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着力点 哪些方面着手

2024-05-17 09:14

1. 民生保障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着力点 哪些方面着手

  八大脱贫举措是: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资产收益脱贫。
  特色产业脱贫就是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劳务输出脱贫就是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好订单定向培训,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
  易地搬迁脱贫就是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支持,支持搬迁安置点发展物业经济,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
  生态保护脱贫就是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教育脱贫就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就是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就是尽快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资产收益脱贫就是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民生保障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着力点 哪些方面着手

2. 所谓的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包括内容如下:
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农业增收、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以及贫困村信息化。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但是,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
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扩展资料: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第一,大幅提高了扶贫标准。从2010年的1274元提高到2300元。
第二,组织开展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这和区域战略密切相连,我们把全国划分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11个片区分别制定了扶贫攻坚的规划。扶贫攻坚是同整个区域的脱贫有机结合的,它既是扶贫攻坚的规划,也是区域发展规划。
除此之外,我们还结合包括老区、原中央苏区等等这些目前看来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又专门制定了相关的促进发展的文件或者规划。现在还在制定包括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有关规划,加大推动这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工作力度,来促进这些地方加快发展。
第三,研究出台了多项针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比如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为贫困地区制定了特殊的投资、金融和土地政策,编制实施了交通、水利、农业等行业的扶贫规划。
第四,进一步做好专项扶贫工作,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扶贫专项投资的力度,我们认真组织实施了异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等专项扶贫工程。
这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包括宁夏、贵州、甘肃、重庆等等这些重点地区我们加大工作力度,解决了很多这样的贫困人口的进一步发展问题。通过异地搬迁最后使他们实现了脱贫致富,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对这一类专项扶贫工作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农村扶贫开发确定10项重点工作

3. 扶贫办都干些什么工作呢?

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协调有关部门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项目的验收工作。
主要职能职责是:
1.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工作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全县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2.研究和制定全县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指导贫困乡镇和重点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协调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按照国家、省、市、县关于各种扶贫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办法,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和物资,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
4.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规划、设计、论证、筛选扶贫开发项目,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向省市申报并争取扶贫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实施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5.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协调社会扶贫济困、部门对口帮扶工作,负责县内外社会各界捐赠的扶贫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

拓展资料:扶贫是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市场。
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对贫困农村实施规划,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扶贫办都干些什么工作呢?

4. 国家对革命老区有什么政策扶持吗?

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
二,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谋划重点老区,贫困老区振兴发展,
1,研究制定支持特殊困难老区的政策措施;
2,编制实施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3,统筹规划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
三,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动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1,落实对老区的特殊扶持政策;
2,加大对老区投资和项目支持力度;
3,加大老区工作统筹协调力度;
四,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1,把支持老区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和相关专项政策优先安排;
2,支持老区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3,支持老区扶贫对象,优抚对象等特定人群脱贫发展;
4,支持老区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5,支持老区开展先行先试探索。

5. 谈谈你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感悟

扶贫工作既要有压力、更要有担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思想认识的问题解决不了,行动上我们就可能会与中央、省、市、县的决策部署不合拍。实施精准扶贫是落实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适应扶贫开发新形势的现实需要,各地、各部门要从时代要求和全局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到扶贫攻坚这个最大任务上来。

一、实施精准扶贫是极度重要的政治任务。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要记住这条,牢牢地把扶贫攻坚工作上升到极端重要这个层面来推进。首先,这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肯定包括贫困人口实现同步小康的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多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老区、苏区掉队”。

二、实施精准扶贫是极端迫切的现实需要。全国有592个扶贫重点县,各地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脱贫需要产业依靠,部分农户因为没有选准产业、没有找准就业机会而产生返贫现象,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所以说,大家要认识到扶贫工作对我们来说是极端急迫的。如果扶贫工作做不好,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也就没有意义。

三、实施精准扶贫是使命担当。对党员干部来说,我们的责任就是振兴发展,当前振兴发展的短板就是贫困。所以说,扶贫攻坚是我们的责任义务,要拿起担当的精神来对待。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步伐不能不加快。要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民,责就是振兴发展,民就是帮助老百姓脱贫,责和民统一起来就是使命担当。我们要算好时间账、任务账、进度账,精确设计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扶贫工作既是任务又是责任,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要自我加压,确保按脱贫时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实施精准扶贫是检验干部能力水平的途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是检验党员干部责任担当和能力水平的平台,是检验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是否牢固的“大考场”,更是锤炼干部作风的“大熔炉”。我们的干部有没有能力和担当,有没有政治敏感性,从扶贫工作的实践中就能检验和体现出来。

