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哪些

2024-05-17 00:34

1.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哪些

煤炭是赋存于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素有“工业粮食”之称。其重要地位:
一是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主体地位。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70%左右。虽然近年来国家推进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从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安全战略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我国能源仍将主要依靠煤炭。
二是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煤炭行业是集采矿业、能源业、基础原材料
业特征于一体的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左右。煤炭行业为发电行业、运输行业,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
三是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可能被替代,可以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我国能源种类有诸多种,但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它们都是重要的一次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相比之下,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除具有储量优势之外,还具有石油、天然气不可比拟的独到优越性。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煤炭开采成本将越来越低,具有十分明显的价格优势。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哪些

2.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哪些

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以下几种:1、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主体地位;2、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3、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可能被替代,可以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煤炭是我国最安全、最经济、最可靠的能源。我国煤炭资源总量远远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煤炭生产成本正在并将继续降低;洁净煤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这都将使煤炭成为廉价、洁净、可靠的能源。煤炭的形成过程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煤中有机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而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煤中的无机质也含有少量的碳、氢、氧、硫等元素。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组分,其含量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泥炭中碳含量为50%~60%,褐煤为60%~70%,烟煤为74%~92%,无烟煤为90%~98%。煤炭企业销售居民用煤炭制品适用税率为13%,除此以外的煤炭制品适用税率为17%。煤的化学组成是很复杂的,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以有机质为主体。煤炭中还往往含有许多放射性和稀有元素如铀、锗、镓等,这些放射性和稀有元素是半导体和原子能工业的重要原料。

3. 国内用煤炭的主要什么企业或者单位!

国内用煤炭的主要企业或单位有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山煤国际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煤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华阳集团新能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拓展资料:1、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2、碳、氢、氧是煤炭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为重要。煤炭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3、煤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和条件下,受热分解后产生的可燃性气体,被称为“挥发分”,它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氢气、一氧化碳等化合物组成的混合气体。挥发分也是主要的煤质指标,在确定煤炭的加工利用途径和工艺条件时,挥发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煤化程度低的煤,挥发分较多。如果燃烧条件不适当,挥发分高的煤燃烧时易产生未燃尽的碳粒,俗称“黑烟”;并产生更多的一氧化碳、多环芳烃类、醛类等污染物,热效率降低。因此,要根据煤的挥发分选择适当的燃烧条件和设备。

国内用煤炭的主要什么企业或者单位!

