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5-18 20:33

1. 巜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通过出示学生携带的水杯和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巜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圆柱的认识》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四、说教学过程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带的圆柱自学课本第18页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
     (2)什么是圆柱的高?它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整理并板书:
     两个相等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
     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实物阅读课本,初步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建立底面、高及侧面的概念,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圆柱的认识。
     3、引导参与,深入探究
     (1)探究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2)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然后通过出示课件的演示说明高有无数条。
     (3)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图:
     A、猜一猜: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此环节让学生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培养学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学生动手把圆柱侧面剪开后展开,看能得到什么图形?此环节我没有强调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手剪,大部分同学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也有些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我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说说是怎样剪的。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的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C、论一论:接着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讨论展开后得到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有的用测量计算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与圆柱的高相等。如果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是相等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4、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思考性、综合性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下,能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这里有一些做圆柱的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形状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是巩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等于底面周长的知识,体会侧面由不同的卷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圆柱,对应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变。
      五、课堂检测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六、全课小结 
      七、教学反思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掌握它的特征,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侧面展开图。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常见的罐头盒,圆木等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2)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把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测验展开图形的各边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
     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演示介绍法,让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新课导入
     我采用了复习的方法,导入新课
     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将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变成圆柱形的,你们想象一下,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老师电脑演示图形,同学们睁开眼睛看,屏幕上的图形哪一个与你想象的相吻合?验证同学们想象的是否正确,上划√号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聆听几何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物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多种感观来认识圆柱的特征。(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研究讨论圆柱的特征,再小组交流)学生探究时,教师穿梭于个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
     2、汇报交流结果(每组推荐一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选择板书)
     3、通过演示证明学生讨论结果是正确,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4、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师设置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吗?请小组合作研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请同学们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带有商标纸的圆柱形物体进行研究,看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教师不强调学生沿一条高剪开,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沿一条线段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用手撕开,得到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用割拼法都能得到一个长方形,同学们观察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的哪些部分有关?有什么关系?演示证明同学们的科研结果是否正确?
     5、看书质疑
     同学们打开课本31页,看完31、32页,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重点问题为师点拨注入。
     6、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①展示(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②指出你课桌上圆柱形物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③填空:
     圆柱两个底面是()的两个圆,圆柱有()个侧面,圆柱有()条高,高的长度都(),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长方形的长等于()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
     (三)课末小结:
     同学们非常棒,小组合作的很好。我采用了激励讨论法,讨论研究的结果非常正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同学们平日多观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你身边的实际问题。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
     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较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这样问题情境创设,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我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两个相等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具体感知,了解圆柱各部分的特征。
     (三)接下来是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这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按要求自制圆柱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当一个组织者,在旁巡视给予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做:用已有的圆柱先画两个圆,再把物体卷起来,做侧面;有的学生会用物体在纸上滚动一周,先量好侧面,再用圆规画两个圆做底面;还有的学生先卷好侧面,再用侧面画底面,但发现画出来的不是圆。
     做完后,我让学生汇报展示作品。这时学生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侧面太小了,包不住;上下底面不一样大。
     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平面与曲面的互相转换;
     重点发现侧面与底面的接缝不容易吻合;
     进而思考怎么办才能使侧面的底边与底面刚好结合在一起。
     问题提出后,我请制作得好的小组说一说,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不大不小地刚好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反复的演示,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出:
     (1)圆柱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
     (2)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接着我再让学生根据认识算一算:
     第一种情况:先做好侧面,根据侧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来设计底面。
     第二种情况:先做好底面,根据底面圆的周长等于侧面长方形的长来设计侧面。
     使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更为准确。
     最后让学生重新设计,做一做:
     根据计算结果,在新的卡纸上重新测量制作。学生在深入了解圆柱的特点后,目的更明确,方法更科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将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选择一组学生作品展开贴到黑板上,写上对应量。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等自主探索活动,对圆柱有了深刻的认识,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在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四)、实践应用,扩展延伸。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需的数学,我把练习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层:判断哪些是圆柱,并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通过此题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综合层:这里有一些圆面和长方形,哪些可以搭配成圆柱?可以做成几种不同的圆柱?(这个练习让学生再次明了本课的重点:圆柱的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开放层:在这个层次的练习里,我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合作交流,从实物观察、到动手操作做圆柱等多种方式来认识圆柱,突出“做数学”这个数学理念。也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3. 《圆的认识》听课后的反思与探究