谈谈你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和感悟

6. 为什么革命老区都是贫困地区

陕西省的老区,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甘、川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现属陕西行政辖区部分,分布在陕北全地区、陕南大部地区和关中少数县乡.按所辖老区乡镇的多寡分类,属于一类老区的有:神木、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延安市、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宜君、旬邑、淳化、丹凤、旬阳等28个县(市).属于二类老区的有:榆林市、府谷、耀县、宁强、商南、三原、宁陕等7个县(市).属于三类老区的有:泾阳、彬县、商州市、富平、洛南、山阳、镇安、柞水、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镇巴、蓝田等15个县(市).全省有老区的县(市)共辖乡镇1485个,其中老区乡(镇)858个,占总数的57.8%;老区面积达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1%;人口889.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6.15%. 革命老区在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老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财力比较薄弱,财政比较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非常关心,中央财政一直十分重视对老区的支持与帮助.除通过统一的转移支付制度对革命老区所在省区加大支持外,还制定了专项支持政策. (1)设立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土地革命时期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由2001年的5.02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7亿元.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中央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要将中央对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对中国革命做出较大贡献且财政较为困难的连片革命老区,用于帮助老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预算中安排一些资金,增加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规模.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年.此外,革命老区还可以统一享受国家现行的区域、产业和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附陕西省扶贫文件: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陕扶办发[2007]5号 2007年1月9日)各市扶贫办(局):现将《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工作要点 2007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扶贫开发统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两翼,认真搞好移民搬迁、科技扶贫、利用外资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陕西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目标是,计划新扶持建设扶贫重点村1300个,搬迁贫困人口8.5万人,实施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万人,努力解决4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60万贫困人口脱贫,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一、实施区域板块扶贫战略,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根据袁省长“进一步加大规划力度,实施整体性移民搬迁,搞好板块型战略”的批示,按照全省“三大块两条线”的贫困分布特征,分门别类制定区域扶贫规划和政策措施,瞄准贫困,从致贫的主要因素入手,大力实施区域板块扶贫战略,着力解决重点区域的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加快推进全省扶贫开发进程.白于山区解决好水的问题,加大移民搬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突出水电路等问题,解决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陕南秦巴中高山区按照流域特点,采取综合措施,集中解决重点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秦岭北麓和渭北旱腰带地区,其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强,确保率先实现脱贫.加大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力度,按照陕北建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四倾斜”措施,从投入、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陕西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快整村推进扶贫步伐,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以整村推进为扶贫工作主战场,加大重点村建设力度,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从最贫困的村入手,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村容村貌和村级班子建设,加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施连片开发战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建立重点村建设的后续管理机制,对基础设施项目,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促进项目持续发挥效益.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置”的思路,切实瞄准贫困,把握好搬迁对象选择关,继续执行“1+5”的移民建房补助标准,从根本上改变搬迁贫困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巩固近年来的移民搬迁成果,加强后续产业扶持和跟踪服务,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深化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搞好产业化扶贫工作认真搞好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新路子,完善信贷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原则,选准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有影响力、市场前景好、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龙头企业项目,着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抓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搞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加强到户贷款落实情况跟踪监测,提高扶贫贷款的到户率和使用效益,确保贫困户有产业、贷到款、收益好、能脱贫. 四、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搞好科技扶贫工作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的实施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思路,严格把好学员选择关、培训质量关、就业安置关、资金报账关,认真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切实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二是扎实抓好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经济区域和不同的主导产业,开展“百千万工程”(即组织100名专家,联系1000个扶贫重点村,培训10000名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同时,认真实施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相结合的科技扶贫项目给以重点扶持,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农户增收.三是认真抓好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和扶贫系统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的水平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五、抓好世行五期项目准备工作,不断拓宽外资扶贫领域搞好世行五期项目的准备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各方面责任和资金,为项目启动实施创造条件.加强秦巴世行扶贫项目和亚行榆林项目后续管理,继续搞好韩国协力团淳化项目、华一银行旬邑项目和世行社区主导型白水试点项目,巩固项目建设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项目持续增效.不断加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比利时援助扶贫项目等新的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外资扶贫新领域. 六、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继续搞好中央部委赴陕定点扶贫和在京陕西扶贫顾问的联络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和帮助他们完成定点扶贫任务.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继续搞好“两联一包” 定点扶贫工作,强化政策措施,加强检查与考核,落实包村扶贫责任,完善激励措施,提高定点扶贫工作成效.做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组织和动员,按照“企业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引导和组织社会各界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七、搞好协调配合,加大扶贫开发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在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各类扶贫项目,整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同时,继续加强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工作.积极推广延安市“两区”扶贫开发、宝鸡“西山突破”等扶贫模式,以整村推进扶贫为平台和抓手,加强组织配合,主动搞好服务.在加大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捆绑,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研究,县长(书记)协调、部门上报”的办法,继续推动贫困市、县(区)认真搞好扶贫资源整合工作,引导各方面支农项目资金向扶贫重点村和移民新村倾斜,加大整村推进扶贫投入力度.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 八、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按照扶贫开发规划要求,切实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力度.开展扶贫开发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鼓励财力好的市、县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实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度,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批和管理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审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更大的扶贫效益. 九、搞好调研宣传和统计信息,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成效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大力宣传扶贫开发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广各地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完成《陕西扶贫大事记》编辑工作,组织编写《陕西扶贫志》,营造扶贫开发良好社会氛围.搞好统计信息工作,建立重大信息报送制度,完善统计信息考核管理办法,准确掌握贫困状况、扶贫项目进展情况和扶贫成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十、搞好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组织全省扶贫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工作能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素质好、业务精、效率高的扶贫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发布部门:陕西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实施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地方法规)

