国医院中优质的医疗资源进行归类,对一些极端的疑难病症进行全方位寻求诊断和治疗。其次,解决用户在对医疗方法上还是有很多信息不对称因素这个问题,许多病人病急乱投医,盲目相信所谓疗法,导致病情延误了。魏则西事件我想算是个比较好的教训,所以互联网医疗并不是单纯地商业扩展,其实更多的是改善现今的医疗环境恶劣的窘境。

互联网医疗是业界良心还是商业扩展?

8.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卫生部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关于互联网医疗创业的盈利模式,其中的一个途径是通过支付方保险公司。这包括合作成为健康保险公司的一项增值服务,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保费开支,或能进入其保险报销列表以及成为其采集用户数据的终端入口。然而此前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较弱,规模有限,因而走通这条路存在障碍。就政策上来看,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持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以政府购买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医疗保障经办服务,这些都是政府明确表示的导向,从长远看商业保险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自主开发,或与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合作,保险公司已经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