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书评

2024-05-11 19:42

1. 《局外人》书评

                     ——对赤裸灵魂的大胆拷问
  
 加缪的文字总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从不卖弄,也从不大篇幅叙事。他的文章短小精悍,有一种紧致的孤寂的美。
  
  
  
 默尔索,他真实的令人发指。我甚至不敢直面他的灵魂。他赤裸裸的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全部展现在大众面前,他从不遮掩,他透明,直白,甚至露骨。
  
  
  
 在对待妈妈的死亡,他表现的冷酷甚至无情:他可以觉得如果没有妈妈这档子事,自己可以在乡下散散步。然而像所有人一样,无论是真的悲痛还是假的悲痛,我们必须要极度的伤心,都必须要大哭一场,因为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你痛苦的程度决定着你爱这个人的程度。可偏偏这默尔索背道而驰,他从不带着面具过活,他是在处理完丧事之后甚至可以想到将要上床睡上十二个钟头时所感到喜悦的默尔索。
  
  
  
 他不掩饰自己对玛丽的性的欲望。但他不爱玛丽。这让我想到了阿飞正传里的张国荣饰演的旭仔,旭仔滥情不负责。但却异于常人的真性情,他从不刻意掩饰。剧中的苏丽珍和舞女咪咪正是爱恋着旭仔若即若离,不那么爱的浪荡的感觉。这和玛丽对默尔索的爱不谋而和。默尔索对于结婚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他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他和玛丽的相处很大程度上为了肉体的欢愉,打发无聊枯燥的上班生活。但默尔索从不否认他贪恋玛丽的肉体,他也肯定他讨厌叽叽喳喳的女人的说话声。他和玛丽的爱情就像是一片云烟,来得快去得也快。我并不觉得现在好多年轻人打着爱的名义去寻找爱情是一件比默尔索的爱情很伟大的事情,至少默尔索坦诚,将自己不爱的心展现给了玛丽,即使这颗心没什么颜色,但这和给这颗心涂上颜料的虚假的展现在世人眼前没什么区别。
  
  
  
 默尔索对待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从不带世俗的眼光和偏见。他总是跟随着自己的意愿做事,当然就不会拒绝在外人看来满身污点的雷蒙的交朋友的邀请。他找不到理由不去和他做朋友,更找不到理由不去听他讲有趣的故事,顺便还可以蹭一顿饭,这对于默尔索来说是两全其美的事。反观我们的逢迎、疏远、势利、冷漠等等,即使我们时常打着高尚的旗子,我并没觉得比随性的默尔索高尚多少。
  
  
  
 他毫不掩饰对生活本质无趣的认识,当老板提出让他去巴黎升职加薪发展的时候,他又果断拒绝了。“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他看透了生活并屈服于生活。有多少人在自我欺骗着的生活?逐渐受制于生活的体架,不敢跳出生活的舒适圈,多少人认为平淡是福?只不过是给生活找的麻痹自己的借口罢了。世人从不敢承认生活枯燥的本质,甚至都没有勇气面对悲剧主调的生活。
  
  
  
 如果说默尔索的人生分为两段:那就是被捕前和被捕后。
  
  
  
 被捕前默尔索平淡着拥有者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被捕后默尔索开始慢慢开始觉醒,觉醒他和其他人的不同。这觉醒却让他陷入了一个无可挽救的深渊。
  
  
  
 他呐喊:他对自己的所有都很有把握,因为他从未做过欺骗自己内心做的事。他看到虚伪做作的麻木的人,看到互相欺骗的人,看到对不了解的事情有夸张失真的想法的盲目的人们。突然觉得窒息。那么多人和他一样有空虚的灵魂,但是为什么只有默尔索承认了?
  
  
  
 默尔索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又一次真实的面对了自己,也是最后一次以完全赤裸的姿态拷问了自己和他人,他剖析了死亡和活着的本质,他直面了自己的灵魂,甚至紧紧抓住了自己即使不那么高尚的但却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灵魂的真理。他坚定的肯定自己生活的方式,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从深渊里面从容的走出来了。
  
  
  
 从始至终,默尔索从不违心从不欺骗从不虚假。
  
  
  
 他选择从容赴死。是否是另一种重生?这让我想到了悲伤逆流成河里易遥的死。这死恰恰证明了无情麻木冷漠看客世人的心灵的死亡。
  
 默尔索始终拥有着实实在在的心灵的感受。
  
  
  
 就像默尔索在书中最后说的: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人》书评

2. 《局外人》书评

引用一些张博(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20世界法国文学研究》博士的点评:《局外人》所设定的情境,恰恰是最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亦即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必将经历的平淡到近乎平庸的日常生活。一个人曾在人们通常安置人生(婚姻、处境)之处寻找他的生活,一方面又猛然发现他只是附着于其生活表层甚至置身于其外,他每天所经历的生活对于他“是何其陌生”
  