4. 概述煤炭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000字左右

煤炭是赋存于地下的非再生性化石能源资源,
素有“工业粮食”之称。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
国,生产和消费总量逐年增加(见表1)。我国能源
资源一直富煤、缺油、少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
表1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及构成表
年份能源生产
总量/万t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原煤原油其它
能源消费
总量/万t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原煤原油其它
1980 63 735 69.4 23.8 6.8 60 275 72.2 20.7 7.1
1985 85 546 72.8 20.9 6.3 76 682 75.8 17.1 7.1
1990 103 922 74.2 19.0 6.8 98 703 76.2 16.6 7.2
1995 129 034 75.3 16.6 8.1 131 176 74.6 17.5 7.9
2000 128 978 72.0 18.8 10.0 138 553 67.8 23.2 9.1
2001 137 445 71.8 17.0 11.1 143 199 66.7 22.9 10.5
2002 143 810 72.3 16.6 11.1 151 797 66.3 23.4 10.3
2003 163 842 75.1 14.8 10.1 174 990 68.4 22.2 9.4
2004 187 341 76.0 13.4 10.6 203 227 68.0 22.3 9.7
2005 206 068 76.4 12.6 11.0 224 682 68.9 21.0 10.1
2006 221 000 76.9 11.9 11.2 245 669 69.1 20.6 10.3
  注:1.电力折算标准的系数根据当年平均发电煤耗计算,其它项
为天然气和水电;2.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单位是万吨标
准煤;3.本表所列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2][3]。
经济实力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
构。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
中均占70%左右(见表1)。2004年6月30日,国务
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
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确定了“以煤炭为
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新战
略”。2007年1月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提出:尽管煤炭在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中比重逐年
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
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从我国能源资源和能
源安全战略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我国能源
仍将主要依靠煤炭。
2 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煤炭行业是集采矿业、能源业、基础原材料
业特征于一体的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
左右。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
产和消费总量的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
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
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
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4]。
煤炭行业为发电行业、运输行业提供强大的能源
保障。长期以来,煤炭运输占整个铁路运输的40%以
收稿日期:2007-04-28;修订日期:2007-05-10
作者简介:马健(1975-),女,黑龙江呼兰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业经济。
上;煤炭发电机组的增加和火电小时数的增加,直接
对煤炭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全国发电
机组消耗煤炭已经达到10.54亿t,占煤炭生产总量
的67%[1]。
从成本的角度上看,国家在煤炭行业投入比量
从煤炭在价格上相对石油和天然气有很强的优势,
同等的发热量,用煤的成本只相当于用石油的
30%。
相对煤炭丰富的储量,我国石油储量严重不足,
必须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的短
缺[5]。从我国的能源供应和安全考虑,既要积极开
发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又要注重开发利用国内的
能源资源。国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限,水能和核
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新能源的开发尚需
时日,煤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家预测,到
2010年,使用石油、天然气、的成本将会是煤炭的8
倍甚至更高[6]。依靠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气来解决
中国能源问题的设想,是不实际的,风险很大。煤炭
相当于石油和天然气,既具有储量优势,又具有成本
优势,且分布也最广泛,因此煤炭是我国战略上最安
全和最可靠的能源。目前,全球煤炭消耗占世界一次
能源消耗的25%[7]。随着其它一次能源的枯竭,煤
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3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可能被替代
我国能源种类有诸多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
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它们都是重要的
一次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相比之下,煤炭资
源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石油次之,而天然气则
相对匮乏,据国家权威机构报道,我国的石油资源仅
能维持10 a左右。因此,尽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
增强,节能技术的提高和新能源的出现,煤炭在能源
结构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8],但在我国仍将高达
70%以上,到2050年也不会低于50%。
另外,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除具有储量优
势之外,还具有石油、天然气不可比拟的独到优越
性。一是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煤炭开采成本
将越来越低,具有十分明显的价格优势。以兰州市
场为例,块煤价格约为250元/t,汽油价格为3 400
元/t,天然气工业用1.20元/m3,按热值同比计算,天
然气价格为煤价的3倍左右;汽油价格为原煤价格
的5倍左右,如果按价格计算,每2 kg煤可产1立方
气,2 kg煤折价0.5元,工业用天然气是煤价的2.4
倍,民用气价是煤价的2.9倍,商业用气是煤的3.6
倍。相比之下,可十分清晰地看出煤炭是最廉价的
能源,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能源。二是煤炭易于储
存和运输,附加成本低,使用面广。三是随着节能技
术的进步、节能政策和措施的增强,煤炭的利用率将
大幅度提高。四是随着洁净煤技术和煤化工技术的
发展,煤炭将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煤炭不仅可以和石
油、天然气一样清洁使用,而且还可以成为廉价的化
工原料。五是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而有限的
外汇储备不可能用于大规模进口原油,只能依靠煤
炭转化和深加工来实现“以煤代油”。因此,从全国
情况来看,煤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煤炭工
业亦不是“夕阳工业”,相反,煤炭工业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
4 煤炭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
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即发展是在资源的
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煤炭行业的
持续发展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据估计,人类
现在每年燃烧的矿物燃料相当于自然界花100万a
左右才生产出来的,另据预测地球煤储量按目前的
消费速度还可以维持200多a,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
能使用约33 a和60 a。这就要求煤炭资源的衰竭速
度必须低于其再生速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不能
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9]。在人口、资源、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链条上,人口是核心,环境是条件,资源
是基础,即只有人口增长适量、资源开发适度、生态
环境适宜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无论在原始的狩猎社会,还是在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社会,资源都是人类不可须
臾或缺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的支撑,任何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和社会都不可能有相应的发展。资源还是
构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资源构
不成自然环境,没有生物资源构不成生态系统,所
以,资源(煤炭资源)理所当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爱护煤炭资源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珍惜煤炭资源就
是珍惜人类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 张绍强,张运章.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环境概况[J].环境保
护, 2006,(13): 55-59.
[5] 傅志华,包全永,韩凤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及其与财税政策
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6,(14): 4-15.
[6] 舒鹏.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 2004,
(3): 25-28.
[7] 黄淑和.2005年煤炭行业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5.
[8] 王海山.关于甘肃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人大研究,
2002,(2):43-45.
[9] 王宇波.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能源危机与应对策略
[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5): 58-61.
 ·2·               煤 炭 技 术                第26卷

