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当年批判顾雏军其实是错误的吗

2024-05-17 17:04

1. 郎咸平当年批判顾雏军其实是错误的吗

郎咸平是垄断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所指责的国退民进并不存在,是要为垄断利益集团争取更大利益空间。从根本上说郎咸平完全没有维护民众利益的初衷。当年媒体炒作郎顾之争,实际就是为垄断利益集团帮腔。多年以后人们都已经看清郎的面目了。

郎咸平当年批判顾雏军其实是错误的吗

2. 郎效农和顾雏军之间的“郎顾之争”是怎么回事?关于中国足球的争论吗?

  郎咸平   经济学家,1956年生于中国台湾   祖籍山东。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2004年,郎咸平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   顾雏军   格林柯尔集团的创办人 ,1959年生江苏扬州   1988年,顾雏军在英美合办的权威杂志《能源》上发表了论文《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卡诺循环理论,被国际工程热物理学界命名为“顾氏循环理论”。顾雏军开始为其兴趣点寻找实用突破口,发明了格林柯尔无氟制冷剂。
  [编辑本段]缘起:蓄谋侵吞国家财富
  导致郎顾直接交锋的是郎咸平8月9日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活动。在“炮轰”海尔秘密MBO之后,郎咸平将矛头对准格林柯尔。当天,郎咸平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演讲,揭露顾雏军在收购活动中卷走国家财富。   郎咸平表示,他和他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研究发现,顾雏军先后收购了科龙、美菱、亚星客车以及ST襄轴等四家公司,号称投资41亿元,但实际只投入3亿多元。期间顾雏军通过“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手法成功将巨额国家资产纳入囊中。   郎咸平称,顾雏军的运作手段往往是通过介入被收购公司管理层后,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提高公司亏损幅度进而压低收购价格来实现的。   郎咸平昨天在发布会上表示,可能是因为自己三年前曾披露德隆的问题,而三年后的今天,德隆果真出现问题而崩盘,印证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当自己最新围绕格林柯尔的学术研究得出上述结论时,顾雏军坐不住了。由此,格林柯尔也成为第一家公开回应“炮轰”的企业。
  [编辑本段]表明态度:学术尊严不容顾雏军践踏
  郎咸平表示,其演讲根源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研究完全根根据格林柯尔以及顾雏军所拥有的公司所公开披露的资料,并经过严谨的学术推论而得到的结果,因此是个学术性论文。学术论文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根据实际数据说话,因此根本不存在攻击个人的问题。如果顾雏军认为自己披露的数据不正确的话,欢迎来函指正,他会很乐意接受。   据了解,一直以来,郎咸平在证券市场上都以斗士形象出现。但是,不管是“民企风波”、“仰融是非”、“银行上市”、“香港基金黑幕”,还是其后的“炮轰”TCL、海尔,被“炮轰”的企业一直都保持沉默,并未公开回应过郎咸平的指责。   昨天,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了郎咸平收到的律师函。顾雏军透过律师向郎咸平提出:第一,郎咸平需要详细书面汇报,有关媒体的报道是否正确地记录了自己的演讲;第二,如果媒体没有正确地记录演讲内容,那么郎咸平需要向东方早报、香港商报和有关网站要求拿掉该文而且发表更正以及道歉,并提供这些行动的证据给顾雏军;第三,给顾雏军一份演讲稿件。   顾雏军要求郎咸平在8月16日以前完成第1、3两项要求,在8月17日以前完成第2项要求。否则,顾雏军将会采取包括法律手段等一切必要的手段。   郎咸平则表示,自己8月14日(上周六)才签收8月13日顾雏军方面发来的律师函,因为是周末,“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呢”。对于顾的三点要求,他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明确回应道:“第一,我绝对而且充分地尊重媒体的知情权与报道权,媒体只要对任何人的演讲有着最大程度的理解并公正地报道就是负责任的报道。因此绝对不会要求媒体向顾雏军做任何形式的道歉;第二,也绝对不会向顾雏军披露我的演讲稿件,请顾雏军有空的时候自己去找;第三,郎本人绝对不接受这份律师函所表达的顾雏军的那种财大气粗、盛气凌人、践踏学术尊严与自由的口气。”他表示,从上周六开始,自己接受更多记者的采访,大范围揭露顾雏军的“七板斧”就是他回复顾的行动。   “我个人及学术界绝不容许企业家以威胁口吻发律师函来践踏以研究为本的学术自由风气。而这也是欧美各国以及香港多年所贯彻推行的‘终生职教授’制度以保护学者发言权的基本精神。”

3. 郎顾之争,其错全杂顾雏军一人身上吗他冤枉吗?