 《局外人》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故事中总把“我怎样都行”挂在嘴边的主人公默尔索,正是一个稍微有些“格格不入”的人。表面上看他正常地工作,生活,实际上他不参与这个社会设定的游戏,徘徊在社会和生命的边缘。他似乎是一个活得太通透与理性的人,不狂热地执着于些什么,不急切地追求些什么,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在他心中激起一丝波澜,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他又活于当下,活于一切确定的事物(判死刑前与神父的争执中说到)。
  
 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于死刑。默尔索意识到,人已经在无意识中遭到社会彻底的教训:世人在母亲的葬礼上一定要哭泣,或尽可能地表现出悲伤的样子。他认为这是荒诞的,他不想参与这样的游戏,而他拒绝参与社会的游戏的方式是远离,成为一个“局外人”。人有两种状态,“生活”和“活着”,我认为默尔索的生命只能算是后者。或许正是这份清醒,默尔索产生了虚无的情感,他对生活的态度是怎么都行,所谓“得过且过”,正如小说里所写“我回答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因此,默尔索作为局外人的状态是洞察与虚无。
  
 我觉得默尔索的生活态度或多或少和我有些相像。在一些不愿早起的清晨,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的黄昏,晚归的地铁上,我都曾思考过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好像一定要热爱着什么,执着于什么,期待些什么才能感到生命的流逝,而这些事物,我都还在寻找中。我倒是还没洞察到“社会的规则”,但在我自己的小社会里,对于不赞成的事情和不合拍的人,也是采取远离的措施,时间长了好像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在深夜包裹住我,仿佛自己也成了同龄人圈子里的“局外人”。《局外人》很短,很深刻,也很写实,因为生活中有太多“局外人”了,这或许是一种冷漠,一种孤独,也不失为一种清醒与通透。
  
 希望自己带着局外人的清醒与通透,成为社会的局内人。

3. 局外人得到结局是什么

亲想问结局啊``
结局是他们三个都死了`
但是光看书的表面是看不出来滴~~
这是谜底
首先,三位主人公都死了,这个大家应该看得出来吧。
其一,雪理是跳海自杀的(是人就知道),随后尹湛也随着雪理跳了下去(记得后来有两个人谈论他们的事,有一句话是“听说‘那个’活下来的孩子编完了最后的歌词。”用“那个”表示只有一个活下来的。)。天空是在他说完“因为我爱她,所以……”之后死的(不会有人看不出来吧)。
其二,最后的歌词是天空编完的!最后洽谈员接到了一个电话,没记错的话,娜娜姐在听完天空唱的那首歌后,说:“他记起来了,他记起全部的歌词了。”这说明是恢复记忆的天空记起来了,指的不可能是尹湛。
其三,在海边呼喊雪理名字的是——天空。因为之前回忆了天空只叫过雪理名字一次的事,后来又说“那个男人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那个令他心焦的名字。”(好像是,记不清了。)所以说那个是天空。
其四,天空是看到了他为雪理准备的生日派对才恢复记忆的。
其五,据我个人认为局外人指的是雪理、尹湛、天空三个人。

局外人得到结局是什么

4. 《局外人》结尾小思

“要么坐下去,要么站起来。”
  
 前些天把局外人看完了。
  
 我截了很多张图,但终究感觉有点怅然若失。
  
 没有读完一本小说的畅快淋漓的失重感,是一种深沉的内心的感觉。
  
 我们被困在自己的局里,
  
  
 去看着其他人的局,
  
 但是自己对于自己的局没有丝毫发言权。
  
 还被评说着灵魂怎样。
  
 局外人在死亡前,终于成了局内人。
  
 他肆无忌惮的大吼,对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是判了死刑的人
  
 ——包括他自己。
  
 “既然早晚都要死,早一点死和晚一点死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默尔索看了无数天的墙壁,跟神甫大声呐喊后,所得出来的最终的结论。
  
 他不需要别人为他祈祷,不需要别人的怜悯。最后的最后,他想:
  
  
 
                                          
 
  
  
 “我希望我死的那天,来看热闹的人对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5. 《局外人》浅评

《局外人》是法国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加缪新人本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20世纪欧洲基督教价值体系崩毁、人失去生命的意义、人的社会角色被剥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陷入了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改编自百度百科)
                                          
    西方人在宗教的苦恼中不断地压抑,压抑到禁欲主义这样一种程度,只为人超升到更高层次的自由,一种纯精神的自由。而文艺复兴,科学理性的发展不断解构、冲击着宗教信仰。终于在20世纪,基督教价值体系崩毁,而随之而来的不是人自由的解放,而是权威丧失的焦虑,生命意义的丧失。
  