5. 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是

IEA数据显示,2019 年世界煤炭总产量超过 79 亿吨,为 2014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年增长率为 1.5%,仅为近年来的一半。动力煤和褐煤约占该产量的 86%,其余为冶金煤。对 2020 年的最新估计表明,由于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需求下降,全球产量每年下降 6.5% ,但预计 2021 年将反弹至 760 万吨。
1. 中国——37亿吨
中国在全球煤炭生产中占主导地位,2019 年占世界总产量的近 47%。年内开采量近 37 亿吨,年增长率为 4%。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消耗了全球约 53% 的煤炭。中国 2020 年宣布将在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可能会促使中国采取措施减少国内能源供应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2. 印度 – 7.83 亿吨

印度在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名单中位居第二,2019 年的产量约为 7.83 亿吨,略低于全球份额的 10%。国有的印度煤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公司,占该国产量的 80% 左右,拥有 360 多个矿山在运营。2020 年,印度政府最终确定了向私营部门开发开放该国煤炭储备的计划,以促进国内生产并减少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大约有 40 个煤矿将被拍卖用于开发,尽管据报道早期兴趣很低,这反映出在煤炭越来越不受欢迎且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竞争日益激烈之际,投资者缺乏兴趣。

3. 美国——6.4亿吨
美国的煤炭产量多年来一直在下降,2019 年达到6.4 亿吨,为 197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来自廉价天然气和日益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减少了国内电力部门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预计未来几年下降趋势将加大。国际能源署估计,该国 2020 年的产量低至 4.91 亿吨,同比下降 23%,然后在 2021 年小幅反弹至 5.39 亿吨。2019 年,美国五个州的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 71%。它们是:怀俄明州 (39%)、西弗吉尼亚州 (13%)、宾夕法尼亚州 (7%)、伊利诺伊州 (6.5%) 和肯塔基州 (5%)。
4. 印度尼西亚——6.16 亿吨
印度尼西亚 2019 年的煤炭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6.16 亿吨,比上一年增长 12%。该国是世界主要的动力煤出口国之一,中国和印度是其两个最重要的贸易市场。高生产率,加上 2020 年冠状病毒大流行导致需求下降,给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压力,促使矿商降低生产目标。国际能源署预计印尼2020年煤炭总产量约为5.29亿吨,2021年增至5.45亿吨。 印尼政府设定的2021年产量目标为5.5亿吨。

5.澳大利亚——5.5亿吨
澳大利亚在 2019 年生产了 5.5 亿吨煤炭,其中超过一半是动力煤,超过三分之一是冶金煤。该数字同比增长 3.4%,尽管该国 2020 年的产量预计将下降约 9%,抵消了这些增长。澳大利亚在全球冶金煤生产和出口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许多货物供应中国庞大的炼钢业。虽然全国六个州都在开采煤炭,但最多产的地区是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尤其是东海岸的鲍文盆地和悉尼盆地。煤炭产品是澳大利亚 2019 年第二大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仅次于铁矿石和精矿。
6.俄罗斯——4.3亿吨俄罗斯在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名单中排名第六,2019 年的开采量为 4.3 亿吨,仅占全球份额的 5% 以上。由于全年需求减少,国际能源署预计 2020 年俄罗斯煤炭产量将下降 8%,无论是国内还是欧洲和韩国等主要出口市场。该国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煤炭储量,西伯利亚盆地在其估计的 1620 亿吨国家资源中占很大比例。政策制定者已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提高国内煤炭产量——目标是到 2035 年达到每年 6.7 亿吨。

