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 孝 仁 义 是什么意思

2024-05-19 04:52

1. 忠 孝 仁 义 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忠
1、(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2、忠厚 [honest and tolerant]
3、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give allegiance to]
4、忠臣 [official loyal to his sovereign]
孝
1、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敬。~廉(a.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b.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  
2、居丧的事:守~。吊~。  
3、丧服:戴~。~衣。  
4、姓。
仁
1、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2、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  
3、姓。
义
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3、情谊:~气。恩~。~重如山。  
4、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  
5、指认为亲属的:~父。  
6、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7、姓。
组词:
忠:忠心、忠告、忠诚、忠厚、忠骨、忠贞、忠悃、忠烈、效忠、忠勇、
孝:孝衣、尽孝、热孝、吊孝、孝女、挂孝、孝服、孝子、重孝、谢孝、
仁:虾仁、杏仁、仁爱、瞳仁、仁兄、仁义、松仁、同仁、仁慈、桃仁、
义:同义、意义、义务、义诊、义举、义演、涵义、义勇、狭义、义肢、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忠,敬仰并遵从。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中”作声旁。
组词解释:
1、忠心:真诚;忠诚。
梁斌 《红旗谱》五十:“﹝ 严萍 ﹞嘴里唔唔地应着,表示她听明白了,而且忠心去执行。”
2、尽孝:谓对父母尊长尽孝道。
3、虾仁:去头去壳的鲜虾肉。如:清炒虾仁。
4、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
5、忠告:真诚劝告。
鲁迅 《花边文学·论重译》:“ 穆木天 先生在二十一日的《火炬》上,反对作家的写无聊的游记之类……我以为这是很切实的忠告。”

忠 孝 仁 义 是什么意思

2. “忠”“孝”是什么意思/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3. 忠孝是什么意思

忠孝的意思是指: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
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用明人袁可立的话说: “为亲而出,为亲而处。出不负君,移孝作忠。处不负亲,忠籍孝崇。”
移孝作忠,完成的是儒家伦理的政治化过程,在“家”和“国”两级共同体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而且,“忠籍孝崇”,表明个体在家的孝行程度也成为衡量对国的忠诚程度,这样就时刻把个体与“国”这个庞大共同体的关联具象化,无疑大大加强了个体对国的认同,把个体、家和国凝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成为不同个体之间对“国”产生共同认同的凝结纽带。

出处:
《孝经·开宗明义》“终於立身” 汉 郑玄 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东观汉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清 吴伟业 《东莱行》:“ 左氏 勋名照汗青,过江忠孝数中丞。

忠孝是什么意思

4. 忠孝的意思

问题一:“忠孝”是什么意思。  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 
  
   问题二:忠孝是什么意思  忠是忠于国家忠于党,孝是孝敬父母老人 
  
   问题三:忠 孝 仁 义 是什么意思  忠:忠君 
  孝:孝顺长辈 
  仁:同情友爱 
  义:义气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 
  有问题可以追问或者直接联系我。 
  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哦!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问题四:忠孝两全什么意思  忠孝两全 (zhōng xiào liǎng quán) 
  解释: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出处:唐・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业传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己,忠孝两全。”元・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 
  
   问题五:仁悌忠孝礼义廉 是什么意思?  “仁悌忠孝礼义廉”指的是儒家思想的部分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仁:就是要有爱心,要有社会责任感。 
  悌:就是敬重和尊敬他人。 
  忠:就是要对国家忠心耿耿。 
  孝:就是要听老人的话,攻老人们喜欢的事情,要孝顺和敬重老人礼:就是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要有素质。 
  义:就是要对事情以诚相待,施恩不图报答。 
  廉:就是要洁身自好, *** 不良风气的形成,不存私心,大公无私。 
  
   问题六:一个男人对我说忠孝难两全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很难做到即对朋友主子忠心又能孝顺父母 
  
   问题七:谁来解释下忠孝礼仪?  忠孝仁义 礼仪廉耻。 
  其他都是这八个字延伸而来的。 
  具体如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5. 忠孝仁义什么意思?

问题一:忠 孝 仁 义 是什么意思  忠:忠君 
  孝:孝顺长辈 
  仁:同情友爱 
  义:义气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 
  有问题可以追问或者直接联系我。 
  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哦!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问题二:忠 孝 仁 义 。这四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 
  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 
  
   问题三:忠孝仁义礼智信指的是什么?  忠:忠君 
  孝:孝顺长辈 
  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问题四:忠孝仁义礼智信指的是什么?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说到“礼”,就是要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大到国家的外交,要遵循它;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要遵循它。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既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 
  
   问题五:忠孝仁义礼义廉耻怎么解释  从传统的观点讲,中国人的人情观就是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 
  忠孝为先,中国人拜“天地君亲师”,简单地讲就是做人要懂得规矩,不要犯上欺下。 
  所谓“仁义”,讲的也是人际关系。“仁”的字形就是“两人”,即将心比心,慈悲宽怀。“义”的简体字形是“两人一心”,意即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礼义廉耻”的另一种讲法就是孔老夫子天天挂在嘴上的“克己复礼”,即忍耐克制,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我再补充一下,古人认为礼攻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这八个字若真做到了,不简单哦。 
  
   问题六:忠孝仁义礼廉耻,分别是什么意思?  忠:忠君 
  孝:孝顺长辈 
  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问题七:古代人说的忠孝仁义具体指的是什么  忠:忠君 
  孝:孝顺长辈 
  仁:同情友爱 
  义:义气

忠孝仁义什么意思?

6. 什么是忠孝仁义?

忠:就是尽忠,古代多指君臣之间。

孝:就是尽孝,古代多指父子之间。

仁:就是自身修养,古代多指君子的胸襟或处事方式。

义:就是义气,多指与别人(如朋友)相处,要讲义气。

7. 什么是忠,什么是孝

“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以上内容为网上搜集)

什么是忠,什么是孝

8. 什么是忠 ,什么是孝

忠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和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所谓“普世伦理”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 儒家所主张的依靠暴力实行的“慈-孝”(倒设前提,无条件的奴隶主义,所谓“亲憎我,孝方贤”,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阴谋家,开了扭曲人性、高压伦治、孝廉腐败的恶例。此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世有无数“以〔特定关系〕人为神主圣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群体人格畸变,良知理智沦丧的案例。)、“权力-责任”严重不对等,制度倒挂设计的孝道是违背《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契约伦理与责任伦理、生物界的“责任伦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