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犹太人的资料

2024-05-21 00:02

1. 关于二战犹太人的资料

特勒在其撰写的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鼓吹反动种族论,主张德意志种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应该夺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应该消灭犹太人和其他劣等民族,消灭共产主义。 

(1)盛行于欧洲的反犹传统。 
它从犹太人流落欧洲之初就开始了;在中世纪,主要是宗教上的反犹主义,它起源于基督徒对传说中犹太人杀害耶酥的仇恨情绪,这种宗教仇恨由于犹太教的排它性(只有犹太人才是耶和华惟一的选民,不信仰基督教义,不与异教徒通婚等)而愈加深重了。进入近代前后,经济上的反犹主义强化,其借口是犹太人自古就依靠经商、放高利贷致富(其实正是传统基督教的守贫说教和禁止教徒从商,特别是放高利贷的规定才逼使犹太人为了生存而经营此道),敲骨吸髓地剥削基督教徒。欧洲人高喊:“反犹主义是场经济战争。”他们把工业革命以后所有的社会不平——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甚至经济危机都嫁罪于犹太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种族反犹主义,即从种族差异上排除犹太人的思潮(胡说犹太人的民族本性就是贪财、好色、工于阴谋、制造混乱的,它不能改造,只能消灭)猖獗起来。 

(2)德国法西斯的现实需要。 
a.挑起种族战争,为未来无限繁衍的德意志民族寻求无限扩大的“生存空间”,而犹太人就是实施种族灭绝计划所选定的第一个猎物。在希特勒看来,为了巩固对欧洲的占领,独霸世界,必须利用和激化民族、种族间的隔阂,驱使本民族投入一场消灭最孤立无助而又广泛分布、最不得人心而又封闭保守的犹太民族的战斗。 
b.反对共产主义,镇压共产党和一切进步运动、强化政治和文化专制。希特勒借口马克思是犹太人。胡说布尔什维主义是犹太国际集团阴谋的产物,正是十月革命迫使一战结束,并更导致了德国的投降,它们应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带来的屈辱及战后德国的危机和混乱承担罪责。 
c.掠夺犹太人财富,充实纳粹国库。在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犹太人拥有举足轻重的实力,特别是在贸易和金融信贷领域,德国也不例外。为了强化法西斯的经济基础,纳粹以各种方式剥夺犹太人。

关于二战犹太人的资料

2. 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状况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了残暴的屠杀.据说希特勒也是犹太人,真是灭绝人性!!!
他的罪行有历史的见证
“水晶之夜”又被译为“砸玻璃窗之夜”,指的是1938年1 1月9日发生的事件。这一天是德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在纳粹的导演和怂恿下,德国和奥地利上演了一幕疯狂的反犹丑剧。这幕丑剧是犹太人从被歧视、凌辱到被非人看待,直至从肉体上消灭的转折点。

  纳粹头子希特勒是极端的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他认为:“对种族问题和犹太人问题没有最清楚的认识。德意志民族就不会复兴。”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犹太人的灾难就开始了,纳粹德国的最初的反犹措施是对犹太人的抵制,不向犹太人商店买东西,禁止犹太人当公务员、行医、司法,不许犹太人进入浴室、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等。

  1935年9月15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宣布了新的法律。纽伦堡法律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力”标志着反犹行动的升级。该法律规定犹太人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国家居民”,并严禁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禁止犹太人家庭雇佣45岁以下的德国妇女,甚至不许犹太人使用德国国旗和象征德国的颜色。此后纳粹德国采取的反犹措施,主要是把犹太人移民出境,驱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强迫出境的犹太人中,有一个波兰藉的裁缝也被装入闷罐车中押送到波兰。此人的17岁的儿子赫舍尔-格林斯潘为了替父报仇,于1938年11月7日,在巴黎向德国大使馆三等秘书恩斯特 -冯-拉特开枪行刺。尽管拉特本人是反纳粹的,并己受到秘密警察的监视,但他还是在11月9日因伤势严重而死去。这一偶然事件成了纳粹首领们发动新一轮反犹行动的求之不得的借口。

  1938年11月9日晚上,希特勒和戈培尔正要出席幕尼黑举行的庆祝啤酒馆政变15周年的活动,在听到拉特死去的消息后,希特勒和戈培尔把头凑到一起,商量了一阵,希特勒称“应当放手让冲锋队行动”,然后离去。接着戈培尔发表了迫害犹太人的煽动性演说,他估计将要发生反对犹太人的“自发性”的示威,党对此不应干涉。

3. 谁知道犹太人的故事?