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是

6. 煤炭的主要应用价值,及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的影响

  煤炭的用途十分广泛,可以根据其使用目的总结为两大主要用途:(1)动力煤,(2)炼焦煤。
  我国动力煤的主要用途有:
  动力煤
  1) 发电用煤:我国约1/3 以上的煤用来发电,目前平均发电耗煤为标准煤370g/(kW·h)左右。电厂利用煤的热值,把热能转变为电能。   2) 蒸汽机车用煤:占动力用煤2%左右,蒸汽机车锅炉平均耗煤指标为100kg/(万吨·km)左右。   3) 建材用煤:约占动力用煤的10%以上,以水泥用煤量最大,其次为玻璃、砖、瓦等。   4) 一般工业锅炉用煤:除热电厂及大型供热锅炉外,一般企业及取暖用的工业锅炉型号繁多,数量大且分散,用煤量约占动力煤的30%。   5) 生活用煤:生活用煤的数量也较大,约占燃料用煤的20%。   6) 冶金用动力煤:冶金用动力煤主要为烧结和高炉喷吹用无烟煤,其用量不到动力用煤量的1%。
  炼焦煤
  我国虽然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炼焦煤资源还相对较少,炼焦煤储量仅占我国煤炭总储量27.65%。   炼焦煤类包括气煤(占13.75%),肥煤(占3.53%),主焦煤(占 5.81%),瘦煤(占4.01%),其它为未分牌号的煤(占 0.55%);非炼焦煤类包括无烟煤(占10.93%),贫煤(占5.55 % ), 弱碱煤(占1.74%),不缴煤(占13.8%),长焰煤(占12.52%),褐煤(占12.76%),天然焦(占0.19%),未分牌号的煤(占13.80%)和牌号不清的煤(占1.06%)。   炼焦煤的主要用途是炼焦炭,焦炭由焦煤或混合煤高温冶炼而成,一般1.3 吨左右的焦煤才能炼一吨焦炭。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
  中国是焦炭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焦炭市场的主要出口国。2003 年,全球焦炭产量是3.9 亿吨,中国焦炭产量达到1.78 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6%。在出口方面,2003 年我国共出口焦煤1475 万吨,其中出口欧盟458 万吨,约占1/3。2004 年,中国共出口焦炭1472 万吨,相当于全球焦炭贸易总量的56%,国际焦炭市场仍供不应求。2008 年我国焦炭产量总计约32700 万吨,2009 年1月至9月焦炭产量25276.87万吨。
  在中国
  资源概述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2007年度中国能源矿产新增探明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17种主要矿产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其中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矿产地有14处,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
  2006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98,829,61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4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709,234,867,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7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7,726,66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34%.   2007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916,447,50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06%。2008年1-10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155,383,57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7.81%。
  “十一五”期间是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基本方略,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需要新建煤矿规模3亿吨左右,其中投产2亿吨,转结“十二五”1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

  基本情况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质基础。在已发现的142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量,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产煤国家之前列。   中国聚煤期的地质时代由老到新主要是:早古生代的早寒武世:晚古生代的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中生代的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株罗世—早白垩世和新生代的第三纪。其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四个聚煤期的聚煤作用最强。中国含煤地层遍布全国,包括元古界、早古牛界、晚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各省(区)都有大小小一、经济价值不等的煤田。
  中国聚煤期及含煤地层的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北、西南(滇、藏)、东北和台湾六个聚煤区而各有不向。
  煤炭储量分布
  省(区)  预测资源量 褐煤 低变质烟煤 气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贫煤 无烟煤
  北京 86.72 - - - - - - - 86.72
  天津 44.52 - - 44.52 - - - - -
  河北 601.39 9.98 7.24 508.44 30.19 - - - 45.54
  山西 3899.18 12.68 53.85 70.42 343.90 508.02 301.89 589.79 2018.63
  内蒙古 12250.4 1753.40 9004.00 1079.45 11.02 364.18 0.23 23.96 8.15
  辽宁 59.27 6.04 25.35 7.52 1.05 1.63 - 2.15 15.53
  吉林 30.03 7.46 11.06 3.68 0.48 0.71 1.88 1.96 2.80
  黑龙江 176.13 44.49 8.53 83.33 - 37.65 0.55 1.58 -
  上海 - - - - - - - - -
  江苏 50.49 - - 34.71 1.57 6.90 2.022 3.45 1.84
  浙江 0.44 - - - 0.44 - - - -
  安徽 611.59 - 0.66 370.42 35.00 154.37 33.69 3.56 13.89
  福建 25.57 - - - - - 0.09 - 25.48
  江西 40.84 - 0.38 1.60 0.83 6.09 2.35 5.52 24.07
  山东 405.13 24.67 3.23 220.68 76.50 5.64 - 27.66 46.75
  台湾 - - - - - - - - -
  河南 919.71 8.82 3.75 86.11 19.20 163.77 87.94 109.29 440.83
  湖北 2.04 - - - - - - 0.49 1.55
  湖南 45.35
  0.15 1.27 2.28 2.06 1.31 1.65 36.63
  广东 9.11 0.41 - - 0.06 0.07 - 0.74 7.83
  广西 17.64 1.69 1.44 - - - 0.44 5.46 8.61
  海南 0.01 0.01 - - - - - - -
  四川 303.79 14.30 - 4.90 5.71 75.46 55.38 14.78 133.26
  贵州 1896.90 - - 5.22 41.40 319.57 133.97 247.27 1149.47
  云南 437.87 19.11 0.67 6.22 3.58 124.00 31.17 125.48 127.64
  西藏 8.09 - 0.08 0.08 0.20 0.13 0.14 0.03 7.43
  陕西 2031.10 - 523.79 800.15 115.89 111.49 64.45 94.53 320.80
  甘肃 1428.87 - 242.49 1172.99 1.63 - 5.72 4.83 1.21
  宁夏 1721.11 - 1264.83 84.31 20.73 17.75 24.79 123.52 185.18
  青海 380.42 - 143.60 51.86 7.85 33.00 30.34 81.18 32.59
  新疆 18037.3 - 12920.0 4754.50 312.60 24.80 25.40 - -
  全国 45521.0 1903.06 24215.1 9392.38 1032.11 1957.29 803.75 1468.88 4742.43