7. 如何做好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

老区建设促进会是由一大批老党员、老干部、老将军、老专家组成的社会团体,是一支辅助党和政府、服务老区人民、专司老区事业的力量。目前,全国有30多万会员,发挥这支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有潜力、有作为。
(一)老促会系统宣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行为自觉、成效明显。“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是老促会的立会宗旨。多年来,大家以深厚的感情热爱这项事业、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入这项事业、以不计得失的心态奉献这项事业、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贯注这项事业,协助党委、政府并动员社会力量,尽心竭力支持老区建设,为老区人民真心办实事、热心做好事、倾心解难事,为党增了光、为政府分了忧、为革命老区办了事、为老区人民尽了心。大家不计名利,不要报酬,不讲待遇,甘当服务老区的志愿者。这其中,一些老同志退而不休,余热生辉;有的祖孙三代传承老区精神;有的为了一个项目的落实多次往返奔波、反复组织协调;有的自带干粮,进村入户,持续数年扶贫帮困;有的疾病缠身,卧病在床,仍然坚持工作;有的骑着自行车甚至徒步察访调研;有的自掏腰包支付工作费用和慰问困难群众。老区干部群众从老促会同志身上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老区的关怀,不少群众愿意掏心里话,愿意反映真实情况,愿意提中肯意见,有的老党员称赞老促会就是当年的“老八路”。据统计,全国各地老促会协调各地党委、政府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老区引资募资2492亿元,引进建设项目10万个;兴改建学校1.7万余所,资助贫困学生260万人次;兴改建农村医院6700余所,捐赠价值4亿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派出医疗队1万多批,义诊350余万人次;修建小水电设施8万余座,水窖16万个;修路8万余公里,架桥3825座;捐赠衣物980万件,图书1287万册,电脑32631台;培训基层干部、农技人员240余万人次。全国老促会持续近两年开展的老区情况“万人千县大调研”,先后有12.9万余人参加,深入到4628个乡镇、28681个村,走访农户418.8万户,慰问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革命军人、困难群众56349户、18205人;察看乡村学校(幼儿园)9302所、卫生院(室)20330个、特色产业项目4924个;瞻仰革命遗址3754个;查阅档案资料19549件;召开各类座谈会13143次(参加13.1万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4129个,单位和个人捐赠慰问金1849.6万元,引进项目2198个,募集资金95.4亿多元;形成不同层级的调研报告建议2933份,其中得到党委、政府批复的1044件。中国老促会启动的“全国老促会系统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老区建设项目对接工程”,选定项目386个、意向投资2948亿元,实现81个项目的成功对接,总投资668亿元。老促会的工作成果受到老区人民的赞扬,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去年一年,国务院领导同志先后对中国老促会的工作情况作出了四次重要批示,给我们以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二)老促会系统宣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感情强烈、信念坚定、经验丰富。老促会多是在党委、政府主导和支持下成立的,老促会主要领导也都是由党委、政府推荐的,老促会与党委、政府在建设老区、服务老区上具有高度地一致性;组成人员大多是经党培养教育多年的老共产党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长期在不同领导岗位工作,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特别是一些同志土生土长在老区、就职于老区,有的还有在老根据地战斗生活的经历,大家对老区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回报老区、建设老区的愿望强烈,对本乡本土情况烂熟于心;老促会的同志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对老区人民的所需所盼有着深刻地了解;加之,大家退休了,时间宽裕了,与群众接触的机会多了,距离更近了,具有静下心来集中精力为老区群众做些实事、办些好事的条件。一位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评价老促会,有九个方面优势:一是有感情,二是有经验,三是有能力,四是有影响,五是有形象,六是有责任,七是有忧患,八是有合力,九是能推动。这些都是老促会系统宣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老区工作的优势所在。我们要自信这种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既要做好老区事业的志愿者,又要当好弘扬老区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传承人。

