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

2024-05-17 23:47

1.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

 原子与分子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是原子与分子物理领域国内最重要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198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88年被评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全国唯一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7年再次被评为全国性重点学科。主要开展高温高压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原子与分子的理论和应用、材料的原子分子设计与高压合成、团簇物理及固体中的原子碰撞及生物凝聚态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基础等方向的研究,与国防科技紧密结合,并侧重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精干的研究队伍。是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学校,并长期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生多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不少已成为单位的学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在我国相关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核技术及应用核技术及应用专业主要依托于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和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是国内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长期开展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核探测与应用、固体的辐射效应与材料改性、同位素研究及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技术队伍,现有(2010年数据)教师和科研人员60余名,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6人,博士生导师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拥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如CS30回旋加速器、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2MeV电子静电加速器、多功能高分辨原子碰撞装置及扫描电镜等,以及良好的教学科研场地。2001年以来,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委级科研项目,在Phys Rev Lett, JACS,Phys Rev A, Appl Phys Lett,Med Phys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同时为国内、特别是西南地区培养了大批核科学与核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光学光学是物理学院历史最悠久、基础最雄厚的学科之一。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综合实力排名一直居于全国高校前列。1986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光学科研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本学科科研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博士生导师9名、教授副教授23名,主要研究方向有光物理、信息光学、微光学、高功率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与光散射、光电子技术等,曾承担了“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百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及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并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及研讨会。 理论物理理论物理是四川省重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凝聚态与介观理论、带电粒子输运理论与非平衡态理论、生物大分子理论、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等。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师和科研人员近20名,其中教授或研究员8人,博士生导师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委级科研项目,在Phys Rev Lett,Phys Rev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0 余篇。在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带电粒子输运理论及生物大分子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国内、特别是西南地区培养了一批理论物理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凝聚态物理四川大学是开展凝聚态物理科研和教学全国最早的学校之一,早期有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高压物理三个方向,并先后与材料学和核科学与技术进行了交叉融合。另外,此学科面向国防科技和国家物理计量标准之需,并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形成了介观与低维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和固态量子计算、辐射固体物理和高压凝聚态物理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并于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学科拥有一支以高洁院士为首席科学家,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以及良好的实验研究平台。2001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在Appl Phys Lett, Phys Rev A/B等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

2.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院概况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是四川大学学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近268人,其中院士3人(其中特聘、兼职各1人),博士生导师20多人,在职教授(研究员)60多人[2010年资料],有一支以老、中、青专家组成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学院办学体系完备、科研实力雄厚,学科配备齐全。有本科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物理学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建立了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分中心;“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两门课程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1999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多年来获得国家和省、部、市级科研奖 17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6项,教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 120余部。公开发表的SCI、 EI文章在全校名列前茅,承担国家重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学院每年除了承担本院招收的博、硕、本科专业学生近一千人的培养及科研工作外,还承担了全校理、工、医科5000余名学生的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两大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多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研究生近700人,本科生近万人,专科生2500多人,为全校各相关专业20多万学生教授多门物理类课程。学院还发展了成人教育、成人自考、网络远程教育。学院拥有1.2米回旋加速器、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600KV离子电子加速器、二级氢气炮、高温激波管、瞬态光谱仪、多功能高分辨原子碰撞装置和Cadence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和充足的教学科研场地。学院同时还是四川省物理学会、成都市物理学会和四川省医学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为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承办有《原子分子物理学报》、《光散射学报》等全国性学术刊物。学院特别重视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瑞典 Karolinska研究院、美国西雅图医学研究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乌克兰基辅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香港的多所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3.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介绍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学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原成都科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华西基础医学物理教研室于2001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其中,原四川大学物理系正式建立于1926年,已有八十余年历史,新的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集基础应用学科、电子信息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于一体。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介绍

