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刚经

2024-05-18 11:09

1. 解读金刚经

《金刚经》解难: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的本质——本相——真象)不是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有形有色,形色万千的世界,(而是无形无相的真如实相——“空”,这才是我们眼中的所看到的有形有色,形色万千的世界的本质——本相——真象)______是名世界。其它的以此类推。
 
《金刚经》所讲的“空”释义:释迦摩尼佛祖为救拔、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不惜舍身喂虎,割肉救鸽,要眼给眼,要手给手,……而慈悲无我——为救众生的苦难完全牺牲了自己个人的一切——为救众生的苦难完全忘记了自己个人的一切——结果就“无我相”——因为无我相,与我相相对应、对立而存在的人相也就不存在了,有一点象没有了白,与白对应、对立而存在的黑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人相都不存在了,与我相、人相相关联、对应的众生相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存在了,与我相、人相、众生相相关联、对应的生命的长寿_____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的相状——寿者相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不存在了,进一步向下延伸,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关联、对应而存在的一切相也就都不存在了——远离诸相——无相而“空”——远离诸相即名诸佛——无相而“空”而成佛。在这里慈悲是第一层楼,只有有慈悲心,救拔解脱他人——众生之苦而甘愿付出、牺牲自己的一切…….,象这样长期发展、积累下去,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慈悲无我——无我相,进一步才能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一切相——远离诸相——“空”——成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远离诸相——无相而“空”——成佛是第二层楼,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解读金刚经

2. 什么是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3. 金刚经是什么

我是这样理解的:般若:智慧、方法;波罗蜜:彼岸、成功;经:古通径,路径、方法。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金刚般珍贵希有的走向成功、取得成功的思想方法;也有人理解为,能断金刚般珍贵希有的走向成功、取得成功的思想方法。金刚经和心经是佛教经典的总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总结性发言。可见这部经典的珍贵和殊胜。修金刚经法门就是每天坚持从头到尾,诚心诚意地读几遍或者数十遍金刚经(一遍以上就可以了,越多越好,读一遍才四十五分钟左右),每天都读,持之以恒,形成习惯。这样就功德无量了。还可以用关键词:“读金刚经感应”在网上搜索,有很多真实、殊胜的例子。下面从其他网站转来一篇,供参巧:转载自布施论坛!!!·

灵应如响,我亲历的念《金刚经》的感应! 



念《金刚经》几遍 梦中见大佛像
  以前刚接触佛法的时候,读过几遍《金刚经》,后来就一直置之不问,觉得义理深奥,难以契入。但半个月前,我突然想读《金刚经》。念第一遍的时候,毫无趣味。后来我在般若文海网站找到了《金刚经讲义》,大致浏览了一下,就明白了一些原先看不懂的章句。

  开始是一天念一遍。念完第三遍的当天晚上,我梦到一尊很大的佛像,我就在佛的一只手旁边,清楚地看到佛的手掌手背还有指甲,我无限欢喜地摩挲着佛的手,还用脸贴到佛的手上,在梦里,我与佛亲近的感觉,实在无法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后又梦到执帚扫地、口吐黑血(消业之意),为免着相,诸凡此类梦境便不再述。


          为妻回向消硬块 妻梦医生为治病

  第二天我又念了两遍金刚经,顺便为妻子作了回向。

  一个月前,我妻子无意中触摸到左腿里似乎有个硬块,去医院作了检查,医生说里面有个“混合型硬块”,且“有点深”,但究竟是什么,医生也不能从B超图片上判定。只是建议手术治疗,还告知了手术的大概费用和住院天数。何以会长个硬块块呢?因为我妻子小时候曾被尖竹深深地戳入到大腿中,当时医生就断言:受伤处日后会得骨质增生。而现在硬块正好在昔日受伤处之邻近。

  我在网上了解到,如果是骨质增生,那是可以药物治疗的。我跟妻子说,先求佛力加持,如果定业难转,就考虑药物或手术治疗。当天我念了两遍《金刚经》为妻子回向。

  结果就在当天夜里,妻子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女医生给她打吊针,奇怪的是,梦中的医生不是将针头扎在手背上,而是扎在食指上。

