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有什么历史

2024-05-19 02:52

1. 华东师范大学有什么历史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全新的华东师范大学在原大夏大学的校址上创建。   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均是沪上知名的私立大学。两所大学的教员中有许多知名的学者,而两校学生同样英才辈出。  大夏大学校徽
大夏大学是由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和学生在1924年7月建立的,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在当时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大夏大学成立后,学校声誉不断提高,因此报名投考与转学来大夏求学者愈加踊跃,到1928年秋季学期时学生人数已达千人以上。后又由荣宗敬捐赠丽娃栗妲河,更使大夏以校景优美秀丽而闻名。从办学开始,一大批包括郭沫若、田汉、朱经农、马君武、邵力子等著名学者在内的教授都曾来校任教,这其中还包括天才诗人徐志摩也授课于此。良好的办学实力,使得大夏大学获享“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与复旦、光华、大同并称为上海私立大学的“四大金刚”。     光华大学校徽
光华大学1925年6月由退出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数百名师生所创建,从圣约翰大学辞职的19位中国教师作为光华初期的教学骨干,另有许多博学人士纷纷前来光华任教,以表示对爱国斗争的支持。当时的校长是张寿镛,文学院长是张东荪,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钱基博,政治学系系主任是罗隆基,教育系系主任是廖世承,社会学系系主任是潘光旦。胡适、徐志摩、吴梅、卢前、蒋维乔、黄任之、江问渔、吕思勉、王造时、彭文应、周有光、钱钟书等知识分子都曾在光华大学任教,是当时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云集的一所私立大学。教员多用英语授课。其校纪管理严明,学风有口皆碑。   建校初期(1951-1957)   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   开拓奋进(1957-1966)   大夏、光华大学及有关大学院、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华东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给华东师范大学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改革发展(1966-1991)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师被赶往工厂、农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再创辉煌(1992-至今)   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   1959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8年2月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6年4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1996年4月,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02年12月,根据上  华东师范大学
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启动了占地面积2070亩的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工作,2006年8月,学校机关和院系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联合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跻身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迈出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步伐。

华东师范大学有什么历史

2. 华东师范大学有什么历史

大夏大学是由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和厦门大学出走的学生在1924年7月建立的,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在当时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大夏大学成立后,学校声誉不断提高,因此报名投考与转学来大夏求学者愈加踊跃,到1928年秋季学期时学生人数已达千人以上。后又由荣宗敬捐赠丽娃栗妲河,更使大夏以校景优美秀丽而闻名。从办学开始,一大批包括郭沫若、田汉、朱经农、马君武、邵力子等著名学者在内的教授都曾来校任教,这其中还包括天才诗人徐志摩也授课于此。良好的办学实力,使得大夏大学获享“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与复旦、光华、大同并称为上海私立大学的“四大金刚”。
后来和光华大学合并, 并由政府出面协调其他院校支援一点。由此组建华东师范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其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系、1984年成立的电子科学技术系、1984年成立的计算中心、1987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上海),2008年10月,学校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电子科学技术系分解为电子工程系和通信工程系,2009年极化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学院下属: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计算中心、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沿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57年6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1959年因国家调整出版事业而停办,1980年6月复社。2009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更名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沿革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创建的私立文华文理学院(由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建立)中国文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公立华中大学(其前身即私立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改为公立华中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私立中华大学(1912年创立)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与湖北省教育学院中国语文科(解放初期由人民政府创办)合并组成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1953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从此,中文系开始了为中等学校培养语文教师的正规化学历教育。1994年8月,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主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正式组建成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沿革

