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2024-05-17 14:52

1. 为什么说《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钟书个体的原因。《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钟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为什么说《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2. 《围城》文学简介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3. 《围城》——城内城外,都是选择

      
                                          
   围城,最初接触时,是在高中的阅览室里。那时学业繁重,最闲适的时光就是每周的阅览课那45分钟,而这期间最让人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读到一本有趣的书,譬如这本《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早先就被这段感悟吸引了,虽然那时候的人生阅历尚且无法完全领略其所包含的全部意义,但也激发了想要阅读、理解的欲望。
  
   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际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方鸿渐的人生,如同飞来飞去、寻觅不停的水鸟:从国外回到上海,从上海辗转内地,而后又回到上海,最后又要出走......他不断地进城出城,每一次的转身,人生似乎都每况愈下;从无所作为的爱情围城中仓惶而逃,又从明争暗斗的事业围城中无奈落败,最后陷入兵荒马乱的婚姻围城中。看似在追求,实则是流浪,没有目标,没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断追求,又不断落空。
  
   除了主人公方鸿渐之外,其他人物也有个性鲜明的性格特点,孤芳自赏的鲍小姐,争风吃醋的苏文纨和唐晓芙,执着顽固的赵辛楣等等,他们在这座围城里争来斗去。方鸿渐没有得到唐晓芙,苏文纨没有得到方鸿渐,赵辛楣也没能得到苏文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围城,他们最终走进的都不是自己最初想进的那座城,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地说出"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老先生说,“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所以他极尽辛辣讽刺,犀利深刻。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书中不乏幽默诙谐的语言,钱钟书先生以高超极致的幽默,洞若观火的深刻,出神入化的妙喻,剖析世态纷纭,抨击社会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精词妙语,入木三分,如一把长针,刺入人身上最脆弱最腐朽最敏感的部位,深深浅浅,麻痒酸痛之后觉得畅快无比,再悲叹人生的虚妄缥缈;同时也饱含了深邃、深远的意义,书中的人情百态,令少不更事者迷茫失落,让身处其中者低徊叹息,博千帆过尽者会心一笑;读者各自解读,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关于婚姻,有人说读后之后会对婚姻失去希望,恐惧结婚。其实不单单是婚姻的围城,围城处处不在,我有时觉得就跟孤独一样,他就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你无法逃避只能说怎么去相处的更好。人世间的事,越活越窄;天地间的事,越活越开,胸襟很重要。婚姻也好,事业也罢,只不过是人生里的一件事而已,错了即改之,怕就怕作茧自困,束手就擒。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心念所囚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城池。心若被困住,哪里都是围城,心若没有栖息,哪里都是流浪。
  
          今天再读《围城》,其实不必尽用嘲讽苛责的眼光去解读书中人物,因为钱钟书先生不止是写方、赵、苏、唐、孙......他写的是普天下的男男女女:你我他谁的心中没有过方鸿渐的懦弱退怯,谁又能对苏文纨的“文质之香”严词拒绝,谁不希望有个在你需要时一直都在的朋友赵辛楣,谁的心里又没有一个不愿向人吐露自己更不想提及的唐晓芙,多少人最终被生活的琐屑和无奈锻造成了孙柔嘉?相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毕竟我们穷尽力气一生辗转,起伏颠簸,终究也只是普通人,是“大多数人”。

《围城》——城内城外,都是选择

4. 《围城》之外的围城

文/满
  
  
 我们读书,然后不孤单,世界上任何的书籍也许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够深深地刻在你的灵魂、你的气质、你说过的每一句话里,让你悄悄地成为你自己。
  
 看过张爱玲的作品,对婚姻、爱情她总是可以把女性的心理和困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产生共鸣。她说:“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而《围城》这本书,是一位男性,钱钟书先生——中国现代伟大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所作,真的很难得,用一位男性视角的眼光,能够把婚姻、把女人看得那么赤裸裸,的确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读一读。
  
 《围城》里最经典的那句“婚姻就像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整本书让我看到钱钟书先生笔墨中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含量,而且时常散发出机智的锋芒,不断有巧妙新奇的比喻和带着异样滑稽的讽刺。想象不到原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可以这样比拟,真是一个用“妙”字也难以称赞!
  
