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的民俗有哪些?

2024-05-13 01:59

1. 沔阳的民俗有哪些?

  城隍会又称“傩礼会”,是湖北仙桃沔城传统庙会之一。从其名称看,这样的庙会是由城隍庙主办的,而其意义呢,则要从其另名“傩礼”来考查。《辞海》:“傩,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扎“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春秋时,乡人举行驱逐疫鬼仪式,孔老夫子知道了,还要穿上朝服,伫立在东阶,以示虔诚;而秦时更进一步敕命有关官员举行并扩大这种仪式。炎黄子孙的这些早期文明,绵延不断地流传下来,在荆楚大地这一古州县治所的沔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傩礼盛会”。
  沔城的“城隍会”是在四月廿八日,每次的城隍会所供迎的菩萨,除了“城隍”外,还有一个“金容大帝(即天火菩萨)”,“金容大帝”是一个“火神”,即专管“火”的神祗,是不是人们逐渐感到在“火”给人类创造福祉的同时,“火灾”却也给人们很大的痛苦,从而产生了攘除“火灾”的愿望呢?看来,四月廿八日的“城隍会”是一个“驱逐疫疠,攘除灾害”的盛会。湖北省仙桃市的赛龙舟历来都很盛行,尤以沔城为最。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同其它地方相比,有所不同。
  在比赛时间上:其它地方多数只赛五月初五,而沔城既赛五月初五(小端阳),又赛五月十五(大端阳),旧时还赛五月二十五(末端阳)。
  在参赛地方上:以前沔城赛龙舟只准东门、南门、北门、西门、九贺门、小桥、江北、七里城、红花提等九地参加,其它地方都望而兴叹。后来打破了这个规矩,任何地方的船都可以来参赛。1998年端午节参赛的龙舟中,就有两只是洪湖市的。
  在龙船的布置上:其它地方并不那么讲究,多数只在船首装龙头,船尾安“保梢”就行了。而沔城不仅在船首装龙头,以前在中舱还竖一个“斗”,上面扎彩,中间挂锣,船尾装棹和“保梢”。看上去既美观,又很有气势。
  在桡手的规定上:过去沔城划船可以到四乡去请桡手,现在不这样做了,是哪里的船,就是哪里的桡手。桡手的穿戴,每只船上是统一的服装和帽子。划船号子也和其它地方有所不同,其它地方的号子叫得比较长,沔城的号子就只有两个字:“划呀!划呀!”听起来高亢、悦耳。在比赛风格上:沔城能按规则办事,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不发生争斗。其它地方的人看了,都赞叹不己。
  在奖励的形式上:沔城赛龙舟都是在小莲花池的珠子台上设标,夺取胜负。旧时有“划赢了吃包子,划输了啃黄瓜”的习惯。谁的船赢了,商家就上船挂红放鞭,还放包子吃;谁的船输了,桡手自觉无光,就偷偷溜走。现在不同了,都是由镇政府设标,给予奖励。
  由于沔城赛龙舟别具特色,所以吸引了不少的人前往参观。1998年端午节期间,各地乘旅游车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五月十一日至五月十五日,每天参观的人达三万余人。仙桃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曹大举先生参观后即兴赋诗云:
  端阳佳节赛龙舟,/万众一心争上游。/锣鼓声声催虎将,/旗桡闪闪夺鳌头。/环池攒动人观望,/携卷登临士放讴。/屈子有灵当笑慰,/古城儿女竞风流。
  沔城赛龙舟不仅在本市和邻近县市很出名,而且参加全国比赛也很出名。1995年秋季,“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沔城回族镇组织了一个女子龙舟队,由镇长马吉圣领队,代表湖北省少数民族体育代表队前往参赛。沔城女子龙舟队(因代表湖北省,称湖北女子龙舟队)在西山滇池一抖风采,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昆明诗人孙仲权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赞美湖北女子龙舟队》:是滇池的芙蓉怒放/还是蝴蝶泉的蝴蝶竞飞/啊――/是湖北女子龙舟队/驱龙飞跃/耀眼生辉/红旗飞舞/吼声荡回/彩龙腾巨浪/水晶响千雷/看�D�D/湖北女子龙舟队/一抖风采/出类拔萃/两岸赞声啧啧/震惊须眉!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在荆沙市则具有独特的民族风貌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赛龙舟和食粽子的习俗,代代相传,沿习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众说纵纭。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食粽和竞渡均与龙有关。但就荆楚古俗和全国习俗而言,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他因“联齐抗秦”统一中国的政治主张而遭到奸臣的陷害,被顷襄王放逐。屈原听到楚国被齐国攻破的消息后,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怀石投汩罗江而死。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载:“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又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筒贮米祭之。”至今,赛龙舟和食粽子在荆沙各地蔚为风气。