  发展建议
  调整铁路运力结构
  由于运输瓶颈的影响,运力配置的失调,我国煤炭主产区的煤炭长期以来集中供应到华东、华南相对狭窄的沿海地区,而中部的湖南、湖北、江西省,西南的大部分省区及西部的部分地区由于铁路运输的运力分配问题使煤炭供应特别是电煤供应一直比较紧张。因此,应努力调整好铁路运力结构,加大对煤炭供应紧张、运力短缺地区的铁路建设投入。
  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
  我国煤炭行业的集中度还较低,煤炭开采企业过于分散,存在大量个体开采的情况,这一方面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管理难度增大,安全问题令人头痛;另一方面加剧了煤炭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煤炭作为一种日趋减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国家应当对其开采、使用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而不是放任自流。而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在技术性、安全性、可控性等方面的优势勿庸置疑,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煤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对所有不具备安全和科学开采条件的企业坚决关闭,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大量分散的煤炭开采企业以股份制的方式,组成大型煤炭集团和基地,实行统一开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针对此块精英人才,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目前收纳煤炭人才较多的有煤炭英才网,是煤炭行业人才的一个专业性招聘、求职网站。
  积极探索煤电联营的新模式、新途径
  煤炭与电力是密切相连的上下游产业,电力企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煤电联营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长期以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由于资源的布局无法改变,要改变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必须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煤电矛盾,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融合。煤电联营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煤矿所在地建立坑口电厂,改“输煤”为“输电”,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提高煤电就地转化比例,减轻电煤运输压力。其次,煤电企业之间还可以签订长期煤炭供需协议,进行煤电战略合作。再次,大型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参股,形成煤电一体化的企业。最后,使煤电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上市、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促进煤电企业的战略合作。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许多行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低电价、低煤价和高能耗的基础上,市场化的煤炭价格不断上涨,恰恰反映了这些产业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应下决心、下力气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势头,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对高耗能产业和过热行业在项目许可、土地、环保、信贷投放等方面要收紧口子、抬高门槛。另一方面,尽快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加快资源税费改革,促进煤炭资源的节约
  改革我国的资源税制度,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实行以储量为基数、与回采率等挂钩的资源有偿使用办法,这一方面加大了煤炭资源获取的难度,增加了煤炭生产的前期投入和财务成本,使得煤矿不能够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将使煤炭生产企业更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更加科学合理配采,在某种程度上遏制“采肥丢瘦”,盲目增加产量的行为。
  加快煤炭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致力于推动煤炭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建立高度信息化、标准化、开放性的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和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
  随着煤炭产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提出“成为领先的全球煤炭产业链整合者”的愿景,并以“建设煤炭交易和煤炭供应链服务标准,优化煤炭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价值链的高效协同,推动煤炭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为使命,明确提出建设成为“煤炭交易与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   依托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煤炭产地,辐射东北亚主要煤炭消费市场,通过集约的交易平台和电子交易系统,提供公开、高效、公信的煤炭现货交易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引进和整合金融、物流等专业服务商,为交易提供信息资讯、仓单质押监管、代垫货款、结算、库存管理、代理采购、运输代理、综合物流、化验检测等综合一体化的服务解决方案。