  犹太人——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民族,是在人类文明发源地两河流域的文明进入其高潮时突然“闯”入上古中东历史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的出现很可能是历史的一个偶然事件,对于古代中东这块有众多民族来来往往、匆匆一过的地区而言,一个“新”民族的出现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在犹太人进入历史的最初二千年,它所生活的地区群雄崛起,古巴比伦、埃及、赫梯、亚述、新巴比伦、波斯等帝国争霸不断。犹太民族因其人数少、力量薄,从来没有凭借其实力称霸一方。不仅如此,除了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过自己的国家,享受过主权民族的生活外,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它一直是强权的凌辱对象,是其它民族的迫害对象。这样一个“弱小”的民族,凭借着对民族理想的执着、对信仰的固守、对自身文化的不断营造,并坚信语言的力量远胜于刀剑的力量,以其文化和思想上的建树在世界文明领域发出其巨大且影响深远的声音,让世人深切感受到它的存在,成为中东地区惟一在上古时期就创造出光辉灿烂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进程,特别是西方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以“一以贯之”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民族。

  自犹太民族走进历史以来。其创造的独特文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经典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源头文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影响。

  从纵向看,犹太文明在三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神思想,把一本代表古典时期人类文明结晶的《圣经》奉献给了全世界,在二千年前的世纪之初孕育出了基督教,在为欧洲人提供一种信仰的同时为欧洲大陆发展成为一个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在中世纪,借助基督教的传播,犹太民族首创的一神思想传至整个欧洲,使欧洲社会有了一具统一的道德准绳;在7世纪,又为伊斯兰教的兴起贡献良多;到了14、15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的确良出现起到了中介作用;当近代来临时,又为资本主义的到来,特别是现代金融业、新闻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19、20世纪,犹太人在职思想和科学领域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从横向看,由于犹太民族在世界各地的散居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犹太文明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尽管其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但没有受其影响的文化几乎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古代中东地区那些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民族竟无一例外地成为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连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一道被历史湮没,惟有犹太民族作为一个“不变”的民族留存下来,并以自己文化信仰上的成就在随后近1500年的历史中保留了人类社会对古代中东文明的部分记忆,成为人们常说的中东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中东的文明是通过犹太民族的文化为近代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了解的。犹太人的作用和贡献也就无须赘言了。

  犹太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具有战胜有形迫害的能力,还在于适应生活地域不断变化的能力,纵使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其坚韧的性格、顽强的生命力、心中永恒不变的信念让人惊叹!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谁知道犹太人的故事?

4. 关于犹太人的小故事?

1、犹太人家庭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会遭到人们的鄙视。
犹太人爱书但从不焚书,即使是攻击犹太人的书,可以不看,但不许毁坏。而且,书损坏了一定要修补。
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人生命的东西。”
2、一个犹太家庭的父亲,存钱存了很久,终于买了一辆自己向往已久的新车。新车开到家后,他珍爱有加,每天都要洗车打蜡。他5岁的儿子见父亲这么爱车,也常常乐此不疲地帮爸爸一起洗车。
有一天,这位父亲开车回到家后,累得一动也不想动。于是他决定破一次例,改天再洗车,尽管自己的爱车因淋了雨,而显得脏乱不堪。
这时,5岁的儿子见父亲这么累,就自告奋勇地要帮爸爸洗车,见他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体谅自己,心里甚感欣慰,便放手让儿子去洗。
儿子要动手洗车了,却找不到洗车用的毛巾。于是他走进厨房,立刻便想到母亲平时煮菜洗锅时,都是用钢刷使劲刷才刷干净的,所以既然没有毛巾,就用钢刷吧!
他拿起钢刷用力地洗起车来,一遍又一遍,像刷锅一样地刷车。等他洗完之后,听见“哇”的一声,他失声大哭起来,车子怎么都花了?这下可闯大祸了。
他急忙跑去找父亲,边哭边说:“爸爸,对不起,爸爸,你来看!”父亲疑惑地跟着儿子走到车旁,他也“哇”的一声,“我的车,我的车!”
这位父亲怒气冲冲地走进房间,气急败坏地跪在地上祷告:“上帝呀,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那是我新买的车,一个月不到,就变成这样,我该怎么处罚我的孩子?”
他才祷告完,耳边忽然出现一个声音“世人都是看表面,而我却是看内心!”突然间,他彻悟了。他走出房门,儿子正害怕地流着泪,动也不敢动。
父亲走上前去,把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亲切地说:“谢谢你帮爸爸洗车,爸爸对你的爱,远远胜过对那部车子。”
3、这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犹太人家庭里,父亲和儿子的故事:儿子叫约翰,在他4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姐姐在客厅玩捉迷藏。他们玩得正高兴,父亲抱起小约翰,把他放在沙发椅上面。
然后伸出双手做出接的姿势,叫他往下跳。小约翰毫不犹豫地往下跳,在即将抓住父亲的瞬间,父亲缩回了双手,约翰摔到了地板上,他号啕大哭起来。
小约翰向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求助,妈妈若无其事地坐着,并不去扶他,只是微笑着说:“呵,好坏的爸爸!”父亲站在一边,以嘲弄的眼光望着上当受骗的小约翰。
这便是犹太家庭教子的方法之一,这样做的目的是灌输给孩子一个理念:社会是复杂的,不要轻信他人,唯一可依赖的就是自己。
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房子被烧着了,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钱财。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财,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4、一个犹太商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贷款部经理问:“请问先生有什么事吗?”犹太商人答:“我想借些钱。”“好啊,你要借多少?”“1美元。”
“只需要1美元?”“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犹太商人掏出50万美元的国债、股票等,作为担保,而接过1美元,年息为6%。