沔阳的民俗有哪些?

2. 沔阳民歌的形式

沔阳民歌形式以七音、五音为主,间杂三音、四音,以至八音的句子不等,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大都采用比较的手法,其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富于哲理,且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声情并茂,幽默诙谐,悠扬流畅,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3. 沔阳民歌的特色

在搜集到的大量沔阳民歌资料中,反映爱情和婚姻的占了绝大部分,几乎是无处不有,无歌不有。如《私望郎》:“上房女娇娥心中无奈何忽然想起奴情歌,一夜瞌睡睡不着”。又如《抠欠门闩》:“黑了黑了多早就黑了,白扇把(呀)把门敲,小幺妹,(喂!喂!)你的知心人(啦)来了(喂。)小情哥,(喂!喂!)妹在房中知(呀)道了(喂)。”从上述两首歌词中,让人看到了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的喜悦心情。沔阳民歌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其语言质朴、清新自然,富有很强的幽默感。每当在那田间,林荫树下歌唱那一首首民歌时,总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特别是那错落有致的三言、四言、八言,以及用赋、比、兴的手法,其意境高远,意味深长,又是那样的柔和、 美丽。如《绣荷包》女:“昨天卖货的多今天卖货的少卖货的杂种死绝了。男:昨天买线的多,今天买线的少,买线的姑姑死绝了。”这些骂人的话虽然骂的很绝,但其语言来源于生活之中。表面看上去好像是在你骂我,我骂你,其实质是相互在耍娇,是表达爱幕之情的一种委婉屈折的方式。流行在毛咀一带的《薅草歌》,在沔阳民歌中最具有影响力,它是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的,一人领众人合。领唱有主腔(高腔、悲腔、打锣鼓),众人接唱号子(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其旋律优美动听,享有江汉平原的田园风味。它的曲牌后来发展为沔阳花鼓戏的主要唱腔。沔阳民歌是民间的乐府,是爱情的音符,也是一部绝妙的乡土教材,它不断地在激励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沔阳民歌的特色