一点也不冤枉,侵吞国有资产是事实,别人抢劫那我也抢,就没错?别人给自己抢劫的机会我就抢,也没错?这世界只有中国有这样的道理,错就是错,一点也不冤枉,他该死

郎顾之争,其错全杂顾雏军一人身上吗他冤枉吗?

4. 顾雏军和MBO有什么联系啊,当时顾收购科龙的时候并不是管理层的人物啊

顾是在2001年收购科龙的,MBO时他是科龙的绝对领导人.

 2000年,科龙电器所在地,容奇镇,发生了一件决定科龙命运的事——容奇镇与紧邻的桂洲镇合并成立容桂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了政府领导的连锁变更。新来的镇委书记是原顺德市北滘镇的邓伟根,原容奇镇副镇长徐铁峰则被选定担任镇长。

    在此之前,容奇镇镇政府通过下设的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后更名“容声集团”)一直对科龙电器保持着绝对控股地位。期间虽然历经潘宁与王国端的人事更迭、不同领导者在经营上的策略摇摆、以及裙带企业挤占科龙电器利润等种种问题,科龙依旧在1999年完成了56亿元的营业总额。当年,科龙冰箱产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五,空调产量亦排名国内第五。然而,随后在2000年发生的这场政府改制,让科龙走进了一场漩涡。

    改制后出任容桂镇镇长职务的徐铁锋,原系科龙的法人代表。据《财经》事后报道,徐铁锋与新来的镇书记邓伟根不合,又加之他曾一直冀望容桂镇书记一职却败于邓伟根,因此,徐铁锋履新不久,即生去意,于2000年6月辞去镇长一职,“下海”出任科龙总裁。

但让徐铁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下海有些生不逢时。2000年正是国内家电业竞争激化的一年,旷日持久的价格大战让科龙损失严重。再加上徐铁峰本人疏于品控,上任当年便发生产品质量事故,回收冰箱逾万台。结果,科龙当年巨亏亿元。

此时,顾雏军出场了。

    顾雏军是在科龙股价跌破发行价的背景下出现在容桂镇镇政府面前的。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科龙的巨亏已经让荣桂镇镇政府将其视为烫手的山芋。书记邓伟根亦向媒体表示,科龙历史问题严重且现状堪忧,再由政府把持已无前途,只要接手之人能够把企业留在容桂,为政府贡献税收,解决就业,政府便可以退出。就这样,2001年10月,顾雏军与容声集团签约,以每股2.73元的价格收购20.64%科龙电器股份,成为科龙第一大股东。

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的事,我们已经多次在媒体上见到。他掌控科龙的四年间,第一年巨亏,继而在第二年、第三年转盈,其本人也荣登《财富》百富榜,并成为“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随即,第四年再亏。正是最后2004年的亏损引发了舆论争议,也引来了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顾雏军旋即案发。




郎咸平在质疑格林柯尔收购时曾经质疑,顾雏军通过进入收购公司管理层,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提高公司亏损幅度进而压低收购价格。



郎咸平炮轰顾雏军席卷财富 MBO想说爱你不容易 
《世界商业评论》ICXO.COM ( 日期:2004-08-24 14:37) 

--------------------------------------------------------------------------------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日前在复旦大学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中,指责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由于受到郎咸平的炮轰,格林柯尔系参控股上市公司股价下挫。


  记者了解到,在接到顾雏军的律师函后,郎咸平重申了其一贯坚持的观点:国有资产流失,是各方面没有配合好,M BO(管理层收购)不适合中国。


  事实上,不仅是此次顾雏军与郎咸平抑或是海尔与郎咸平的争论,由于担心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2003年3月M BO被财政部叫停后各方对此的争论似乎一直不曾停止。


  所谓M BO,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通过收购使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由于管理层收购在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它成为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


  有关专家表示,M BO能理清企业产权,实现所有者回归,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对急需改革的中国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及法律约束等一系列相关的监管体制的不健全,致使M BO成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专家指出,由于管理体系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方式难以规范,产权交易程序不够透明。M BO企业出现收购价格没有缺乏定价依据,巨额资金来源不明,经理层还款计划不完备等问题,监管不力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素因。


  郎咸平在质疑格林柯尔收购时曾经质疑,顾雏军通过进入收购公司管理层,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提高公司亏损幅度进而压低收购价格。


  可以发现,如何衡量M BO是否使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争论中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的这位专家指出,正如考察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有两个重要参考对象:产权和收益,M BO是否成功,有一个关键的标准就是看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存量和增量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国有资产是否存在流失。


  他对记者表示,如果M BO之后通过税收能够实现保权增值,冰箱产业的整合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论断不攻自破。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评价标准还不明确,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是社会。因此,最后社会的收益才能衡量M BO的成功与否。


  “最佳的方案是让国有资产的让渡价值也就是重组中的股权价值等同于国有资产的评估价值,从而实现社会公众权益的最大化”,中央财经大学的专家指出,国有资产的价值包括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但是在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部门尚未确立国有资产重组中的计量指标并对其进行控制时,这样的公平公正恐怕还是个奢望。

5.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扳倒了哪些人?