银行老板们怎么也不明白,犹太商人为什么有50万美元还要借1美元的事实。那个犹太商人说:“请不要为我操心。
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好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须花6美分。”
5、一个贤明的犹太商人,把儿子送到很远的耶路撒冷去学习,当他弥留之际,知道来不及见上儿子一面时,他立了一份遗嘱,上面写清楚,家中所有财产都转让给一个奴隶。
不过要是财产中有哪一件是儿子所想要的的话,可以让给儿子。但是只能一件。这位父亲死了以后,奴隶很高兴交了好运,连夜赶往耶路撒冷,先到死者的儿子处。
向他报丧,并把老人立下的遗嘱拿给儿子看。儿子看了非常惊讶,也非常伤心。这个儿子抱怨之时,拉比告诉他,如果父亲知道自己死了,儿子又不在,奴隶可能会带着财产逃走。
连丧事也不报告他。因此父亲才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奴隶,这样奴隶就会急着去见儿子,还会把财产保管得好好的。奴隶的财产属于主人,你父亲给你留下的财产就是选那个奴隶就行了。

年轻人听了拉比的话恍然大悟,后来他照着拉比的话去做了,并解放了那个奴隶。可以想像得到聪明的老犹太商人的遗嘱中装进了一个但是后面的自毁装置。
严肃的遗嘱在形式上得到了履行,而在实际上,至少相对于那个奴隶来说,则是被完全废弃了。

5. 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遭遇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各种集中营的生活,悲惨的命运等等文字资料都可以
 
   解析: 
  
 《辛德勒名单》:经典中的经典。 
 
 《美丽人生》:感动心灵。 
 
 《奥林匹亚》:是一部纪录片,现在可能没有办法找到了,德国人自己拍的。 
 
  
 
 《出埃及记》:别以为这是圣经故事,这是改编自里昂尤里斯的畅销名著,描述保罗.纽曼饰演的以色列反对派领袖排除万难,将六百名犹太人从集中营救出,成功发动民族解放战争。 
 
 《无命运的人生》:根据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1975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14岁匈牙利犹太小男孩被驱逐出家乡布达佩斯后在奥斯威辛等纳粹集中营辗转受压迫的痛苦人生。由于凯尔泰斯本人也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因此这部小说也可以看作是凯尔泰斯自传体的作品。 
 
 《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录片,一共6集。 
 
 《胜利大逃亡》:本片是战俘营逃亡电影中的巨制,明星阵容鼎盛,故事内容丰富,气氛的处理也相当紧张 *** ,堪称同类电影中的经典。剧情描述在德军的战俘营中,美国和英国官兵合作展开集体逃亡计划,但在七十多名逃出营外的人之中,最终只有几个幸运儿享受到自由的滋味。 
 
 《集中营血泪》:本片荣获艾美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是一部有血有泪感人肺腑的电视电影,由著名戏剧家亚瑟.米勒根据太裔歌唱家范妮.费尼洛的回忆录改编,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集中营挣扎求存的真实事迹。范妮原为巴黎著名歌星,战争期间,她跟其它犹太人被送到慕尼黑的一个劳工营囚禁。所有的女囚犯,全部要 *** 衣服,剃光头,在手臂上刺上编号,才发配到集中营。在那里,每天都有人被送到毒气室集体屠杀,有些年轻的女囚犯为了换取一个面包,不惜向看守的德士兵卖身。幸运地范妮和一些懂得乐器演奏的女囚犯被挑选组成了一个管弦乐队,一方面为黑衫军军官提供娱乐,另一方面则为送进毒气室的死囚演奏送葬。就是在这样一个完全将人性自尊剥夺了的恶劣环境下,这群女性挣扎着活了过来。范尼莎.雷德格雷夫和简.亚历山大在片中都有精湛演出。 
 