       10月21日下午,我听了一节夏老师在六年级的公开课,《圆的认识》。以前我没有执教过高年级,也没大听过别的老师讲这节课,所以听夏老师的《圆的认识》让我感受非常深刻。一个是本课中设计的三次画圆,从初步尝试,到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与特征为目的画圆,再到设定固定半径去画圆,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画圆,但各环节环环相扣,学生每一次通过画圆所探究学习到的知识层层深入,最终达到老师设想的教学目标,这也让我从中明白想上一堂好课,环节的精巧设计是很重要的。再一个是六年级学生的操作能力与表达能力让我感到惊讶,本节课需要学生独立动手完成的部分非常多,学生们不仅可以迅速理解老师的任务要求,而且完成的质量也很高,看来高年级的学生只要平时加以训练、老师的要求表达明确,他们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学生在上台展示和汇报的时候,表达清晰、数学语言规范,这不禁让我汗颜,我的数学语言很多时候使用得就很不规范,如果老师都不会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那学生怎么能学会呢?看来老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数学综合素质,才能把学生教好。  
  
         然而,在我认为夏老师这节课已经设计的很完美时,几位学科主任却给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中规中矩。”我很吃惊,这样的课我可能需要再五年才能讲出这个水平,怎么会才是“中规中矩”呢?但是,几位主任陆续的发言让我开拓了更广的视野。首先,学生第一次画圆是完全没接触过圆规和画圆方法时进行的,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学生还不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与特征,也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准确画好圆的各部分;其次,第二次与第三次的画圆任务,所给出的任务要求还不精确,衔接也不够紧密。三次画圆的进行顺序应该如下:
  
   1.先带领学生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让学生有大致了解。
  
   2.让学生进行第一次画圆,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强化对圆心、直径和半径的记忆。这时会出现有学生画的标准、有学生画的不标准的情况,老师要让学生来总结画的不标准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点出:定点很重要,也就是圆心;定长很重要,也就是半径。
  
   3.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画圆,在这次画圆时老师要提高要求,让学生画一个标准的圆。学生会更注意圆心的位置不能变、圆规两脚之间距离不能变。老师再展示两位同学画的作品,两个圆一大一小,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两个圆会不一样大?是因为半径不同,大的圆半径长,小的圆半径短。
  
   4.让学生进行第三次画圆,这次再次提高要求,请大家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学生画时就知道要测量一下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让其扩张到3厘米;其次要稳住圆规的两脚,在画的过程中不能晃动。学生会在第三次画的过程中体会到圆的半径与直径数量、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性质,从操作中逐渐掌握知识。
  
         一堂课从备课到听课再到评课,每一个过程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反思。刘秀花主任说学生画圆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画的圆不标准,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而是画的圆不标准,但是可以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三是画的圆标准,也可以说出规范画圆的方法。我觉得老师想讲好课也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讲得不好,自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二是讲得不好,但是自己能反思出教学问题所在,三是讲得好,也知道该怎么把这节课讲好。看来想要成长得快,必须要多讲公开课、多听公开课、多听老教师们评课,最重要的是,当时产生的反思必须要记录下来,以便自己再讲时借鉴与回顾!

《圆的认识》听课后的反思与探究

4.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折、画、讨论、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不足之处:时间把握不是很妥当,导致练习第二题没做完。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把握好安排好课堂的40分钟,争取提高课堂效率。

5.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秉承“以学定教、活动导学”的理念进行教材重组,变被动的概念教学课为主动建构的探究课,突显“学为中心”。本课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 提纲挈领,拥有全局视角
  
 圆的认识一课难点较多,内容分散,以往只分版块教学而没有互相关联,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全局视角下,对本课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教学整合。将圆的概念引入教学,联系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探索半径与直径特点等几个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相应剔除“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等关联较小的内容,为整节课的合作探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整节课学生能围绕圆的概念建构知识,对圆的认识有整体上的把握。
  
 二、辨析归纳,倡导自主探究
  
    圆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生成概念的。圆的认识一课涉及概念较多,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堪忧。本节课特别重视每个概念的发生过程,通过提供一系列利于对比的素材,引领学生不断辨析归纳、自主探究,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
  
 三、基于操作,聚焦核心素养
  
 从导入“生活找圆”寻找运动形成的圆到“自主建构”对比辨析合作探究圆的概念,再到“画圆”利用各种材料尝试画圆,以及“探索半径与直径的特点”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推一推发现特点,以及综合练 “圆的大小与位置由什么决定”中通过对比与几何画板演示,整节课基于操作,结合想象,研究动态生成的圆,重视空间观念的的培养,逐步实现直观想象素养的发展。其中“自主建构圆的概念” 强化了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这一个环节中通过测量多个任意动点与定点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圆的概念,思维核心指向概念本质属性,有效培养学科素养。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