  第二天早上,妻子摸摸腿上原先准备要动手术的地方,却发现硬块变软了!真是神奇啊!我和妻子都相信是佛菩萨的加持。我鼓励她每天多念《心经》,念圣号(妻子平常日念《心经》若干遍)。我也继续念《金刚经》为妻子回向。

  再过一两天,妻子腿上的硬块越来越小了,从原先的一个蛋黄大到现在一粒黄豆大小,而这期间并没有吃药和打针。我告诉妻子不要老用手去摸腿上那个地方,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无挂碍,自然离诸恐怖。


              停念金刚经 硬块又变大

  本来这个感应事例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后来发生的变化令我更坚信《金刚经》的威力!

  由于妻子腿上的硬块在往好的方面转变了,而我上班的公司最近机构改革,人事变动颇大,我想为自己的工作回向一下,遂停止为妻诵经。我嘱咐妻子自己多念《心经》,功德和加持力和《金刚经》一样。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三天后,妻子在电话里有点沮丧地告诉我:她摸到腿上原本只剩一点点的硬块又长大一些了,原先只是站着时能摸到,坐着时摸不到,但现在坐着时也能摸到了。妻子说的发现硬块长大的时间,恰恰是在我停止回向的第二天!

  我想,这也许是我之前才念了几部《金刚经》,功力不够的缘故吧。

  我决定继续为妻子念《金刚经》回向。前天和昨天各念了两部,今早又念了一部。我每天共诵四到六部《金刚经》。

  刚才妻子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在昨天下午突然感觉到腿上的硬块又变小了!今早还摸了一下腿部长硬块的地方,发现确实是变小了!硬块变小了,妻子心情也变好了。

  我听了可真吃惊呢!原本我担心,如果我念了几天,妻子腿上无变化,那可如何是好呢?实在没想到,《金刚经》灵应如响,一念便见效,这使我对《金刚经》的信心更大了!看来妻子腿上长硬块这一业障还真不小,区区几部《金刚经》岂就能解决问题啊,必须“加量”才行。我决定不间断地为妻子诵《金刚经》,直到她腿上的硬块彻底消失为止!

  《金刚经》的篇幅不到《地藏经》的三分之一,虽篇幅小,但是功德却十分巨大,佛在经里面的赞劝之文多达十几处。比如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自古以来,诵《金刚经》的感应是多不胜数的,《金刚经》又称为功德经,续命经,人天最尊贵,冥府最重视,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受持读诵《金刚经》,常诵其文,思维其义,无住布施,离相修善,则何福如是!

金刚经是什么

4. 金刚经内容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真言
  那谟婆伽跋帝 钵喇坏 波罗弭多曳 唵伊利底 伊室利 输卢驮 毗舍耶 毗舍耶 莎婆诃