7. 我国煤炭产业的历史发展

(1)古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发现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块煤精雕刻制品和煤块,经鉴定为抚顺煤田西部本层煤,“新乐遗址”出土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说明我国抚顺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发现和利用了。1938年有抚顺还发现过一处距今2000多年前汉代居民点遗址燃煤的遗迹。
从汉代开始,煤炭已经用于冶铁过程中。西汉时期,开始采煤炼铁;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和山西大同等地区煤炭开发比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炼丹家清虚子发明了黑火药,使采矿业进入了爆破开采的时代。从唐代开始,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知识逐渐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外国著作中,记述了中国人民利用煤炭的情况,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现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地最为突出。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利用焦炭,炼焦技术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国统一之后,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生产,注重矿业。特别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区,采煤业发展较为普遍,成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明代,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当时煤炭业不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有了普遍进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
清代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清初到道光,历代统治者对煤炭生产都是比较重视,并对煤炭开发采取扶植措施。由于各级官府对煤炭开发比较重视,加上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从而使清代采煤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2)近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式建成的第一个近代煤矿是台湾基隆煤矿。至1895年为止,各地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近代煤矿,使中国的采煤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为中国近代煤矿发展的第一阶段。
1895~1936年,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情况下,又出现一批新式合资煤矿企业。1929年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煤矿;同年,成立山西晋北矿务局,开采大同煤矿;至1936年,全国年产5万t以上的新式煤矿61个,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t,平均效率为每工0.3t。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①各帝国主义相继攫取中国矿权,以单独经营或同中国合资经营的方式,控制了中国主要煤矿。这期间外国人投资的煤矿32个,投资额占中国煤矿总投资额的51.78%。1933年全国煤产量属于有外资的产额占61.3%。②中国民族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批煤矿,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经受不住外煤倾销的打击,往往亏损。③生产环节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用新式机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镐刨煤,巷道运输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5省。1936年这5省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76.5%。
(3)抗日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侵占东北所有煤矿之后,又陆续侵占华北、华中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华北、华中占领区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开采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煤田开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东北有大小煤坑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采煤方法绝大多数为残柱式,回收率仅20%左右。②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③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年本溪湖煤矿发生世界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后,随着华北主要产煤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从1937~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t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t,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t以下。从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t。
(4)解放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侵占的煤矿大部分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这些煤矿因受日帝掠夺破坏和战争影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销路不旺,产量锐减。1946~1948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的29个煤矿只生产原煤1252万t。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政府先是从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嗣后又陆续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都曾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1949年,中国解放区约生产原煤2000万t。
(5)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产业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从旧中国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煤矿,加上解放区民主政府兴办的小煤矿、公私合营煤矿和私人开办的小煤窑,1949年生产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全面恢复了原有煤矿的生产,对32处矿井进行了改扩建,并开工建设新井17处,设计生产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矿开采发展的基础。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矿生产建设,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等15个老矿区,又开发建设了平顶山、鹤壁、包头、潞安、石嘴山等10个新矿区,开工建设矿井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Mt/a;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Mt/a;恢复矿井38处,设计生产能力11.34Mt/a,1957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30.73Mt。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及这期间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不科学的做法,导致不适当地扩大了煤矿建设规模,一些新建矿井简易投产,一些生产矿井重采轻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矿方法,出现严重的采掘失调。针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煤炭工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时期,煤炭开发战略和建设重点有重大改变。在此期间,集中建设了煤炭工业“大三线”——西南和西北煤炭生产基地,突击性开发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设了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的总称)和攀枝花矿区,建设矿井共28处,设计生产总能力14.11Mt/a,建成投产矿井21处,设计生产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贺兰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间,建设总规模达到42处,设计生产能力12.82Mt/a;建成矿井(露天)13处,设计生产能力11.22Mt/a,满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显著改善了煤炭开发布局。为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三五”时期对江南煤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分布范围广阔的矿区建设,到“四五”期末,建成矿井295处,设计生产能力39.36Mt/a。由于建设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实际,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转北煤南运”的原定目标仍未能实现。
针对20世纪70年代偏重挖掘生产矿井潜力,新井建设规模缩小,一些生产矿井又出现采掘失调的情况,从70年代后期起,又进行了煤炭工业第二次大调整。加大了新井建设规模,建设重点由西南、江南转向北方和东部,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煤矿开采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新开发了10多个新矿区,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和露天矿,大力推广采矿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有重点地建设多层次的高产高效矿井,大力发展了地方煤矿,开办了遍布全国的乡镇煤矿,有选择地建设了重点产煤县,使煤矿开采在更大规模和高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煤矿开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与采矿技术及装备相结合,加速推进煤矿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进行了高产高效矿井(露天)建设,并建成129处高产高效煤矿(井工123处,露天6处),少数矿井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开拓出了我国煤矿开采21世纪发展的新道路。[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速,掀起了煤矿开发及开采的新高潮。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36.5亿t。图1-1为近六年来我国原煤产量及增长情况。

