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四文学的精神?

2024-05-18 03:15

1. 什么是五四文学的精神?

(1)思想观念的现代性: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五四文学最突出的转变。
(2)情感体验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情感体验上的现代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群体性情感的淡化和对个体性情感的强调;二是对规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对自然化情感的推崇。强调个体性情感,就是重视个体情感的复杂性、细微性、差异性,重视不同个体对感情体验的自我特征。
(3)思维和想象方式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思维和想象方式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强调主、客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的特点。
(4)艺术形式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变化,总的特点是自由化表达原则对程式化表达原则的取代。具体形式为:体式多样的现代小说取代了体式单一的古典小说。
(5)语言系统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语言系统方面的变化,总体上是用白话语言系统取代了文言语言系统,确立了现代文学语言书面语。

什么是五四文学的精神?

2. 为什么说新时期文学是对五四文学的回归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乃至现代思想文化的起点,以其重要性与复杂性曾经被无数次描述与阐释。但由于种种缘故,有些描述与阐释却同历史真相之间存在不小距离,且影响较大,有待澄清,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即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学术界对“反传统”的过分强调,掩盖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学观的复杂性。新时期以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逐步恢复,给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带来了契机。有的学者看到了五四“反传统”的态度与继承传统的实践之间的矛盾性参见杨义《“五四”文学革命者群体的文化气质》,《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有的学者注意到发难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差异性参见刘纳《“五四”新文学创作者对于发难者的偏离与超越——兼与辛亥革命时期进步文学比较》,《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第117—141页。;有的学者指出,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参见孙玉石《反传统与先驱者的文化选择意识》,《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第144页;李怡《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有的学者用“价值重估”来概括五四传统文学观参见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341页。。然而,这种几乎进入了文学史常识层面的“反传统”指认还有相当大的惯性,无论是正面阐扬五四精神,还是清算“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参见秦川《“五四”全盘反传统主义与郭沫若的文化观》,《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163页。,都少不了以此作为前提。直到世纪之交,在有的学者探究五四文学与传统的内在联系的著述中,仍能见出“反传统”指认的延续性参见高旭东《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五四”的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但问题在于:“五四”作为一个多元复合的历史时期,旭日初生,瞬息万变,新旧杂陈,犬牙交错,其传统文学观用“反传统”怎么能够予以准确的概括?本文拟从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差异和前后变化及其与整理国故的关系、多种派别对“五四”历史的共同参与等方面,力求对历史原生态的复杂性予以深入的复原与细致的辨析,并对“反传统”的本质观的形成及因袭的原因进行探寻。

3. 五四文学留给人们哪些新的文学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之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社会其他方面。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军事上,能令战争止住,叫他做新文化运动的朋友不是敌人。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令劳动者觉悟到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不要受现实政治底羁绊。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民主和科学。这对于今天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五四文学留给人们哪些新的文学精神?

4. 五四文学留给人们哪些新的文学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的开端。
  早在“五四”以前几年,中国知识界中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未能改变从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继续进行着他们长期以来已在进行的革命活动,但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挫折。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有岌岌不可保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有显著增长,无产阶级也随着壮大起来,自发性的罢工不断发生。中国各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起着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变化。在这个形势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到封建军阀日益倒行逆施,帝国主义又乘间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交相煎逼,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5. 当代文学为什么不如现代文学?新时期文学不如五四文学?简要说明