如何做好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

8. 【请你说一说近年来国家在“扶贫济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贫困地区的农牧民收人明显提高,未解决温饱的人口逐年下降。据统计,1995年,民族八省区共解决4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占全国同年解决温饱人口的80%。1996年解决了558万人的温饱问题。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最为严重。从贫困面的分布看,列入“八七计划”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贫困县有257个,占43.4%。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理环境封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较大。为保证如期完成扶贫攻坚目标,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除了享受一般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外,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扶持优惠政策:  (1)放宽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扶持标准。1986年,国务院确定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的标准是:一般贫困地区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但对革命老区和民族自治地方县放宽到200元(牧区300元)以下。全国通过放宽标准而列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有62个,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51个,占82%。  (2)在扶贫资金、物资上向少数民族贫困县倾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银行贷款规模和化肥、柴油、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安排优先给予照顾。国家新增加的农业投资、教育基金、以工代赈、温饱工程等扶贫资金和物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分配比例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据统计,1995-1997年三年间,国家对民族八省区共计安排142亿元扶贫资金,加快了民族地区的脱贫步伐。  (3)实行优惠政策。放开国家计划外农、林、牧、矿产品的销售;允许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积极兴办适合当地资源优势的中小型企业,经审批允许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优势对国家的产业政策作某些补充;继续减免贫困户的农业税,对没有偿还能力的贫困户所欠的扶贫贷款,适当延长其还款期限,停止逾期罚息,并允许停息挂帐;尽量减少贫困县购买国库券任务,对贫困户免国库券;核定贫困县上交税收基数,超收全留等。对民族贸易企业继续实行低息、低税,对民族贸易企业经营的农副产品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必需的工业品继续实行价格补贴。扶贫信贷部门对解决群众温饱确有成效的农林牧开发项目,视其生产周期,在还贷期限、自有资金比例等方面放宽贷款条件,尽量简化贷款手续,保证贷款资金随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及时到位。  (4)国家在安排“以工代赈”资金时,将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作为投放的重点。通过实物投入的方式,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得以改善,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从1995-1997年的三年间,国家对民族八省区共投人以工代赈资金50亿元,占全国以工代赈资金总数的41%0  (5)加强牧区的扶贫工作。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草原45亿亩,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90%以上,占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的49%,我国的六大草原基本上都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987年,国务院召开“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制定了牧区扶贫的有关政策措施,落实了每年5000万元的牧区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确定了27个重点扶持的牧区贫困县(其中26个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将牧区的扶贫工作纳入到全国扶贫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积极扶持牧区建设,从1986年到1993年,中央和地方仅投放在内蒙古、新疆、青海三省区的“防灾基地”建设资金就达53458万元,帮助这些地区进行以水、草、料、棚、饲料加工、牧民定居为主要内容的牧区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1995-1997年,国家对牧区草原建设各项补助专款共计4268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牧区的经济发展。  (6)设立“温饱基金”。针对国家当时重点扶持的141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的特殊问题和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国家从1990年开始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由国家民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按项目管理。自1990年至1993年,共安排温饱基金21286万元,实施扶贫开发性项目221个,这些项目覆盖了14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中的117个县,占82%0这些项目的实施,使30万贫困群众解决了温饱,有100万贫困群众不同程度的增加收入,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实施,温饱基金的使用范围从141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增加到257个,资金规模也相应增加,从1990年的4500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1亿元,从1990年至1997年,温饱基金共计安排54035万元,实施项目563个。“温饱基金”的设立,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促进了当地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解决温饱问题。   (7)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智力支边活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训人才、制订规划、进行项目论证和咨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等,重点联系广西的左右江地区、贵州省的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帮助这些地区解决了许多扶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了少数民族贫困县干部的科技素质,为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