图1-1 近六年来原煤产量及增长比例

我国煤炭产业的历史发展

8. 煤炭的中国状况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2007年度中国能源矿产新增探明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17种主要矿产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其中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矿产地有14处,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2006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698,829,61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45%;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709,234,867,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72%,实现累计利润总额67,726,662,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34%.2007年1-12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916,447,50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06%。2008年1-10月中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155,383,579,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7.81%。“十一五”期间是煤炭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最佳时期。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确立了“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基本方略,为中国煤炭工业的兴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需要新建煤矿规模3亿吨左右,其中投产2亿吨,转结“十二五”1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前景都将非常广阔。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8月份,中国煤炭进口量降至1886万吨,环比下降18.11%,同比下降27.3%,已经连降六个月,并且降幅近一步扩大。 2015年12月1日,陕西省政府网站消息,为破解煤炭市场需求不足、价格走低等难题,榆林市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打造终端销售市场,畅通运输网络。2015年1-10月榆林市累计销售煤炭达3.1亿吨,其中,累计销往河北省煤炭1.1亿吨、山西4000万吨、陕西关中地区2800万吨、内蒙古2400万吨、河南1800万吨、山东1700万吨、宁夏1000万吨、甘肃800万吨、北京700万吨、湖北450万吨,占榆林市煤炭销售总量的86%。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质基础。在已发现的142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量,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产煤国家之前列。中国聚煤期的地质时代由老到新主要是:早古生代的早寒武世:晚古生代的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中生代的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株罗世—早白垩世和新生代的第三纪。其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四个聚煤期的聚煤作用最强。中国含煤地层遍布全国,包括元古界、早古牛界、晚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各省(区)都有大小小一、经济价值不等的煤田。中国聚煤期及含煤地层的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北、西南(滇、藏)、东北和台湾六个聚煤区而各有不向。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中确定,将重点建设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宁东、鲁西、两淮、云贵、冀中、河南、内蒙古东部、新疆等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数据显示,2013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33.6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1%。   一、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行业供需维持平衡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四大行业。从下游主要耗煤行业的增长来看,单月产量增速随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在相对高位。1-8月份火电发电量222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47%;生铁产量40363万吨,同比增长12.76%;水泥产量117848万吨,同比增长14.66%;合成氨产量3439万吨,同比增长0.93%。1-8月原煤产量为216485万吨,同比增长18.10%,其中8月份产量为29580万吨,同比增长13.10%,环比增长0.27%;煤炭的产量并未明显超过下游需求的增长幅度,从供需的增速来看,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据渤海证券预计今年煤炭需求水平约为32.5亿吨左右,供给水平约为32.4亿吨左右,全年供需基本平衡,——第四季度全行业基本面可能仍然保持平稳的走势由于中央政府将节能降耗纳入各地约束性考核指标,为确保“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一些地区开始对高耗能产业采取限产限电或关停等强制手段,因此四季度能源需求相比以往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但四季度是北方冬季取暖季节,也是传统的煤炭销售旺季,冬储煤购销逐步开始,下游电厂补库存较为积极,市场交易将逐步趋于活跃,销量可能会有所增加。两方面因素叠加,预计四季度煤价将继续保持平稳,可能会维持小幅震荡的走势。但如若出现气象专家所预期的那样,欧洲将会遭遇千年来最低气温的冬季,届时可能将会影响煤炭行业的价格走势及供需关系。  二、市场特点分析  1、超高电煤库存再次压制煤炭供求及价格。10月上旬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的煤炭库存再次攀升到了6230万吨的超高水平,库存可用天数也随之超过了21天,这一状况不仅明显降低了电力企业进行电煤“冬储”的压力,也会对动力煤的供求和价格形成压制。2、“寒冬”的预期及冬季煤炭储备或增添活力。进入10月份之后,又到了煤炭“冬储”时节,尽管当前电力企业的煤炭库存还维持在偏高水平,“冬储”的压力不大,但是由于是“寒冬”的概率较大,有可能对冬季煤炭供求带来加积极的影响。3、煤炭进口对国内煤炭供求的支撑作用或将下降。煤炭进口对未来一段时期国内煤炭供求的支撑作用或将下降的判断基于两个方面因素,其一,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国际煤炭供应及运输环境正在朝着不利于我国煤炭进口的方向发展,给未来一段时期的煤炭进口带来变数。9月份以来,澳洲动力煤价格呈逐渐上涨趋势,低发热量的印尼煤越来越成为我国煤炭进口的首选,推动了印尼煤出口价格的上扬。其二,2009年10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我国的煤炭进口量分别达到了1113.8万吨、1265.3万吨和1638.5万吨,由于这一基数较大,四季度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的空间已经不大,届时煤炭消费需求的增加将可能不得不依赖内贸煤炭供应的增长来实现。4.2015年10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5636万吨,同比减少6647万吨,下降29.83%。此外,2015年9月份中国出口煤及褐煤73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单月出口量创2013年7月以来最高。尽管进口量不断下降,出口量不断增加,但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仍旧突出。   一、有利因素1、在政策方面。总体来看,一是2008年初受雨雪冰冻灾害、春运期间运力紧张、部分煤矿停产整顿和提前放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电煤供应紧张状况时,国家发改委、 交通部分别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保障煤炭供应和物资运输。二是年中煤炭,尤其是动力煤价格迅速上涨时,国务院发布保障电煤供应的公告,国家发改委两次对电煤进行临时价格干预。三是 从煤炭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出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加强对改革试点中分期缴纳矿业权价款的管理;国务院提高煤炭出口关税;发改委、能源局等下达“十一五”后三年关闭小煤矿计划的通知 。