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必修1、2、3、4的知识点总结

2024-05-13 16:10

1. 高中政治 必修1、2、3、4的知识点总结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中政治 必修1、2、3、4的知识点总结

2.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了解文化的含义、形式
(1)文化的含义(P6):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P8):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10)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另一方面文化又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表现在:一方面,科学技术、教育、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把握。从国内来说,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来说,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3、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竞争力(P11)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修改)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①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侵略,保证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生产大量的健康向上、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从文化对人、对社会影响来分析)
4、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P13—21)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一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文化对人影响的意义: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急求高中政治必修1、2、3重点总结!

3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3)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略)。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急求高中政治必修1、2、3重点总结!

4. 跪求高中政治必修1必修2知识点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 

(1)国家的本质: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2)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5)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6)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的表现:依法打击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及犯罪活动。 

(7)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只有"。 

(8)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框题二: 

(I)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的基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3)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现: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6)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树立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 

(7)如何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框题三: 

(1)关于政治生活的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 

(2)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 投出理性的一票 

(1)了解选举的几种方式: 

O直接选举: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选举方式。能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能够比较直接、准确表达选民的意愿,保障公民行使选举权,激发公民的政治热情。 

O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可以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和成本,但难以表达每个选民的意愿。 

O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等额选举在确定候选人时,能够考虑到代表性和代表结构的合理性,但会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O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差额选举能够为选举人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选举方式。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的选举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选举人,但若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 

(2)我国现阶段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我国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是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选择。 

(3)投出理性的一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也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能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每个公民都要周全考虑、理性判断,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选出品德高尚、最有才干、最有能力的人,代表我们的意志和根本利益行使权力。 

2、民主决策的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机关在决策前,广泛征询民意,集思广益,使公民通过多种方式,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参与决 策的制度。能够使决策既合乎公众的需要和愿望,又切实可行。 

(2)公示制度:决策机关通过公示板、公示卡、微机触摸屏、公众宣传单、办事指示卡等形式,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公示出来的制度。有利于公众了解决策内容,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3)专家咨询制度: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作用的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发挥专家学者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和科学预测方法,在决策过程中起到"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社会听证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行政处罚事项、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等的决策,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及其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的制度。有利于决策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有制度保证。 

3、我国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基层民主形式 

(1)农村村民自治:O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O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通过村民会议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O村委会的重要作用:带领村民实行村民自治,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调解民事纠纷、促进村民团结和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等 

O村民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章程或者村规民约等形式规范村干部和自已的行为,并创造出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朔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2)城市居民自治: 

O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O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民主选举产生。居民通过居民会议管理各项事务。 

O居委会的重要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等。 

O实行居民自治的重大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青年学生要积极参与有序政治生活,尝试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4、负责地行使监督权 

(1)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民主监督的几种方式: 

O信访举报制度:公民通过向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者向有关人员当面反映情况来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制度。是行使宪法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O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迅捷地传到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制度。能够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证实现,得到切实保障。 

O舆论监督制度:公民依法在新闻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上公开发表意见,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的制度。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上起着独特的作用。 

O其他方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人厌监督员制度等是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政府将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4)负责地行使监督权:O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不能捏造、歪曲实事,诬告、陷害他人。不能制造事端,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及拦截公务车辆。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表现在: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表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负有特别重要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表现在: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表现在: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例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各种污染等。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那么,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以下三方面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臣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必须深人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坚持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一步一步地展开,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体制;建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政执法的行政执法队伍;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归纳、总结这一课的知识要点: 

框题一: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框题二: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成就:两个"回答了"。 

(3)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据: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框题三: 

(1)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6)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框题一: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 

(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 

(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 

(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框题二: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咱治洲咱治县。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框题三: 

(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宗教信仰自由的准确内涵。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内涵。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 

(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5.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人不谦逊是因人不自知,人不自知是因为无知。告诉自己,你不是天才,你甚至不是人才,你只是个普通的朽木,朽木想要变成栋梁,就必须要付出比好木头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政治  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1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  方法  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2 
  一、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
  1、交通运输、邮电信息、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
  2、第一产业(农业)
  (1)含义: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2)地位和作用:(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3)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不仅解决吃饭问题,还提供大量的副食品。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重要市场,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3、第二产业(工业)
  (1)含义: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2)地位和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①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尤其是以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的作用最为重要。
  ②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③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4、第三产业(服务业)
  (1)含义: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行各业的总称。
  (2)地位: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意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①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③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原因:
  产业结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的变化的。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崛起,并在各部门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
  (2)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3)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
  三、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1、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措施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措施: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工业的内部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措施: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积极发展国际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产业结构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3、劳动就业的良好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3)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四、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
  1、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性
  (1)劳动就业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是人民获得物质成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
  (2)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3)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人们前途和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
  (4)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正确选择职业将成为个人一生的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2、就业的含义、方式
  (1)含义: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男16--60,女16—55)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2)方式:固定工、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
  3、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又要有精神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4、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  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五、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2)取得劳动报酬
  (3)休息休假
  (4)获得劳动保护
  (5)接受职业培训
  (6)享受社会  保险  和福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1)完成劳动任务——最基本的义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5)遵守职业道德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
  六、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用工制度。
  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依法处理劳动争议
  ①含义:在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常常会因为劳动权利和义务问题产生矛盾引起争议。
  ②方式: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3 
  1、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笔记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3) 
  ★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6. 高二政治必修三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学习中,希望大家善于捕捉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可以根据给出的关键词快速的联想到你所学习的知识点。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二政治  必修三各章节的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政治必修三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1 
  1、什么是  文化  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  社会实践  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  教育  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  留学  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什么是传媒?它经历哪些阶段?
  (1)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特点: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什么是大众传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种传媒叫做大众传媒。
  (2)地位: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
  (2)途径: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二政治必修三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2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方法  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高二政治必修三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3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  其它  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发展问题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8、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9、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0、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11、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建立国际新秩序
  1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14、内容:
  1)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15、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稳定;
  5)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辨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不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决定的。
  (3)、经济繁荣,且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发展,不称霸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才更大。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阻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越大。
  如何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应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赖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还有赖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壮大。
    
     高二政治必修三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3)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二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笔记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2) 
  ★  高二政治必修三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7. 高一政治必修二重点知识点(重点)

高中政治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政治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一政治必修二重点知识点(重点)

8.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3)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略)。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