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信单链”和供应链票据没有未来

2024-05-21 02:18

1. 供应链金融“信单链”和供应链票据没有未来

   这几年,要说中国供应链金融最火的产品,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要说第一,相信没有其他敢说第二的,可以说席卷整个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众多的核心企业、保理公司、 科技 公司、银行、交易所深度参与,都获益颇丰。当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主要是第三方独立的金融公司看着眼红,天天拿核心企业剥削供应商说事,要不就拿没有监管擅自发币说问题,核心企业等利益主体当然也不断的反驳,说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各种好处,从客观的角度看两方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利益之争。票交所为了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对票据的冲击,开发了供应链票据,其实两个东西本质差不多。  
     不管是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还是供应链票据,其实核心都是资源的业务,谁拥有了核心企业资源,谁就能挣到钱。拥有核心企业资源的供应链金融公司,挣的盆满钵满的同时,有人过度依赖这个业务,有的人就开始思考,这类业务能够持续多久?在最容易挣钱的时候,思考业务的可持续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是每个企业应该考虑的,这也属于市场上流行的战略管理中的第二曲线问题。  
      0  1   
      “信单链”最大的风险是监管   
     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其底层逻辑和票据是一样的,当时的发明人,应该也是受到票据的影响,看到了票据的缺陷和市场空间,才做出来的。至于市场上很多人说两个产品各种不同来说明两个差异性,其实都是表象,背后都是有利益的。不管两个产品本质相同还是不同,做为一个涉及面广、具有金融属性的产品,接受金融监管,是必然的,相信在这点上,大家的看法应该是一致的。剩下的就看什么时候监管、哪个监管机构监管,监管的内容和方式了。  
     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相比票据,主要的区别是系统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其中系统的开放性是核心,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封闭的系统好处就是,只要这个东西开出去了,不管流转到哪里,哪怕是流转到世界各地呢,想要融资,必须要通过这个系统的运营方,这时候运营方就可以自己决定资金方、费率了,相当于建了一个高速公路,只要上了高速,你就得听我的了。这种模式自己的资源,自己挣钱,自己说的算,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呢,我们毕竟是 社会 主义国家,啥都讲究公平公正,最近几年国家也再反垄断监管上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监管部门对于这种封闭性的系统是排斥的,表面上是拿为了供应商有很多的选择,其实还是照顾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益。  
     未来,监管部门如果对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进行监管,一定会像票据一样,开放系统,允许各种金融机构参与,供应商自主选择,这样,平台建设和运营方,优势其实就没有了,现在平台基本都是靠持有人融资收费,不融资流转和持有都是不收费的,如果放开系统,靠使用就收费,很难收费,即使个别能收费,也少的可怜。甚至监管部门有可能自己建立一个这样的平台,类似票交所的系统一样,各个核心企业直接接入,不允许第三方建立,那就更和现在的票据一样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其实对目前运营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平台业务打击都很大。  
     除了面临监管风险以外,这东西如果核心企业协同的好,业务很容易遇到天花板,因为这个业务量不可能超过整个集团的应付账款额度,而且集团也不可能让你做满,把集团所有的不刚性兑付的商业信用换成刚性兑付的金融信用,这样对集团的流动性压力很大的。在集团内部做不动了,就得考虑下一步该干啥了。  
     所以,主要靠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业务挣钱的公司,要提前想到这个后果,早准备应对措施。  
      0  2   
      供应链票据并不是非银机构的菜,也不是“信单链”平台的转型方向   
     其实不仅仅是我,更多的主要经营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产品未来监管对业务的影响,很多公司就盯上了供应链票据,想在供应链票据开拓一下市场。我觉得非银机构想在供应链票据上挣到钱,有点难。  
     供应链票据本质还是票据,只不过是采取了批量开具和批量背书而已,以解决票据不能拆分背书的问题。供应链票据的诞生,其实是票交所受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影响,想实现应收账款票据化,也有很多人在思考供应链票据是否会取代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供应链票据能否取代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核心就是一个原因,监管。除非有监管要求,要不然不会取代的。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贸易是采取应收账款形式,还是开票据形式,还是开信用证形式,还是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形式,主要是根据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贸易地位及核心企业的利益决定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贸易,不同的供应商,甚至是同一个供应商,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果没有监管强制要求,供应链票据不可能取代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  
     既然供应链票据本质还是票据,就要面临参与方的问题了。这几年国家对金融监管真的是越来越严格,对待票据贴现也是一样。不管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九意见,还是其他文件中,都明确要求,票据贴现是专营业务,必须有贷款资质的机构进行,这里的有贷款资质的金融机构,其实主要是指银行。其他无资质进行票据贴现业务的,都属于非法经营,金额大的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经营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参与主体更多的是保理公司,而银保监会和各地金融局对保理公司的要求也是不能经营票据贴现业务的,所以保理公司根本没法参与供应链票据业务。  
     一些经营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平台,有的已经申请了接入票交所的供应链票据系统,咱先别说接入门槛的问题,即使接入了,票据系统属于开放性系统,而且票据市场化程度高,费率比较公开化、市场化,别说供应链票据开出去能否回来找你融资,即使通过你融资,你再对接金融机构,你能挣多少钱呢?平台如果要丰富一下产品是可以的,靠它挣钱就得好好想想了。  