4. 沔阳民歌的内容

 亦称劳动号子。先秦《吕氏春秋·审应览》:“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讠雩,后亦应之。”便是劳动号子的最早记载。宋代高承《事物经原》:“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说明号子是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应和。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农事劳动有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打场号子等;建筑劳动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等;搬运劳动有装卸号子、挑担号子等;水上劳动有摇撸号子、拉纤号子、捕鱼号子等;作坊劳动有榨油号子榨油号子等。车水号子为劳动号子的一种,流行于长江流域栽种水稻各省。车水的形式多样,如脚踏水车、手推水车、风车、牛拉水车等。号子的曲调也有多种,也有数首曲子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较大的多段曲式。节奏有的自由,有的较规整,音乐比较粗犷。如果在田中急着等水栽秧时,节奏更为急促,歌声更为热烈。歌词多即兴创作,比较固定的有“数麻雀”、“数猫”、“数蛤蟆”、“数水筹”等。也有全曲只唱衬词的,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并常用锣鼓伴奏。榨油号子为劳动号子的一种,亦名打油号子、打榨号子,是油坊工人在榨植物油时喊唱的号子。一般有三种不同的榨油方法:“撞榨”、“压榨”和“锤榨”,号子也因榨法与地区而异。“撞榨号子”,撞榨时,悬一根长约两丈的粗大撞木,由数人推动撞击油筒中的大木楔而榨油。撞一次喊一次号子,撞榨的步伐、动作均以号子作统一指挥,情绪比较紧张。“板绞号子”,以螺旋形板绞压榨油,数人操作板绞榨油机,动作要齐,边喊边操作。“锤榨号子”,一般由二人操作,锤打木楔榨油。二人对唱号子,边操作边唱。沔阳号子尤以打硪号子最为普遍。沔阳位于江汉平原中带,境内有东荆河、通顺河、通州河、西流河、排湖(古时叫沔阳河)、沙湖、鲫鱼湖、芦林湖等大小湖泊十多个。由于地势低洼,湖多河多,因此常常出现十年九水,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民众为了生计,经常和洪水作斗争,年年修堤筑坝。在艰苦的劳动中,沔阳人民创造了无数的打硪号子,沔阳硪歌因此应运而生。打硪号子亦称硪歌,声调高亢,节奏性强,一唱众和,边打边唱,群众在修堤筑坝时,用以协调动作,缓解疲劳。句式一般是七字、十字,也有用五字句的。建筑工地打硪时唱,与打夯号子近似。打硪又有抬硪与飞硪之分。打硪用四人、八人、十人不等,领唱时不打硪,众唱时打硪。打硪使用的工具通常有三种:第一种为是石磙硪。它是农家在禾场上压谷子用的石磙,绑上四根木杠,由八人提打。第二种是片硪,又称方石硪或飞硪。它是由一块重百余斤的大方石,四角凿有孔绳,由八人持绳抛打,时高时低,起落如飞,情绪高昂,场面壮观。第三种是木硪。木硪有两种,一种是方柱形的,一种是圆柱形的,只需要一个人、最多两个人就能提打。歌词多即兴创作,也有唱历史故事的,曲调常吸收当地小调。沔阳硪歌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领唱者有唱词,合唱者起衬托作用,没有实际内容,只唱一些感叹词,如嗨、呀、杨、花等等。领唱者都是喊号子的高手,声音洪亮,方圆数里都可听得非常清楚。听到的人真的是如雷灌耳,精神为之一振。有一人领唱的,也有两人对领的,还有一种《抛球硪歌》,要求更高,一副硪八个人轮流领唱,边打边唱,饶有兴趣。沔阳硪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也有通俗唱词和诗词小品,更多来自于沔阳花鼓戏的脚本唱词,如《站花墙》、《白扇记》、《秦香莲》、《劝姑》、《吵嫁》等。还有一种更考验领唱人的水平,完全是即兴创作,随唱随编,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哪里唱到哪里,语言朴实搞笑,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曲调有慢硪调、急硪调、郎当调、海扬花、也嗬也、咳哟嗬等10多种。