许多人一直在关注“当代文学”的危机。“当代文学”的危机来源于当代文化政治面临的严重问题。张颐武、陈晓明等许多人不断谈到“现代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学科的霸权和压抑。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却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当代文学”是在“新时期”从“现代文学”研究中分离、派生出来的,“新时期”形成了“现代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巨大的学科优势,使“当代文学”被贬低为“次等学科”。然而,实际上“当代文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启蒙主义”成为霸权和“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丧失话语霸权和中心地位的。他们把“当代文学”的危机、失败和崩溃的过程反而误认为是“当代文学”的发生。由于“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话语在“新时期”的取胜,“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学科等级与霸权发生了颠倒,“现代文学”的评价标准被移用来研究和评价“当代文学”,阶级冲突被转换成为“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洪子诚通过知识谱系的研究指出,“当代文学”是在五十年代开始积极建构起来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代文学”的视野,是与“新时期”以“现代文学”为视点的“文学现代化”图景完全不同的另一幅图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视为文艺的新的历史开端,解放区文学和“工农兵文学”被视为“新中国文艺的方向”。“当代文学”被视为是“现代文学”的更高发展阶段和对于“现代文学”局限性的克服与超越。但是,这种“当代文学”的历史建构和话语霸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话语的冲击下发生了危机和崩溃。“革命”进展的故事和创造一个新型的以工农为主体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故事在八十年代“新启蒙主义”的叙述里被讲述成为“救亡压倒启蒙”和“愚昧压倒文明”甚至“封建主义复辟”的故事。正是“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的话语霸权,在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当代文学”遭到了否定和颠覆。与此同时,“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地位和学科等级才发生了颠倒,并且“当代文学”被消解在“现代文学”的故事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分裂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中国新文学”在“现代文学”和“人的文学”的基础上重新得到整合,成为了“现代文学”的一统天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被讲述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的“启蒙”故事里。也正是在这个“启蒙”的故事里,五四和“新时期”才被重新置于历史的起点和制高点。在“当代文学”建构的过程中,“新文学”曾经由于“当代文学”的诞生而被分裂成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然而,也正是在“当代文学”崩溃之际,反过来产生了以“启蒙”为主题和宿命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因此,按照“新启蒙主义”和“现代化”话语或者说按照“现代文学”的“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的评价标准“重写文学史”成为一种必要。然而,也正是由于对于话语冲突的强烈感觉,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的领军人物钱理群和陈平原的导师,王瑶一开始就尖锐地指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本身的压抑性质:“你们讲二十世纪为什么不讲殖民帝国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兴起,不讲(或少讲,或只从消极方面讲)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俄国与俄国文学的影响?”也就是说,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样板的“重写文学史”在重申“现代文学”和“人的文学”的合法性的同时,一开始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压抑了“当代文学”和“人民文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当代文学为什么不如现代文学?新时期文学不如五四文学?简要说明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学阵营有哪些势力论争?

1、新文学阵营和老牌守旧分子论争
新文学阵营旗帜鲜明地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推行白话文学。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为维护封建道统,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颠孔孟,铲伦常。新文化阵营对此进行了反击,李大钊写了《新旧思潮之激战》,揭露林纾之流的阴谋。
2、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论争
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辅、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留学西方,在美国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中国的古圣先哲,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学衡派”对新文学阵营相关论点的反驳和论争,使得新文学在发生期对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认识趋于合理化,客观上对新文学发展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扩展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7. 为什么说新时期文学是第二个五四文学

新时期文学是文革后文学家们积极创作的时期。
两者共同点:强调自由与民主,挣脱政治牢笼的束缚
                    都对社会进步、人性思想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
所以将新时期文学称为第二个五四文学运动也就不足为奇了,新时期文学可以说是五四文学的延续与发展。

为什么说新时期文学是第二个五四文学

8. 五四新文学作家流派

1. 鸳鸯蝴蝶派:盛行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这派作品的作者惯写才子佳人的故事,一贯迎合小市民趣味,有低级趣味倾向,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等;
2. 黑幕派:鸳鸯蝴蝶派的一个分支,常以警世、醒世、劝世为招牌大肆渲染丑闻秘事,选泄私愤或者宣传吃喝嫖赌的诀窍,在“五四”运动时受到批判,代表作家有向恺然、陆士谔、张秋虫、平襟亚等;
3. 封建复古派:是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该派思想保守、封建守旧,鼓吹保留国粹,维护旧道德、旧文学,反对使用白话文,代表人物“五四”前有林纾、刘师培,“五四”后有梅光迪、吴宓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