5. 关于佛教《金刚经》

 关于佛教《金刚经》  佛教
  
  
  实相无相 无有定相 性空幻有 心无所住 身乃苦本 我为罪孽 幻志非坚 终归磨灭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刹那生灭 涅磐寂静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寂静无苦 永离取欲 这段是截取了一些佛家的常见偈子例如“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加上另外一些类似的是自己拼凑的文字而成的。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段是《金刚经》的经文 ++++++++++++++++++++++++++++++++++++++++++++++++++++++++++++++++++++++++++++++ 菩提本无树 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惠能做的偈子。 ++++++++++++++++++++++++++++++++++++++++++++++++++++++++++++++++++++++++++++++ 吾有大患 唯吾有身 吾若无身 夫复何患 这是老子说的话。 ++++++++++++++++++++++++++++++++++++++++++++++++++++++++++++++++++++++++++++++
  关于金刚经 佛教的事  第一,佛陀不是因为言论谋反被统治阶级处死的。佛陀80岁才入涅盘。第二,佛教才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并不是独善其身。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证明。第三,六道轮回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没看到并不表示不存在。家里的老祖宗都没看到,但没有一个人否定老祖宗的存在。第四,虽然众生本来是佛,但是这只是讲的众生的佛性,比如黄金与金矿,不能说金矿就不是黄金,只不过与黄金来比较,还含有杂质(无明)而已。第五,佛陀是可以统治全世界,但是比起用智慧来利益众生,统治世界只可以做让当时人们到一时的安乐;而给众生以智慧的明灯,却可以使众生得到无边的快乐。得大自在。第六,舍利子就是灵骨的意思,也就是骨灰。而我们认为的所谓舍利子是“坚固子”,这是一个人戒定慧修习的见证与结果。佛陀的坚固子最为坚硬,不可坏。菩萨次之,以此类推。胆结石怎能有这样的硬度呢?好多事情,科学解释不了而就一概否定,那是不对的。科学解释不了的,并不表明不存在,也不表明存在的不合理性。可以看到,就连佛牙上都有坚固子,胆结石不可能也长到牙齿里呀。迷惑就问是对的,这才会真正了解到佛教的精髓,我们都同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疑问。大疑才会起大信。我就是想反对佛教,想找到打击佛教的理论才看佛经的,后来不但没反对成,反而被感化了。没有疑惑,一门的死信,也不管对与不对,就是听别人说好就认为好,盲目的崇拜,那种信仰叫迷信。只有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哪怕是了解到真正的意义所在,然后才信得人,信心是最坚固的。既然你起步就看的是《金刚经》那么,再看一看《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对你会有帮助的。你很有善根,也很理性,这有这样的人,学佛后才会勇猛精进。祝你早日解开疑惑。阿弥陀佛……
   
  佛教金刚经讲什么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  “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  “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  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著名偈颂: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在尘世中,跌打滚爬,奋斗得很煎熬、很痛苦、甚至很绝望的时候,回头想一下,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辛苦劳累折腾自己对得起自己吗?对得起内心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或许一个反省,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体悟一下这首诗:寒窗苦读十年短,朝房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功名利禄不如闲。  再品味一下刘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话: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口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为什么有人奔波劳累、苦不堪言,而有的人却享受着神仙般的生活?好好想清楚这个问题,就能找到从烦恼中解脱的法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知足常乐。知足之足常足矣,无欲无求,即便一无所有,也是一切具足。有求于人,就会低人一等;无欲无求,即便上帝来了也是平起平坐,这是自性中本有的高贵。  如何能无欲去求呢?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则无入而不自得焉!  《金刚经》就是告诉你“本心”是什么样子。“本心”无形无相、非色、非香、非声、非味、非触、非法,一切向外的寻求都是虚妄,“无求”便是安于“本心”,一起心动念便成为“有求”、“有为”而背离了“本心”。  为内心而活,从心所欲,率性而为,活出真性情,真性情便是真佛、活神仙。活在真心之中便是佛,虚妄执迷便是凡。放下虚妄便是真,真意是啥?欲辨已忘言。  “本心”不可描述,只能自己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本心”,即非“本心”,是名“本心”,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而设立的一个概念而已。
  上座部佛教承认金刚经吗/上座部佛教承认金刚经吗  承认啊,怎么不承认?  任何部,皆以佛经为依据。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你认为元老为主的上座部会不承认《金刚经》吗?
  关于《金刚经》!  这也是慧能大师后来才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下大彻大悟的道理,无所住即是性空,即是无;生其心即是缘起,即是有。  -----------------------  我的理解,无所住即是无所挂碍,无妄念,清净无垢,是前提,是意识状态,生其心是见性,恰好是无,是空?佛还特地说了“应”字,就是应该怎样,就会怎样。这样整句前后就显得照应合符罗辑了?
  请教佛教《金刚经》知识全文。  推荐一部 《金刚经讲义》 江味农居士著  不过看的时候需要抛开以往知见,不能有我慢之心,方能谛听。  第一种人,贡高我慢才看了几句,读了几本经就以为自己通晓佛理无需再看,无需再学。以为通达空性,无需于般若作观。  第二种人,也是我慢心。不过是一种卑下的,过度推高圣境以为金刚经高深无比,般若难学,不是我们凡夫能理解的,惟道高者可学。殊不知世尊早已在金刚经中言明,只需持戒修福便能受持金刚经。  这两种人 是不能谛听佛法,只要楼主不犯这两个毛病就能读懂金刚经。  我推荐的书 前面有五重玄义 对理解全经有很大的帮助 实在看不懂就退而求其次只看正文。希望可以帮到你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者,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教晚课可以颂金刚经吗  阿弥陀佛!  当然可以。您如果是专持《金刚经》,那么早课晚课都可以诵《金刚经》。净空老法师讲:学佛重实质,不重形式。初学者就要广学多闻,注定将一事无成。学佛贵在专精,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专精即是受戒,有戒才能增长定力,有定力才能开启智慧。  ‘学佛初发心者,成佛有余’。坚持住,保持初心,勇猛精进不要松懈。
   