根据打硪的速度可分为最慢的“四平调”;慢速的“高腔”;中速的“四块皮”;快速的“海扬花”、“郎当调”;最快的“划龙船调”等,其中以中速的用得最多。 1962年,省音协对沔阳硪歌进行搜集整理,在《湖北民间歌曲》上刊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修筑堤坝都由机械代替,优美动听的打硪歌再也听不到了。沔阳硪歌作为一项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储藏在传统的民间艺术宝库中。 为栽秧、扯秧、车水、薅草、打麦等田间耕作中唱的田歌。沔阳田歌种类较多,既有在水田耕作时所唱的秧田歌'等,又有在旱地耕作所唱的薅草歌,还有在禾场劳动时唱的打麦歌等。以薅草歌最有影响,主要流行在毛嘴、郑场、剅河、三伏潭等旱田较多的地区。薅草歌曲主腔和号子两种组成,演唱时有领有和,领唱的曲牌有高腔、悲腔、平腔和其他小调,众人和唱的号子有刮个阴阳火、么妹子笑嘻嘻、拗驴子过桥。流行在张沟一带的有簧声、赶字、引声、也声等。曲调既具有山歌的抒情性,又有小调的优美性。用连枷打场所唱的打麦歌,一般有男女数人,面对面边打连枷边演唱。歌声高亢有力,节奏协调一致,气氛十分热烈,众人和唱的号子都是衬词,无具体内容,而领唱则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与当地花鼓或唱词相同,亦有即兴创作。 亦称小曲。一般是农村妇女在室内绣花做鞋时轻声低唱,也有在田头小憩或夏夜乘凉时唱小调的习惯。小调反映的生活面宽,爱情题材居多,常以四季(如四季相思、四季美人、四季歌、四季位、叹四季)、五更(如劝五更、叹五更、阔五更、叫五更)、十(如十辑、十想、十恨、十送、十杯酒、十把扇子)、十二(如十二月望郎、十二月看姐、十二月不得闲。(十二时辰)以及花鸟鱼虫为题,采用比兴手法表达情感。唱词通俗生动,顺口易记,曲调优美细腻,婉转动听,主要有十绣调、绣荷包调等。沔阳花鼓戏的曲牌,大多数由小调发展而成。 旧时,沔阳小调在灾荒之年,常伴随着配上丝弦的三棒鼓、敲碟子流向外地,成为人们卖艺谋生的一种手段。并得到了发展,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又称彩调,是配合民间舞蹈采莲船、狮子等演唱的民歌。歌词多含恭贺吉庆、视福道喜之意。曲调欢快活泼,气氛热烈,伴以锣鼓助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沔阳民歌形式多样,其气氛以灯歌最为热烈.这是城乡人民在节日中玩灯所唱的歌.沔阳人民有在逢年过节时都有玩灯的习惯,特别是阴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歌舞盛行,历年不衰。到处都是采莲般、蚌壳精、打莲湘、海马、狮子、龙灯、地花鼓等。有的还扮作一台一台的“故事”,如“八仙过海”、“老背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类,形式众多,因此灯歌也特别丰富。这类民歌的特点是歌词多数为吉祥的内容,有祝福庆贺之意;曲调欢快活泼,气氛喜庆。渲唱时一般带有各种道具,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并有锣鼓、唢呐或丝弦伴奏,是广大农村最吸引人的节日文化活动。 有《士豪湖霸两重天》、《武装暴动歌》、《土牛歌》、<<少年先锋队歌》、《妇女解放歌》、《告白军士兵歌》、《水灾歌》、《当兵就要当红军》等。这些红色歌谣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影,有鲜明的阶级捶识和阶级感情。1977年,由黄孝林、康大德搜集编写的《湘鄂西革命历史民歌》(杨雾青等编曲) ,参加省文艺会演,获创作演出等奖, 1982年,南国唱片社灌片发行。 它是反映人民群众新思想、新生活,新风尚的民歌。《哪有闲空回娘家》、《六姐爱的万能人》、《姑娘喜开机滚船》、《妹妹插秧我抛秧孙》、《想起我的哥》、《订亲只要歌一担》、《采莲要到九月八》等。但多出自业余作者之手。沔阳新民歌是诞生在1958年,代表作是由仙桃钱沟村农民刘同兴作词、省群艺馆音乐家何良佑根据沔阳小曲改编的《哪有闲空回娘家》,唱的是因为集体生产很忙,“栽秧割麦两头忙,我哪有闲空回娘家”,还有个代表作是《喜坏我的妈妈也》,由沔阳人王玉珍演唱,唱的是生产队送喜报上门来了。总的说来就是反映“人民公社化”、“大跃进”那个时代的工作与生产、生活。‡