 在读《围城》的时候,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笑,会心地笑,可能还不够,还要脸红的笑,笑书上的人,笑身边的人,也在笑自己。
  
 《围城》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留学生方鸿渐归国之后的职业和感情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方鸿渐曾和三个女性暧昧纠缠,一个聪慧貌美,家境优渥的女博士;一个机灵可爱的女大学生;一个相貌平平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不是单恋,女方也对他有意。但是最终他没娶最漂亮的,没娶最有文化,家境最好的,而是娶了个什么都很平凡的女人当太太。方鸿渐对女人的选择,恰恰隐藏着很多问题的答案。
  
 《围城》中写婚姻是一大亮点,然而让我沉思更多的是《围城》之外的围城,那句: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努力,白白荒废了大好青春和学习的机会,然后因为平庸吃尽各种苦头。书中的方鸿渐,不会是一个草包,他似乎什么都通那么一点,甚至算得上是个知情知趣的人。然而从他荒废学业的那一刻起,就隐藏着后续的一系列问题的发生,职业没有着落,人情世故不通达,在书中处处可以找到方鸿渐碰壁难看的影子。其实我们很多人也同方鸿渐一样,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在该积蓄力量的时候,得过且过,不肯吃奋斗的苦,最后因为平庸,吃尽了生活的各种苦……
  
 婚姻就像《围城》,而《围城》之外还有围城,如何让自己在《围城》里面过得惬意自如,又能够在围城之外过得春风得意呢?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赵辛楣。他是书中最真最诚的一个人,待方鸿渐这个朋友真诚之极,处处为他留心着想,他与方鸿渐不同之处是:他家境优渥,而且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学士学位,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即使失恋、失业,在他有底蕴的内心深处,显示出来的更多的是从容自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几话用在赵辛楣身上,不足为过。他世事洞明,看破却不说破,拥有基于同理心的高情商,忠于本心,对人情和人性也有宽容和理解。好像生活在他的处环境里,可以应变自如。当然这不是幸运,也许家境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他拥有用真才实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该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得到自己所拥有的所有底气!
  
 《围城》这本书,不仅仅给人对婚姻的启迪,还有很多关于爱情、关于事业、关于人情世故,作者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没有结局的局:“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它留给我们去思考更多关于生活的问题……
  
 《围城》之外还有很多围城,我们能做到的是通过读书来所得去生活,更要用对生活的积累和思考来继续读书。

5. 《围城》内外

关上此书时,脑海中还浮现一九三几年的上海,一种安定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环境的渲染衬托情节的发展,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方鸿渐只有假文凭,周氏夫妇蒙在鼓里,而内心的凄凉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靠窗望去。漫天的星又密又忙,他们声息全无……一梳月亮像形容未成长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从宁波到溪口的雨景描写恰如其分地烘托人物的悲凉。
  
 此刻,方鸿渐前途未卜,遭到自己喜欢的唐小姐数落之后的弃绝,什么时候才会再怦然心动,这场雨恰似他的哭泣。 
  
 对人物的描写细致深入。方鸿渐以为鲍小姐会爱上他,结果只是蜻蜓点水,时过境迁,真博士苏小姐那样靠近他,他却倍感压力。自己一无所成,无所依傍,未婚妻已亡几年,外面的人都知道丈人供他留学,回来后寄居周家,身陷此境的方鸿渐内心焦灼,忽然心挤紧作痛,眼酸得要流泪。 
  
 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让我们更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都是从文字中传达出来的,影视剧达不到的。当他要去演讲之时,他默默吩咐两颊:“不要烧盘!脸红不得!”一伸手却发现演讲稿不在了,慌得一身冷汗,拼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幸好线装书上的议论和事实还记得一二……
  
 方鸿渐对唐小姐一见钟情,最初,约着见一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变成好日子;渐渐地恨不能天天见面了;到后来,恨不能刻刻见面了。写好了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灭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当一个人想见一个人的时候,想着有好多的话要对她讲的时候,应该就是动情了。
  
 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后,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也不知道是不是后悔在船上跟鲍小姐之事的轻浮还是月夜轻吻了苏小姐的悔恨交加,他觉得天地惨淡,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可怜的是苏小姐还在等着正式求爱。后来出人意料地与那个诗人订了婚。方鸿渐和辛楣乘船去三闾大学,在船上谈起了做傧相的唐小姐,方鸿渐的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划回黑暗里……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还未获得已然逝去,对方鸿渐的打击很大。
  
 为何如此倾心?源于此书对人物的刻画精巧到位。对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妩媚端正的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活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
  
 简明的叙述中蕴含人生哲理。褚慎明自诩听过英国的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内的鸟想飞出来。苏小姐说:法国有这么一句话,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如果用心经营那座城,去发现所有美好,会是怎样呢?
  