关于佛教《金刚经》

6. 金刚经是什么

问题一:金刚经说什么  般若可以从2个不同的角度,去加以阐述: 
  
  1.从空的角度,去阐述般若的,叫做大乘空宗。例如:三论宗,天台宗。 
  2.从有的角度,去阐述般若的,叫做大乘有宗。例如:唯识宗,华严宗。 
  
  金刚经本身,是从空的角度,去阐述般若,属于空宗。 
  但唯识宗,华严宗等有宗,也对金刚经进行解释,而且是从有派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所以,无论空派有派,都讲解金刚经。 
  由于金刚经的广泛传扬,已经不局限于空派了。 
  
  自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弘扬金刚经开始,此经逐渐家喻户晓,誉满天下。 
  不仅有大乘空派的解释,也有大乘有派的解释。 
  
  更有甚者,我还发现了,外道的解释。 
  外道对金刚经的讲解,没有一丝一毫的般若,全部错解为世间禅定。 
  
   问题二:请问《金刚经》的全名是什么.  金刚经的中文译本,自古以来,至少有八译,流传至今,完整可靠的则有六种,兹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鸠摩罗什译本。(《大藏经》235) 二、菩提流支译本。有二种,均收入《大藏经》236。第一篇是「丽、元、明本」;第二篇是「宋本」;二本文字出入很大。 实际上,真正宋以前菩提流支译本,已经佚失。宋人将真谛译本作为流支译本纂入,故现在《大藏经》236中的第二篇,号称「宋本」,实际上是真谛译本。二下对照,就可知道。  后元人重新从流支所译《金刚般若经论》中辑出经文,得真正的流支译本,即是《大藏经》236中的第一篇「丽、元、明本」。 三、真谛译本。(《大藏经》237) 四、笈多译本,有二种。一收入《大藏经》238,此本是完全按梵文原本一字一句直译的,故很难读。另一只有部分译句,保留于笈多所译无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之中,收入《大藏经》1510。此中笈多之译文,就是流畅的意译了。 《大藏经》1510中有二篇,第一篇「丽、宋、元本」,即是保留部分笈多译句的原本。而第二篇「明本」,则将流支译本代替了原本不全的笈多译文。 五、玄奘译本,有二种,一是《大般若经》之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收入《大藏经》220。一是玄奘早年译本,已佚,但有称杜行广本者或见坊间。 六、义净译本。(《大藏经》239)唐 三藏法师 玄奘 奉诏  译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问题三:金刚经是什么历史朝代出现的  金刚经成书应该在他出生以前和佛陀过世之后,释迦摩尼应该是和老子差不多时期的人,也有考证说他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原文的出现时间应该是春秋或者春秋以前了 
  汉译本成书是公元400年左右,鸠摩罗什翻译,也是一位印度的佛学大师 
  
   问题四:金刚经里面的相,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 
  
   问题五:金刚经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念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 *** 、无 ***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问题六:金刚经里的分是什么意思  部分 分类 分段 分集 
  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就是:第一部分 标题是“法会因由” 
  佛经都是从古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排列形式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 
  