5. 沔阳的介绍

沔阳(miǎn yáng),现改为湖北省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夏、商、周为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建治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都封为郡,州,府:江汉平原东荆政治文化中心。沔阳素称“歌艺之乡”,民间艺术比较繁荣,沔阳民歌、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沔阳雕花剪纸、沔阳渔鼓更为醒目。

沔阳的介绍

6. 仙桃市 民风民俗有哪些

1、沔阳花鼓戏
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沔阳花鼓戏的源头。沔阳花鼓戏的声腔由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组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江汉平原鲜明的地域特点。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2、沔阳小曲
又叫“碟子小曲”,或称“内河小曲”。汉水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曲调高亢、优美、动听、是以唱为主的曲唱艺术它的音乐风格是根据沔阳方言四声语调的特色而形成的,是湖北小曲中较为突出的曲种之一。它历史悠久,与明清时期沔阳地区的俗曲和民歌根枝相连,并吸收了邻近省份的曲唱,成为湖北地方曲艺中音乐性最强的曲唱艺术。沔阳小曲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表演形式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二人或多人演唱。
3、沔阳雕花剪纸
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4、上九日

在江汉平原一带,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日都要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各种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
正月初九,天日,中国民间称之为“天公生”、“天公诞”,传为玉皇大帝圣诞之日。来源于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在正月初九这一天,人们多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5、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二为花朝节。沔阳民间有过花朝节的传统传统习俗,虽然人们不是像过其他节日那样隆重,但人们的心中永远记得这个节日。沔阳小曲《月望郎》里的歌词有“二(呀)月(呀)里(呀),望我的郎来(呀),是花朝**”过去,有的男婚女嫁,将婚期选在花朝节;有的二月十二生了贵子,取名花朝。张沟镇肖家脑著名花鼓戏艺人肖花朝就是二月十二出生的。相传,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所以叫花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仙桃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花朝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沔阳花鼓戏

7. 湖北沔阳民居的建筑习俗有哪些

沔阳民居,受江汉水乡地貌制约和楚国建筑遗风影响,风格独特。  
高台基,沿河居 沔阳人民习惯挑筑高台作建房基地,这是楚建筑风格遗存,也与地处水乡泽国有关。人们苦于水淹浪拍和地潮浸湿,只好高筑台基。台基多呈长方形,中段建房,前有出场,后有阶延,以前宽后宽寓“前程远大,后地宽宏”之意。建在潜江市龙湾镇的楚离宫章华台,台分三层,登台三歇,又称“三体台”。  
门朝南,面墙齐 沔阳境内河道都是从西向东流,在东西向的河堤上,民房一字排开,整齐壮观。如果在斜向河堤上建房,聪明的沔阳人既要门朝南、又要沿河堤,就采取一家与一家成直角上前或挪后,整条村庄像“锯齿”,别有一番情趣。  
木结构,砖瓦房 沔阳民居多是砖瓦房屋,内部以穿斗式杉木列架为支撑,上承檩、梁、椽,中接堂方、楼方与杜衬,下以锁脚连列架,构成稳固的房体框架。加之沔阳人都会自己扳砖做瓦烧土窑,毗邻的汉阳侏儒山出产烧制石灰,故沔阳民居才有“高台大瓦屋”和“砖瓦屋、粉白墙”之美誉。 