    文明总是以某种信仰为前提,信仰的实质是最高价值的设置。信仰——作为强制性的生存条件(尼采语)的丧失,使当时的欧洲陷入虚无主义思潮中。
  
     虚无主义是最高价值的自我贬黜——尼采 
  
    加缪对虚无主义的理解为: 1、否定一切(尤其是认为人生没意义)。2、自命有权杀人而无感(道德虚无)。3、绝对自由(并非心理学上的绝对自由的自由意识)。4绝望。 
  
   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不赘述了(自己不太了解)。但对传统价值的批判和否定可能会陷入虚无主义,这里要注意的是要肯定传统价值的客观存在、对我们社会、人性、生活的影响,再去批判它。不是要拒绝接受它的合理性,而是拒绝接受传统价值的教条。
  
    虚无主义下的欧洲人并非执着于非要定下一个人生意义的准则不可,我们生活中没有谁刻意去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而是在生活中得到的意义感。爱、工作、包括苦难,生活中有无数事情可以获得意义感,关键是人对事件的诠释。欧洲人无法获得此种感受,而一直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思考一下什么人才会问这样的话,只有生活中不幸福、受缚、或痛苦焦虑的人,才会用成吨的观念填补自己内在感受的缺失,和内心未满足的渴求。人生意义的学问不是什么智慧,而是形而上的思考)而此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是人生无意义,自己创造(尼采的观点这么火了)一瞬间观念的刺激,没啥大用。人生是没有既定的意义的,一切对于人生意义的准则都是形而上的思考,人生如有先验的意义就意味着人在进行社会实践前就有被规定的人生意义。
  
     在热爱生活的意义之前,应该首先热爱生活。——加缪 
  
    注: (形而上的思考:思考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本源。思维模式是:脱离现象思考本质,或把本质放在先于现象的地位思考。) 
  
    虚无主义侵扰着每个欧洲人的心,于是加缪的《局外人》出世。
  
     局外人不仅与是他人格格不入,而是与世界荒谬性的疏离。 
                                          
    读加缪时需要搞清一些概念,不然读不明白的(即使读了《西西弗神话》)。以下阐释部分来自《加缪与新人本主义哲学》。
  
     荒谬——不属于人,也不属于世界,而是人对世界的感受。荒谬是理性与非理性(世界之非理性)冲突的结果;是事实与经验间的差异、分离、断裂。 卡夫卡的《变形记》级好地描述了荒谬:
  
  一天清晨,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 
  
    “我出什么事了?”他想。 
  
    “如果我再继续睡一会儿,将所有这些蠢事忘个干净,这样会不会好一些呢?”他想, 
  
     他看看柜子上滴滴答答响着的闹钟。“天哪!”他想,时间是六点半,而指针还在毫不迟疑地向前走着,六点半已过了,已经接近六点三刻了。闹钟难道没有响? 
  
     下一班火车七点开,想搭上它,他就必须火速行动,而样品还没有收拾好,他自己也感到不怎么有精神,并且不怎么想动。 
  
  但是接着他又对自己说:“七点一刻之前我一定得下床。反正到那时候公司也一定会有人来找我的,因为公司在七点前开门。 
  
 主人公变成甲虫,但满脑子想的都是上班的事。这让读者感受到了荒谬,从而思考造成荒谬的原因。这就体现荒谬的来源之一:异化(人的活动产生对立面,对立面作为外力反对自身)。
  
  马克思论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1、劳动者的成果被他人占有(资本家在产品种榨取剩余价值剥削工人)2、与劳动自身异化,被迫劳动。(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劳动成为剥削工人的方式)3、与他人相异化,竞争。4与人类本质(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人类本质)相异化。加缪作品中主要体现第四点:人与人类本质相异化,即人的本真自我与非本真自我的冲突—— 
  
 很多人生活中会感觉到“我说的”不是“我想的”,“我想的”与“我愿意想的”不一样。本真自我即真实的自我,摆脱一切价值判断、情绪影响的自我;非本真自我即服从价值判断、社会权威、情绪影响,在他人目光下塑造自我形象的我。人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的影响,行为的目的由社会情感(就是情感)而非理性决定,而人天然地有寻求社会认同的倾向,所以人常常做出服从群体而非听从自我的举动。 非本真自我的决定似乎是自己在决断,但他的各种行为都受着社会角色,物种寻社会认同的倾向,渴求内心所缺之物的心理机制(控制欲、虚荣、自私等),物种寻观念充盈(遇到问题找理性解决,有抑郁倾向的人更爱读书)的倾向束缚住, 怎能自由?而这种束缚带来的不仅是不自由带来的不舒服而已,屈从于社会模式的行动会通过“干预”压抑个性,使人做事呆板;被情绪控制会压抑自我、抑郁、低自尊、过度强调原则,做事呆板;而被物种寻观念充盈的倾向压制就呆板、想法空泛。
  