 《善意的谎言》:这是一部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犹太人的故事。当波兰陷入德国纳粹手中后,大批的犹太人被囚禁在集中营的高墙内,无法得到外界的任何消息。犹太人被德国人囚禁后,除了被德国人强迫着劳动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坐着等待死亡。雅各.海恩是个波兰籍犹太裔煎饼师。一日,雅各对着天空发呆,这时高墙外突然飘进一张报纸,雅各因为追逐这张报纸而延误了宵禁的时间,被带到纳粹指挥官办公室内,在那里他听见收音机里播放着俄国军队正在进攻波兰的新闻,回到犹太营区后,雅各撞见他的朋友准备自杀,为了让他打消自杀的念头,雅各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却让他的朋友误以为他拥有一台收音机......... 
 
 《夜与雾》:真实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人悲惨遭遇的记录片。 
 
 《我母亲的勇气》:1944年7月,德国人开始驱逐匈牙利犹太人,一些人直接从布达佩斯被骗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乔治的母亲是一个拥有瑞士护照的犹太人,她也被稀里糊涂送上了去集中营的火车,在中途转运的一刻她告诉了一个纳粹军官她的身份,命运因此而变...... 
 
 另外推荐两部没有直接表现集中营,表现犹太人的遭遇的电影。 
 
 《安妮日记》:53年前有8个犹太人为了躲避盖世太保而在这里生活了25个月,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叫安妮。 
 
 《钢琴师》:根据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作曲家兼钢琴家,他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终于等到黎明来到,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PS:《集中营血泪》是一部1980年的老片子,没有买的。 
 
 电驴里都没有,bt倒是有,不过我不用BT,不知道有没有种子,能不能下。

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遭遇

6. 二战时期中国人怎么帮助犹太人的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在1938年至1940年出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冒着风险向当时在奥的大批犹太人发放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帮助他们逃离纳粹魔掌。
  以下是何凤山先生的具体事迹: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生命签证”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

  救了多少人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尘封六十年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大白于天下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义举在人心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故里情深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7. 关于犹太人的小故事…

1、犹太人家庭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会遭到人们的鄙视。
犹太人爱书但从不焚书,即使是攻击犹太人的书,可以不看,但不许毁坏。而且,书损坏了一定要修补。
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人生命的东西。”
2、一个犹太家庭的父亲,存钱存了很久,终于买了一辆自己向往已久的新车。新车开到家后,他珍爱有加,每天都要洗车打蜡。他5岁的儿子见父亲这么爱车,也常常乐此不疲地帮爸爸一起洗车。
有一天,这位父亲开车回到家后,累得一动也不想动。于是他决定破一次例,改天再洗车,尽管自己的爱车因淋了雨,而显得脏乱不堪。
这时,5岁的儿子见父亲这么累,就自告奋勇地要帮爸爸洗车,见他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体谅自己,心里甚感欣慰,便放手让儿子去洗。
儿子要动手洗车了,却找不到洗车用的毛巾。于是他走进厨房,立刻便想到母亲平时煮菜洗锅时,都是用钢刷使劲刷才刷干净的,所以既然没有毛巾,就用钢刷吧!
他拿起钢刷用力地洗起车来,一遍又一遍,像刷锅一样地刷车。等他洗完之后,听见“哇”的一声,他失声大哭起来,车子怎么都花了?这下可闯大祸了。
他急忙跑去找父亲,边哭边说:“爸爸,对不起,爸爸,你来看!”父亲疑惑地跟着儿子走到车旁,他也“哇”的一声,“我的车,我的车!”
这位父亲怒气冲冲地走进房间,气急败坏地跪在地上祷告:“上帝呀,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那是我新买的车,一个月不到,就变成这样,我该怎么处罚我的孩子?”
他才祷告完,耳边忽然出现一个声音“世人都是看表面,而我却是看内心!”突然间,他彻悟了。他走出房门,儿子正害怕地流着泪,动也不敢动。
父亲走上前去,把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亲切地说:“谢谢你帮爸爸洗车,爸爸对你的爱,远远胜过对那部车子。”
3、这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犹太人家庭里,父亲和儿子的故事:儿子叫约翰,在他4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姐姐在客厅玩捉迷藏。他们玩得正高兴,父亲抱起小约翰,把他放在沙发椅上面。
然后伸出双手做出接的姿势,叫他往下跳。小约翰毫不犹豫地往下跳,在即将抓住父亲的瞬间,父亲缩回了双手,约翰摔到了地板上,他号啕大哭起来。
小约翰向坐在沙发上的妈妈求助,妈妈若无其事地坐着,并不去扶他,只是微笑着说:“呵,好坏的爸爸!”父亲站在一边,以嘲弄的眼光望着上当受骗的小约翰。
这便是犹太家庭教子的方法之一,这样做的目的是灌输给孩子一个理念:社会是复杂的,不要轻信他人,唯一可依赖的就是自己。
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房子被烧着了,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如果孩子回答是钱财。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财,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4、一个犹太商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贷款部经理问:“请问先生有什么事吗?”犹太商人答:“我想借些钱。”“好啊,你要借多少?”“1美元。”
“只需要1美元?”“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犹太商人掏出50万美元的国债、股票等,作为担保,而接过1美元,年息为6%。