湖北沔阳民居的建筑习俗有哪些

8. 沔阳的传说典故

 元末,沔阳渔民之子陈友谅起兵反元,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屡败元军,军威大震,成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朱元璋和他争夺天下,鄱阳湖一战,陈友谅中流矢而亡,朱元璋得了天下,称帝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认为陈友谅是沔阳人,深得沔阳人之心,怕沔阳人日后起来造朱王朝的反,登了帝位之后,就下令杀死沔阳人,据说当时只有郭、简、田、万、傅这几家,躲在暗沟里才逃出了性命,其余的人则杀的杀、逃的逃了,结果造成沔阳路断人稀,遍地荒凉。朱元璋为了稳固江山,又下令从人口稠密的江西移民到沔阳。江西人重土安迁,依恋故乡,不愿到沔阳定居。于是,明朝强行驱赶移民,为防止移民半途逃跑,押送兵差用长绳将移民的双手绑寄连成一线。途中如有人要方便,兵差就将其手解开,待其方便后再将其手绑寄。后来,人们一要方便,就叫“解手”。直到现在。 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这首《沧浪歌》被《楚辞》收录。唐代中期,为纪念屈原,沔阳先贤们在张沟建了沧浪馆,沧浪馆位于张沟镇通州河北面,现张沟影剧院旁。曾为宗教活动场所。陈友谅曾在此设过武馆,张难先曾在此教学。大革命时期,邓赤中在此设平民夜校。贺龙率领红二军团攻打仙桃时曾在这里驻扎。总之沧浪馆是一个历史底蕴较为深厚的名胜. (见《南唐书》)另据南宋罗泌撰著的《路史》载:唐朝贞观年间,云南土司缅氏为了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特派部属缅伯高带了一批礼物和一只长得十分可爱的白天鹅去京城朝见唐太宗。一路上缅伯高对白天鹅精心照料。谁知到了湖北沔阳湖(今排湖)边时,缅伯高看到白天鹅口渴,便慈心大发,放白天鹅到湖边饮水。白天鹅拍着翅膀扑腾扑腾地来到湖边饮水饮足后却展翅高飞而去。缅伯高赶紧扑上去,只抓住了一根鹅毛。这可把他急坏了。后来,他只好硬着头皮把这根鹅毛用锦缎包好,并写了一首诗再去见唐太宗。诗云: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看了这首诗后,不但没有责怪缅伯高,反而高兴地收下礼物,并回赠丝绸、茶叶、玉器等中原特产,缅伯高深为感动,久跪谢恩。后来,人们就用“千里送鹅毛”来形容“礼轻情意重”了。 麻母,一种昆虫,学名金龟子。楚地的金龟子外形及大小与野蜜蜂近似,麻黄色,善飞,沔阳人叫它"麻母"。夏天,孩子们捉到它后,在其背部扎进一根细细的竹签,握在手中,此虫因疼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作死亡之舞,这是一种残酷的游戏。荆楚农村,少年儿童常常以此取乐。改革开放后,人们看到街上有带雨篷的人力三轮车,其外形酷似这种昆虫,很自然地叫它"麻母"。后来又把用摩托车改装的三轮车叫"电麻母",或幽默地叫"麻母的士",简称"麻的"。多数场合,人们仍统称为"麻母"。还将酒鬼叫"酒麻母",意思是麻母掉进酒缸里。 相传,诸葛亮于建安八年(203年)秋来沔城与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楚女成婚。婚后,每天在黄府花园内读书台上攻读天文、地理、兵法等书,造就了经天纬地之才。次年春,诸葛亮在读书台前栽了两株柏树后,就与爱妻黄楚女回到隆中。不久,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辅佐汉室,官至蜀国丞相。建兴十二年(234),后主刘禅为缅怀诸葛亮的功绩,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并令在沔城读书台处建“诸葛武侯祠”,供四时祭祀。此祠明、清时期尚存。原武侯祠高8米,殿宇明三暗五,亮脊雕柱,上盖红色琉璃瓦,颇为壮观。因而成了一处名胜,前来游览的人甚多。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还留下了诗句和对联。陈友谅在沔阳州任狱吏时与张定边浏览诸葛亮读书台时,曾即兴赋诗二首:(一)武侯祠内话古今,读书台上思孔明;才女虽丑佐贤相,功盖三国励后人。(二)刘备早无川蜀地,武侯尚有读书台;古往今来论文武,无文有武岂算才。明代文豪、嘉靖年间进士归有光在此游览后写下七绝一首:古柏森森诸葛栽,遗风千载留书台。功成鼎足垂青史,誉过萧曹良相才。清代文人杨会康撰写的一副对联中,亦赞美了读书台:读书台,屯甲山,胜迹在望,诸葛大名垂宇宙;千佛寺,百神庙,梵声相应,众仙同日咏霓裳。诸葛亮读书台遗址上,现有碑文一块,长2米,宽1米,并刻有诸葛亮之像,虽经风雨剥蚀,雕像雄风犹存,字迹仍然清晰可辨。 沙湖省级湿地公园于2007年8月获省林业局批准建立,是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经专家多方面考察论证,现确认园区内有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0多种省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具有典型的湿地景观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是内陆地区理想的候鸟繁殖区,尤其是园区内野生芦苇林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拟建立的沙湖湿地公园总面积5万多亩,本着“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将在公园内建设黄金水道、观鸟台、木桥栈道、水上饭庄、农家垂钓、湿地探险等相关景点。沙湖省级湿地公园交通状况良好,即有宜黄高速省级公路仙汉公路,又有仙汉省道,还有东荆河入长江的水路,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距仙桃城区42公里,离武汉市80公里。 在沔城回族镇有沔阳第一个中共小组诞生地旧址和鄂中特委旧址;在城区龙华山巷有贺龙率部攻占沔阳后设红二军团机关旧址;在沙湖镇有红六军军部和沔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柳沟有川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红三军第四医院旧址;在东荆河杨丰段有缅怀1300多名赤卫队烈士的烈士纪念水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