   问题七:金刚经是什么教  佛教 
  
   问题八:《金刚经》的主旨是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在佛教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经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么,《金刚经》主要讲些什么呢?我们从本经的经题中,就可以一窥主旨大概。 
  “金刚”有三个含义: 
  第一是坚固之意。有如金刚宝石,坚固无比,不可毁坏,它譬喻实相般若,实指的是我们的自性,即我们那颗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本心。我们虽然生在五浊恶世,但是我们那个自性,永远都会处在佛刹净土。 
  第二是锐利之意。它有如韦驮菩萨的降魔宝杵,能够无坚不摧,摧伏世间一切万法的幻化,摧伏我们内心的一切的烦恼妄想,摧伏一切障道之缘。 
  第三储光明之意。它譬喻我们的文字般若,文字是有相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通过文字般若来达到无相的智慧,从有为而入于无为。 
  “般若”二字,在古代佛经翻译“五不翻”里面属于含多义不翻。所谓“五不翻”是指:第一,含多义不翻;第二,顺古不翻;第三,秘密不翻;第四,尊重不翻;第五,此方无不翻。 
  为什么“般若”不翻译成汉语呢?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最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这个含义,所以不翻―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虽然如此,但还是可以勉强翻译的,不得已而翻译。“般若”用中国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翻译成“智慧”,这个智慧不同于我们世间人的世智辨聪,而是指佛陀的一种圣智。 
  “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波罗蜜也叫波罗蜜多,是到达究竟彼岸、解脱成佛的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翻译为汉语,即是以金刚般的智慧来寻求解脱成佛之道。但是,这也不是它的真正含义,由于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办法完全去表达出来。金刚般若,它实指是我们的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指用我们的自性去修行,用我们的自性去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彼岸。 
  《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这个“色”是什么?在佛教来讲,“色”是一切可见之物。“以音声求我”,“音声”是什么?“音声”不仅仅代表音声,也代表一切无形的相。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修行如果执著有形的相和无形的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走错路了,就无法找到你的“如来”。《金刚经》上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接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以后。一次,弘忍大师秘密地在房间里给他讲《金刚经》,当五祖弘忍大师讲到一半的时候,六祖说:止,师傅你不要讲了,我已经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了。 
  六祖慧能大师当即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他明白到整部《金刚经》是讲我们自性的,是讲我们除去妄想、分别、执著剩下的那个东西。 
  在六祖大师悟道以后,南返的途中,最先追上他的,是当过将军的慧明法师。六祖大师看到慧明追上来以后,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隐藏在草丛中。慧明想取衣钵,但却怎么也拿不动。慧明知道佛法不是人力所能强求,他就恳请六祖大师出来,现身为他说法。六祖大师对他说:“放下你的妄想执著,把你的身心都沉淀下来,放下你的思想。”六祖大师又告诉他“不思善”,慧明就不思善;六祖大师说“不思恶”,慧明就不思恶。六祖大师突然大喝一声“是谁”,慧明随即就开悟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皆空,我们的自性不空。只要你不思善、不思恶,去除内心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会领悟《金刚经》的真谛,回归自性的本来面目。...>> 
  
   问题九: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经文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r\n\r\n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r\n\r\n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r\n\r\n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此经文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经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佛祖的弟子“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经文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r\n\r\n(转第一品)\r\n\r\n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r\n\r\n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r\n\r\n“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第一品”即是第一章,或者说是第一篇的意思。“分”即是第一段,或者说是第一节的意思。“法会因由”意思是说这次佛祖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第一章,法会的起因缘由自然段。\r\n\r\n“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佛祖弟子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弟子,记忆力特别好,在佛祖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佛祖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佛祖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佛祖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最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佛祖的讲堂、讲经的地方。“大比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问题十:《金刚经》的内容是什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解释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o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乞・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坐垫就开始打坐。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译文〕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说: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住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住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译文〕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出了杂念的,我都使它们灭度而入无于涅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际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译文〕“换句话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着,无所布施。也即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着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着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着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来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着于表相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

7. 《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8. 《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