你很崇拜他吧,措辞有问题啊,不是扳倒,而是用正确的监管方式打击一些国营企业的内部不正确的经营模式和政府的不正确自己输出以及国家的社会保障太低等一系列问题,近年还特别指出了气候变暖等一些谬论,不过陈良宇可以说是他扳下来的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扳倒了哪些人?

6. 郎平和郎咸平是什么关系?

一个打排球的,一个是经济学家,两不相干。同姓而已。

7. 郎咸平和郎平什么关系

没啥关系,只是都姓郎

郎咸平和郎平什么关系

8. 郎咸平是什么人

  中国民营企业教父

  郎咸平公案
  2004年6月17日,郎咸平质疑TCL产权改革方案。
  2004年8月2日,郎咸平四问海尔管理层,试图得出海尔高管人员曲线完成MBO的结论。   2004年08月11日,郎咸平质疑顾雏军,“七板斧”伎俩席卷国家财富。郎咸平将顾雏军的巧取豪夺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
  从6月17日郎咸平质疑几家知名企业的产权改革到现在,历时3个多月,围绕国企产权改革的大争论现在已近尾声,郎咸平自己说“这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但纵观这场有众多网民、经济学家和官方背景学者参与的辩论,让人不难看到一场思想的盛宴,也令人强烈感受到了我国公共舆论的进步。

  主持节目
  财经类节目
  财经郎闲评(2006年2月被停播)
  郎咸平曾于2004年9月在上海第一财经频道长期主持一档名为“财经郎闲评”的专门节目来阐述他的观点,2006年2月底,录制完最后两期节目后停播。2006年9月之后,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案件水落石出,“财经郎闲评”停播的真相也浮出水面。是由于这节目中最后几期披露上海社保案件挪用之事,来自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人的压迫而导致停播,甚至招到其他媒体的封杀。根本不是普通话标不标准,所以沉寂半年的郎咸平才重新活跃在大众面前。
  郎咸平说(2011年初暂停)
  《郎咸平说》2008年1月在开播, 选题出自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话题充分体现百姓经济学的概念,得到市场关注与认可。目前,该节目已经制作播出一百多期。
  《郎咸平说》是一档泛财经栏目,定位以百姓经济为基础,深切观照大经济生态下的寻常生活。通过具有不同观点的嘉宾、观众思想碰撞、语言交锋,以郎教授的独特思考精彩点评,犀利解析与财经相关的权威信息,透过不同现象与事件,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内容渗透财经,教育,法律等诸多泛财经领域。
  财经郎眼
  郎咸平2009年6月开始在广东新闻频道和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担任主讲嘉宾,另外还在每一期再邀请一位嘉宾。《财经郎眼》是广东电视台在2009年6月强档推出的一档具有鲜明郎咸平风格的聊天式新闻评论节目,以三人聊天的方式实现经济学“生活化”、“媒介化”。   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档在上星的卫视中可以看到郎咸平的节目。国内上的经济热门事件,表面上很意外,层出不穷,但是都离不开郎咸平提出的一些本质原因。
  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经过了多次“被”调整,最初为每周六和周日晚,后调整为每周日和周一晚,目前最新的播出时间(2011年)为每周一和周二晚23:05,不过现在又开始停播了,原因是广东卫视节目要调整2个月,2011年7月11日复播并改为每周的周一晚23:05播出一次。   解码财商
  《解码财商》,即又称新《财经郎闲评》,因为时隔5年,第一财经卫视再次联手郎咸平(博客)教授,选取当下最抢眼的财经事件和最热点的新闻话题,用犀利词锋为观众激情解码。《财经郎闲评》延续了辛辣幽默的脱口秀风格,加上海选中脱颖而出的几位嘉宾共同参与,与郎教授一起抽丝剥茧,层层解码,进行思维和观点的碰撞。
  《解码财商》,又称是2011年由宁夏卫视第一财经推出的一档经济对话节目。郎咸平在本节目中作为主持及主讲,与海选嘉宾一同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经济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发掘问题根源。在剖析过程中,郎咸平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作为依据,使其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