6. 华南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

 20年代初期,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原来南京、广州、武汉、成都、沈阳等地的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转为或并入普通大学,国内仅存的一所培养中等教育师资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当时也正面临被取消的危险。1931年,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来中国考察后提出:“中国文化中心大学校数太多,应当减少以免浪费。在欧洲各国,中学教师所受的训练,根本与大学教育相同。此种任务应由大学中之文学院与理学院负担之。”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为压制学潮而命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停止招生。同年10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改革我国教育之倾向及其办法》,再次提出:“大学以农、工、医为主,将现行师资教育一律取消。”1932年11月27日,《独立评论》第28号发表署名叔永的文章《教育改革声中的师范教育问题》,宣称取消师范大学“不过是历史演进的继续和学制改革的尾声”。12月,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向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高等教育案》,指责北平师范大学“所设之院系,与普通大学毫无二致,不特系统重叠,徒耗经费,而彼所造就之学生,亦均难满足中学师资之要求”。因而主张“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应即停办”。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在开办之初,就明确了“以研究教育学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改进普通教育为任务”的办学宗旨。1933年9月20日,在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的开学礼上,林砺儒说道:“原日市立师范是专为广州市训练小学师资,现在成立师范学院兼要为广东全省训练中学师资:这便是于原有使命之上,再加上一种新使命,这两种使命,本院是要永远负担着进行的。”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成立时,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南北对峙,可称‘双绝’。  华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3年,其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经过80年的建设和发展,是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1933年,当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创建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并担任院长。1935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以勒勤大学师范学院“与法令不符”(当时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组织法里没有师范学院这个名称),且勒勤大学师范学院所设文史、博地、数理化三学系的名称与内容不甚相符为由,令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更名为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并添设教育学系。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广东省政府为了便于管理,下令将勷勤大学教育学院改组:一、将工学院并入国立中山大学;二、商学院改为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三、教育学院改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仍由林砺儒任院长。1938年9月,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8月,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奉省政府之命,迁回粤北乳源之候公渡,正式改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改称为广东省文理学院。1951年6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成立了华南师范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先后有南方大学俄文系、岭南大学教育系、海南师范学院、广西大学教育系等数家大学相关院系并入。1970年11月,华南师范学院改称为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11月,广东师范学院恢复原称华南师范学院。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1982年10月,华南师范学院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1996年,学校成功地跻身于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行列。200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期间,称该校是中国数家名牌师范大学之一。2005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2006年,学校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整体验收。 2015年,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华南师范大学。

7.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地理

 1.华中师大的自然地理学怎么样  华中师大的人文地理还行,主要还是做湖北省旅游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块,自然地理的话就不好说了。当然,全国的话,中山大学,以做旅游规划的人文地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历史地理,硕士的话,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没有这个硕士点,历史文化学院有。要考历史地理,毕业之后准备到地理这一块工作的话,建议考复旦大学(复旦的历史地理出来教历史和地理都行)和陕西师范大学。当然,武汉大学和北大的历史地理也值得奋斗,但是比复旦和陕师大逊色。 
  自然地理的话,建议考南京师大、陕西师大或东北师大吧。当然,其他的,像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更强啊。 
  当然,华中师大做自然地理的张毅、吴宜进、周勇等老师人挺好的。做历史地理的龚胜生、张全明在全国还是有一定名气。 
  本人就是华中师大地理专业的,不妄自菲薄,也不忽悠年轻人。
   
  2.华东师大的历史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郭圣铭、夏东元等。在老一辈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华东师大历史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并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包括继续教育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虎沪港疚蕃狡歌挟攻锚国内同类系科中均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进入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现为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含九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暨硕士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社会学、国际冷战史、海外中国学。还设有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点。历史学本科专业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55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7人, 副教授13人。经过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形成了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既发扬传统优势、又具有当代意识和前瞻性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20世纪80—90年代,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金文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洋务运动史、法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非洲史等领域取得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及拓展,一些新的特色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如:汉唐史、江南地区社会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研究、城市发展与文化研究、国际冷战史、欧美民族和文化史、近现代地区国别史、海外中国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等,形成了新一代研究群体。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每年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与本校中文、哲学学科合作先后承担了“九五”和“十五”211工程项目《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社会文化》、《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在历年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多项高等级奖励,如:《非洲通史》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及华东师大首届人文社科“原创奖”、《金文大字典》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中国历史通论》和《中苏关系史纲》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获上海市社科学术贡献奖。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在国家文科基地第一轮建设中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历史学基地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招生比例已达到2:1,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总量超过120人,其中博士生达到30人。在历届毕业研究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各单位的学术带头人。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拥有一定规模并具收藏特色的历史文物陈列室,现已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高校特色博物馆——古钱币博物馆,近期将在新校区建设博物馆新馆。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编辑出版专业学术刊物《历史教学问题》,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列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各学科还编辑出版多种学术集刊,如:《知识分子论丛》、《冷战国际史研究》、《海外中国学评论》等。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近年来举办了多次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和国际学术讨论会,一些国内外著名学者应邀前来访问讲学,本系教师也经常前往国内外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地理

8. 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学校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于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的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教育的养分,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恪守“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优秀人才。校园环境优美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2000多亩,校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中秋时节,丹桂飘香,堪称人间胜境、治学佳园。学校基础设施完备,目前拥有10余栋现代化教学楼,两座图书馆,馆藏面积15000余平方米,藏书300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每栋宿舍都安装有投币式全自动洗衣机,自动热水器,房间除必备的桌、椅、床、灯、书架外,还有衣柜和储藏室,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电话。学校有学生食学科优势明显学校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20余人,教授、副教授近1000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堂7个,三星级宾馆1座,能满足不同口味、不同民族习惯、不同消费能力的学生需要。校医院为一级甲等医院,为全日制学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校内,银行、超市、浴池、理发店等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电影场、多功能体育馆、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馆等各类现代化设施,可以满足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6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4个本科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9000余人,留学生1300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