4.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

 自从1926年建系伊始,开始招收物理学本科学生,是中国大学最早系统培养本科物理学人才的院系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建立了理论、电学、固体、光学和核物理等专门组,在本科高年级进行专门化教育;1958年成为国内最早建立半导体和核物理专业的几个学校之一;1960年起,按专业招生,是当时国内物理学本科专业最齐的高等学校。设有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微电子学和核物理5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为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1999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物理学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探索和学生就业实践,形成了理科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工科以培养高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清晰的办学思路。本科专业及培养目标  专业  培养目标  物理学  培养具有坚实物理学理论和数学基础,掌握现代物理学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应用现代物理学手段及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物理学及相关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交叉边缘学科等领域进一步深造并从事科学前沿研究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物理学  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具备物理工程、电子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深造潜力,并从事前沿交叉学科基础问题研究和先进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微电子学  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熟悉电子系统和计算机,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它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理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原理,具有先进器件和芯片研发基本能力、深造潜力和了解行业发展动向的专门技术人才。  核工程与核技术  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具备工程热物理及核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核技术实验方法,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新型能源、核分析及影像、以及其它核技术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深造,并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核物理  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具有核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和较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能在核物理及相关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交叉边缘学科等领域进一步深造并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的的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方向一览表  专业  硕士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态的制备与控制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核技术及应用核信息获取和处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原子分子与光相互作用原子、分子与团蔟结构与光谱高压下材料的原子分子状态及其变化材料的原子分子设计与合成凝聚态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生物大分子与天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物理过程  等离子体物理  等离子体光谱学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等离子体输送与数值模拟等离子体诊断方法与技术  凝聚态物理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低维与介观物理薄膜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材料功能材料计算材料(光电)物性光电材料与器件  光学  光电信号处理光电子器件与技术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  生物医学物理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放射性核素与物质相互作用放射化学与核化学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恢复轻锕系元素的表面物理与化学  核技术及应用  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材料改性技术测控技术及应用同位素研究与应用  高压科学与技术  高温高压下新型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应用静高压科学与技术高压下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超硬及复合材料的高压合成与应用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行为及物性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工艺微电子光学集成电路设计  应用电子物理  传感物理及技术测控系统  放射物理及技术  放射治疗物理辐射与剂量物理图像引导到放射治疗技术磁共振物理PET/CT影像物理  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辐射物理与辐射防护环境应用化学  环境科学  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放射化学环境分析与监测  无机化学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同位素研究与应用生物医学中的核技术与标记化学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测试技术及应用材料改性技术同位素研究与应用    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方向一览表  专业  博士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凝聚态理论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理论核物理实验核物理核信息获取与处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  高温高压下原子分子相互作用高压下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状态方程分子结构与分子激发态外场作用下的分子结构与相互作用电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凝聚物质中分子结构与物性原子分子与光相互作用原子与分子结构与光谱分析原子分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等离子体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等离子体输运等离子体诊断等离子体光谱学等离子体输送与数值模拟等离子体诊断方法与技术  凝聚态物理  介观与低维电子物理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辐射固体物理高压凝聚态低维与介观量子磁性材料科学理论计算新材料的高压合成新型功能与结构材料的凝聚态问题凝聚态物质的行为凝聚态物理与波谱学  光学  信息光学衍射光学与微光学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  生物医学物理  生物医学光子学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放射性核素与物质相互作用放射化学与核化学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恢复轻锕系元素的表面物理与化学  核技术及应用  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材料改性技术同位素及辐射生物技术辐射探测技术及应用核测控技术  高压科学与技术  高压下新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应用高压下凝聚态物质弹性模量及强度的测定材料的高压物理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功能材料

5.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组织机构

机构设置成员学院党委党委办公室袁菁(主任) 唐瑗璘学生工作办公室廖勇明 董春美 许 弋 纪智宏 吴海英 寿刘星 谷方蕊党委会周世跃(书记)刘 宁(副书记)廖勇明(副书记)龚 敏 曹养书 朱俊 彭 放纪委会刘 宁(书记) 王广照 王磊李 娟 陈 钢 吴丽萍学院行政行政办公室董春美(主任) 杨德华 鲍 彬图书资料室杨 硕教务办公室黄小燕(主任) 杨宇芷 周富刚教学创建迎评办公室龚 敏(主任)伍登学(副主任)黄小燕(副主任) 程 艳 杨宇芷院长、副院长办公室龚 敏(院长)朱 俊(副院长)朱建华(副院长)张 红(副院长)  学院教学秘书姚 欣学院科研秘书张软玉学院设备秘书刘 军学院工会陈钢(主席)李 娟(副主席兼文体委员)陈顺礼(副主席兼民管委员)邓爱红(女工委员) 汪仕元(组织委员) 张怡宵(青工委员)蒋 刚(宣教委员) 程 艳(生活委员) 廖勇明(经审委员)  学院团委纪智宏(书记)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组织机构

6.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的研究方向

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术和新原理的研究研究外场(力场、温度场、电磁场等)作用下,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的变化,采用辐照技术(电晕、紫外光、电子束、γ射线、微波等)对聚合物进行改性,开辟简便、高效、无污染的辐照增容新途径,研制高强、高韧高分子材料,实现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研究高分子微观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原理、加工过程中形态结构的演变,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新方法。 高性能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研究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科学原理;研究芳杂环聚合物及其复合体系的结构与性能、制备和成型加工基础理论;研究便于成型加工的光、电、磁等功能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聚合物成型理论和技术研究研究高分子流体的非平衡态、凝聚行为及其分子机理,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力化学反应和化学流变学,建立利用加工中应力场、温度场等控制和发展聚合物链结构、超分子结构、织态结构及制品外观、形状、尺寸的新技术,研制新型聚合物加工设备。油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研究油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钻井液处理剂、油井水泥添加剂、强化采油添加剂、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破乳剂、原油流动改性剂)组成、结构、形态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在应用条件下的变化规律,采用超声波、分子复合等新方法制备具有独特的多元结构和超分子结构的聚合物,为油田开发提供新材料、新技术。废弃高分子材料回收处理与再生利用研究废弃高分子材料回收加工中的物理、化学问题,发展回收利用废弃高分子材料新技术,研究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