银行老板们怎么也不明白,犹太商人为什么有50万美元还要借1美元的事实。那个犹太商人说:“请不要为我操心。
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好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须花6美分。”
5、一个贤明的犹太商人,把儿子送到很远的耶路撒冷去学习,当他弥留之际,知道来不及见上儿子一面时,他立了一份遗嘱,上面写清楚,家中所有财产都转让给一个奴隶。
不过要是财产中有哪一件是儿子所想要的的话,可以让给儿子。但是只能一件。这位父亲死了以后,奴隶很高兴交了好运,连夜赶往耶路撒冷,先到死者的儿子处。
向他报丧,并把老人立下的遗嘱拿给儿子看。儿子看了非常惊讶,也非常伤心。这个儿子抱怨之时,拉比告诉他,如果父亲知道自己死了,儿子又不在,奴隶可能会带着财产逃走。
连丧事也不报告他。因此父亲才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奴隶,这样奴隶就会急着去见儿子,还会把财产保管得好好的。奴隶的财产属于主人,你父亲给你留下的财产就是选那个奴隶就行了。

年轻人听了拉比的话恍然大悟,后来他照着拉比的话去做了,并解放了那个奴隶。可以想像得到聪明的老犹太商人的遗嘱中装进了一个但是后面的自毁装置。
严肃的遗嘱在形式上得到了履行,而在实际上,至少相对于那个奴隶来说,则是被完全废弃了。

关于犹太人的小故事…

8. 二战时期在欧洲的犹太人概况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疯狂迫害犹太人,纳粹控制下欧洲地区的犹太人都被迫佩戴黄星标志以示区别。黄星上的文字为“JUDE”,意指“犹大”。黄星是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一种侮辱。二战犹太人遭受迫害,死了将近600余万。
二战中犹太人被迫迁入统一的定居点,而后又被运进了集中营,身强体壮的壮汉被迫送入工厂当苦力,处境很艰难,所有的欧洲国家70%以上的犹太人被杀,尤其是波兰的犹太人,几乎全部被灭。幸存的犹太人家产被炒,躲在地窖里生存还有大量犹太人出逃,一般是逃亡瑞士。
瑞士政府规定犹太人不得在瑞士找工作,只准避难。法国对其鄙视。美国宽容接受。

扩展资料:
种族特点
割礼盟约
割礼(割去男婴的包皮)为犹太人盛行的传统宗教仪式,希伯来文称此仪式为“盟约”(brit)或“割礼的盟约”(brit milah)。穆汉(mohel)为割礼执行人。男婴如没有生病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等延期理由,穆汉就会为出生后第八天的男婴举行割礼。
割礼进行期间,穆汉会致祝词并宣告男婴已实践律法,接着男婴的父母会致祝词以表明自己的儿子已被纳入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契约,正式给男婴起名。根据《圣经·创世纪》17章9-14节的记载,上帝吩咐亚伯兰为自己、男性子孙和仆人都要行割礼为永久之契约。
按中世纪犹太教口传律法哈拉卡,没有跟从割礼者会被视为有意犯(karet),会招致在上帝剪除的惩罚。对犹太人来说,为出生后第八天的男婴举行割礼有着神圣的特殊意义。

教育意识
这个民族非常重视知识,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念书,到了三四岁时,他们开始在学堂里面学习,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犹太人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所以孩子四岁时就开始完全的思考行为。
那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要拘泥于一个想法,因为还有很多的其他的思考方法。孩子到了五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水平就是非常高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