 这两者冲突会带来荒谬感,《局外人》中的默尔索是一个本真自我的人,而其他人都是被模式束缚的人。有一个情节是默尔索的妈妈死了,门房与他大聊特聊下葬的事,这时
  
  他老婆在旁边,提醒他说:“别说了,不应该对这位先生说这些。”老门房脸红了,连连道歉。我立即进行调和,说:“没关系,没关系。”我觉得老头讲得有道理,也有意思。 
  
 在这之前也有一个情节:
  
  他大概是跑着来的,说起话来有点儿结巴:“他们给盖上了,我得把盖打开,好让您看看她。”他走近棺材,我阻止了他。他问我:“您不想看?”我回答说:“不想。”他只好作罢。我有些难为情,因为我觉得我不该这么说。过了一会儿,他看了我一眼,问道:“为什么?”但语气中并无责备之意,似乎只是想问个清楚而已。我回答说:“我说不清。”于是,他捻捻发白的小胡子,没有瞧我一眼,一本正经地说:“我明白。” 
  
 默尔索并非不爱自己的妈妈,只是不想再看她,这里涉及现象学视角(包括那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第一段)后面再说。但我们也无法百分之百肯定门房的行为不是出自真实。但默尔索保持真实地面对他的行为,同时也未拒绝社会模式对他的影响(文中难为情)。这里体现加缪反对虚无主义,因为他肯定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之存在。
  
 默尔索是认识到世界荒谬性的人,而他保持本真自我,对一切既定的模式 悬置 (不肯定也不否定,即不评判),就注定与模式中的人产生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就是疏离。不是与人疏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与事物的模式化疏离(不是与事物本身),自己去感受、体验事物内涵的丰富性。
  
 与门房谈话过程中: 他有一双漂亮的淡蓝色的眼睛,面色有点儿红润。 
  
 守灵时: 我刚才合眼打了会儿盹,现在更觉屋子里白得发惨。在我面前,没有一丝阴影,每一件物体,每一个角落,所有的曲线,都轮廓分明,清晰醒目。 
  
  他们的面相与衣着的细枝末节我都没有漏过……男人们几乎都很瘦,个个拄着拐杖。在他们的脸上,使我大为惊奇的一个特点是:不见眼睛,但见一大堆皱纹之中有那么一点浑浊的亮光……嘴唇陷在没有牙齿的口腔里,叫我搞不清他们是在跟我打招呼,还是脸上抽搐了一下。 
  
 这些细节描写与文章中无逻辑,平白的叙述语言形成对比,而体验事物丰富性就是默尔索对待荒谬世界的态度。
  
 
  
 
  
 
  
 
  
  

《局外人》浅评

6. 《局外人》作者是谁?

两个同名小说:
详细见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455924.html?wtp=tt

一是韩国可爱淘
一是法国加缪

(韩)可爱淘 本名:李允世 身高:163 ,1985年出生于忠北制川市,就读于韩国成均馆大学国文系。家有一男一女,作者为家中长女孩。小天后是脑中装满稀奇古怪想法的水瓶座和拥有神秘魅力的AB血型的作者,打算20岁时正式成年。作品有《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狼的诱惑漫画》等。最想对读者说的话:希望大学让我们的网站越来越美丽,我会更加努力维护自己的网站的。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7. 《局外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局外人》是为了表达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莫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局外人》评价:
《局外人》开篇就提到莫尔索母亲的死亡,然而,这也是一切悖论的开端,众人以为自己看到的仅是莫尔索对于母亲的死亡的无动于衷与冷漠,在他们看来,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应该大哭和悲痛的。
但是对于莫尔索而言,当他接到电报的刹那,他母亲就已经死了,他认为所谓的各种行为并不能改变他的母亲死亡的事实,还处于生命状态的他被动地让人们与她母亲的死亡缔结了某种联系。

《局外人》到底想表达什么?

8. 《局外人》读后

“我也同样,感到自己准备好了,要再次经历这一切。经过这场盛怒,我就好像净除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对这布满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感受到这世界如此像我,总之亲如手足,我就觉得自己从前幸福,现在仍然幸福。为求尽善尽美,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独,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围观的民众都向我发出憎恨的吼声。”
  
  
                                   ——《局外人》加缪
  
  
 评:最后一章十分精彩地写出了默尔索最后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进行的对抗与辩论,在这里,他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正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对眼前这位神父的厌烦以及长久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使我们得以看到他平时那冷漠、达观、对世事无所谓态度的壳下的彻悟与清醒。
  
  
 默尔索在感受到人的生存荒诞性的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荒诞的致命压力,终究走向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