 如今常听闻逼婚逼生,被逼进围城里的人不少,但愿他们都能遇到对的人。
  
 苏小姐和曹元朗订婚了,辛楣说志同道合这样最好,方鸿渐和斜川一致反对,说同行不宜结婚,彼此是行家谁也哄不到谁,没有了崇拜,婚姻的基础就不牢。这倒是有一定道理,夫妻双方若互相崇拜,那相互望着的眼神里就有别样的喜欢,久久不会消失。
  
 女人不肯花钱买书,男人对于书只肯借给她,因为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不着痕迹就心生情愫了。
  
 此书精彩的还有情节的跌宕起伏,比如他们在去三闾大学的旅途上,找车十分艰难,住宿逗留又花光了身上的钱,为了省钱,都不吃东西就睡,要去吉安拿校长汇来的钱,结果听说长沙烧成白地了。然后找不到铺保根本拿不到钱。
  
 道路崎岖,饥寒交迫的那些场面写得很是揪心。所以辛楣说道:旅行最试验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如果经过长期苦旅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舟车仆仆之后的有情人,还没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吵嘴翻脸,一般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尚未一一道来,我们能感受到所有人生经历似乎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该得到什么、或错过了什么……
  
 若一直好好的,珍惜你所在的围城,若运气不够好,那么好好善待自己,毕竟生活还得继续。希望也许在绝望之后又出现,“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愿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城!

《围城》内外

6. 《围城》为什么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被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
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扩展资料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这正是钱钟书的着力点之一。
一、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
二、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
三、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城

7. 《围城》中的文化“围城”

    (评论员 赵婧怡)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我读《围城》的直观感受正如书名给我的感觉一般,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与羞愧。读罢,合上书,细细体会书中的“围城”,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围城”的含义历来评说众多:一些人认为是恋爱、婚姻、家庭的“围城”“城堡”“鸟笼”;一些人认为是知识分子的“围城”;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整个社会的“围城”甚至人类的“围城”。
  
     我认为,“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围城”。主人公方鸿渐从一个围城逃出,却又不幸进入了另一个围城,周而复始、循环不止。其实,无论恋爱、婚姻还是事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整个人类,都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文化“围城”。
  
     对《围城》里的人们来说,走不出的第一个围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下,研究学问似乎不在知识本身而在于知识之外的阴谋诡计与尔虞我诈;做事看的不是能力,而是学历文凭、留洋头衔、教授职称、人际关系、家世背景、权利地位……在传统文化的环境里,知识分子的发展受统治秩序的限制,想要冲出“统治围城”的知识分子最终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越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就越是无能无用,越是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就越是不可能获得大展身手、实现人生报复的发展机会;缺乏个性,软弱无能,缺乏行动的知识分子虽具有忧患意识,却不能拯救社会……方鸿渐个人的人生悲剧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现代人的围城”。
  
     再者,西方现代文化也是一座“围城”。置身现代文化围城里的现代中国人苦闷又矛盾、却无可无奈,感到孤独恐惧又压抑痛苦,人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彼此间逐渐相互疏离……从而现代人的恐慌感、空虚感、无价值感、无归宿感便一览无遗。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感受是孤独,《围城》正体现了难以摆脱的孤独困境。方鸿渐从心底至灵魂深处深深感到了“拥挤里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泊的孤岛”。在现代文化围城的神秘怪圈里,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不想要;可见的不是现实,不可见的不再是梦境……方鸿渐正是生活在热闹与孤独中并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一类人的缩影。
  
     《围城》中,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钱钟书的困惑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困惑。

《围城》中的文化“围城”

8. 名家评论围城

李健吾先生说,《围城》从1946年2月出版的《文艺复兴》一卷二期上开始连载,在该期“编余”中他写着:“钱锺书先生学贯中西,载誉士林,他第一次从事于长篇小说制作,我们欣喜首先能以向读者介绍。
”他有点得意地对我说,这简短几句话也许是有关《围城》最早的评介文字。
关于《围城》的连载,本来预计二卷五期结束,由于作者的原因,暂停了一期,第六期才续完。
读者很关心这部小说,暂停连载的原因,他在三期“编余”中及时作了披露:“钱锺书先生的《围城》续稿,因钱先生身体染病,赶钞不及,只好暂停一期。
”他说,有的文章说《围城》连载《文艺复兴》一卷二期至二卷六期,这是不准确的,其中停了一期。
《围城》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作为“晨光文学丛书”之一出版,出书前,钱锺书写的《围城》序,在《文艺复兴》1947年1月出版的二卷六期续完小说的同时发表了。
《围城》初版不到三年,就印了三次。
健吾先生说,《围城》在当时长篇小说中算得上是很热闹的读物了。
想不到,这部好小说,三十多年后才得以重版。

扩展资料: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围城》的社会意义不在于让我们知道不同的时代有同样的人生困境,而在于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的面对围城,如何在围城内或围城外更好的生活。
人活着就应该不断得去追求,在追求中充实,在充实中奉献,不管在围城内还是在围城外,都能保持清醒的大脑,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围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