     核心企业的财务公司接入供应链票据系统是应该的,毕竟财务公司是可以贴现的,票据也是财务的业务之一,而且是要服务整个集团。  
      0  3   
      现有正在干的“信单链”和有资源准备干的,要抓紧干、大干、快干   
     通过对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和供应链票据进行分析后,可能很多已经在经营的企业或者有资源准备干的企业,丧失了信心,不知道还干不干。其实这个完全没有必要,监管机构什么时候对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进行监管和什么时候在集团做满,其实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我是鼓励大家大干、快干、抓紧干,干这东西本身成本又没有多少,只是个内部协同的问题。有钱不挣,那不是傻嘛?  
     任何企业,都要同时考虑眼前的利益和未来的利益,两个利益并不是矛盾的,不是非此即彼。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和创新,不管对供应链金融企业还是对于核心企业、供应商来说,好处是大大的。这个产品既解决了供应商的融资难,也解决了融资还款难的问题。还能降低核心企业的有息负债,还可以把自己的融资负债变成供应商的融资负债,这点对于城投公司来说还是挺适用的。当然,这个功能票据也是同样具备的。  
     对于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和供应链票据,我认为,未来监管部门应该是会允许同时存在的,应该不会取消。虽然两个工具本质相同,但是参与主体、运行的方式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两个工具可以起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未来不管是 社会 还是商业,不可能一种工具能够满足所有企业所有发展阶段不同的需求,未来商业的发展一定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所以配置不同的金融工具,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金融需求应该是主流方向。文章标题中写的,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和供应链票据并不是两个工具没有未来,是指这两个工具对于非银供应链金融企业(主要是指地方金融组织和供应链金融 科技 平台)来说,是没有未来的,需要深度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0  4   
      只有深度参与、控制和管理供应链才有未来   
     在目前的中国,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很多,包括地方金融组织,包括保理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还有供应链金融 科技 公司、供应链公司(包括物流公司)、银行、券商、信托、交易所等等吧,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专长。这其中除了辅助参与方,其实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供应链场景方,一类是纯资金方。像电子应收账款多级流转的平台,多是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公司来运营的,核心企业的保理公司运营的居多。我增加写过一篇文章,叫独立保理公司生存难,核心企业保理公司转型难,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主要依赖集团的产业资源上下游做,但是鉴于受到自身集团业务规模限制,做满后,就需要考虑如何发展的问题。毕竟做企业和做农民不一样,做农民可以不发展,种点地够吃够喝就行了,做企业不进则退。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公司集团上下游业务做满后,想做点其他金融业务吧,肯定是不行了,因为其他金融业务,都有坑了,你也抢不来。做集采平台吧,那更有坑了,也不是你的业务范围了,抢这个业务更难了。  
     剩下可以开发的,就是外部了。做外部的业务,单纯的 科技 平台或者一个保理公司,肯定不行,因为风险管控不住啊。因为 科技 平台和保理公司不参与贸易业务,钱哪里去,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货是干啥的都不知道,贸易真是不真实不知道,风险根本不可控。跟其他国企的保理公司倒点业务吧,这也不是个长期业务,偶尔做做冲冲量还是可以的。  
     其实还有一条非常好的路,就是成立供应链服务公司,通过供应链公司+保理公司+金融机构,依托集团产业背景资源,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这个模式,是对外开展业务,相比只盘活内部资源来说,协同难度小,也容易被内部其他兄弟单位看得起,要不总说你没有本事,就会吃家里的饭。现在国家及其他地方政府都是推行链长制,通过链主,来服务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这里的中小微不仅仅是其上下游的企业,还有市场上其他和自己同类同属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开放其供应链能力,让这些中小微企业也能够享受其链主的供应链优势,而且,链主企业也可能从经营产品的企业转为经营生态的企业。  
     通过供应链公司+保理公司+金融机构,能够深度参与、控制和管理供应链,抛弃过去只能为客户优化资金流的局限,可以全方位的从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角度帮助客户优化成本、效率和质量,从一个巨婴真正成长为成年人,从单一的金融服务商转为供应链+金融的集成服务商,也许有一天会成长为产业的组织者,到那时候,相信,不仅仅对中小微企业、对集团、对供应链金融公司、对团队、甚至对国家,都是有重要的影响,前途无量!  
      0  5   
      转型供应链+金融集成服务商是不是很难?   
     从单一的纯金融服务商转型为供应链+金融集成综合服务商,很多人会问,会不会很难?其实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何谓难?难的标准是什么呢?是难在股东不让干?还是资源没有?还是难在组织没能力干?还是组织不愿意干?其实哪种情况都有,我个人认为,团队组织不愿意干是核心问题。主要是供应链+金融集成服务,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见效慢,而且干的都是一些苦活、累活。  
     供应链+金融的集成服务,看着内容很多,但基本都是市场上非常成熟的产品,市场上做单一服务的一大把一大把,这又不是让你造芯片、造发动机、发明新冠疫苗呢,金融行业的人都是重点大学985、211毕业的,难道连普通大学毕业,甚至都没上过大学的人干的活,你也干不了?自己亲自干不了没关系啊,可以整合单一服务商,招聘这方面的人啊,市场上有的是。当然了,你就想舒舒服服的在办公室写PPT吹吹牛就想挣钱,那就真的无招了,毕竟再有能力也叫醒不了一个装睡的人。  
     做供应链服务的企业,纷纷进入供应链金融市场,挣到了供应链+金融的综合收益。而做金融的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源和人脉、高素质的人才、强大的资金能力,确只能挣高风险,利润低的钱,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觉得可惜。  
      作者:鲁顺 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院长   

供应链金融“信单链”和供应链票据没有未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