2、在技术方面。近几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煤炭科学技术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勘探、开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次,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第三,煤矿瓦斯、火灾治理等安全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第四,洁净煤技术使得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加快发 展。二、不利因素1、煤炭市场的波动加大煤炭价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供需是最主要的因素。2009年我国煤炭前期投资将集中释放。短期内煤矿在建规模过大,产能过剩压力增加,而需求相对不足。短期内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电力等行业需煤量在下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经历5年多的快速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增加。这些产能的相继建成释放,将加剧产能过剩的压力。2、国家对安全生产的要求提高 一、市场竞争风险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煤炭施工企业也推向了市场,然而煤炭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制不活。煤炭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 ,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煤炭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煤炭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 求。煤炭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的过渡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煤炭施工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一些法律法规还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 因素、政策导向、行业行为乃至灰色交易,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煤炭施工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煤炭施工的项目管理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 行的规律。投标风险类似于一般制造业中的市场风险,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实行招投标制后,施工企业基本上都要以投标报价的形式争取中标。为了获取工程项目,企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个企业如果拿不到工程项目,就无利可谈,为投标而付出的人、财、物也只能由投标企业买单。如果低价中标或招标文件中有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条款,或投标报价时计算失误、漏计项目、取费不 当,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营管理失败而亏损,再加上招标市场上的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常的因素,给承包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一是所采煤层的自然赋存条件;二是生产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对国家煤炭资源的态度;四是开采工艺的复杂程度;五是开采投资的占用量等等。乡镇煤矿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 低,开采设施简单而且资金占用量小,再加上对煤炭资源的珍惜程度不够,其原煤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国有煤矿水平。乡镇煤矿低50%左右,有的甚至低65%以上。因此,乡镇煤矿具有低价竞争 的优势,过度的低价竞争对国有煤炭企业的扭亏增盈和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煤炭与电力是密切相连的上下游产业,电力企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煤电联营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长期以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由于资源的布局无法改变,要改变阶段性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必须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煤电矛盾,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融合。煤电联营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煤矿所在地建立坑口电厂,改“输煤”为“输电”,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提高煤电就地转化比例,减轻电煤运输压力。其次,煤电企业之间还可以签订长期煤炭供需协议,进行煤电战略合作。再次,大型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参股,形成煤电一体化的企业。最后,使煤电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上市、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促进煤电企业的战略合作。2015年6月,内蒙古发布《关于支持煤炭转化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重组有关事宜的通知》。宣布内蒙古煤炭上下游企业重组拉开序幕,多家煤企和电企达成了合作意向,以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目的是有效化解煤炭产能过剩,推动煤电、煤化重组并购。  中国许多行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低电价、低煤价和高能耗的基础上,市场化的煤炭价格不断上涨,恰恰反映了这些产业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应下决心、下力气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势头,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不合理的能源需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对高耗能产业和过热行业在项目许可、土地、环保、信贷投放等方面要收紧口子、抬高门槛。另一方面,尽快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加快资源税费改革改革中国的资源税制度,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实行以储量为基数、与回采率等挂钩的资源有偿使用办法,这一方面加大了煤炭资源获取的难度,增加了煤炭生产的前期投入和财务成本,使得煤矿不能够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将使煤炭生产企业更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更加科学合理配采,在某种程度上遏制“采肥丢瘦”,盲目增加产量的行为。 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致力于推动煤炭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建立高度信息化、标准化、开放性的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和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随着煤炭产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提出“成为领先的全球煤炭产业链整合者”的愿景,并以“建设煤炭交易和煤炭供应链服务标准,优化煤炭产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价值链的高效协同,推动煤炭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为使命,明确提出建设成为“煤炭交易与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依托中国、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越南、印尼、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煤炭产地,辐射东北亚主要煤炭消费市场,通过集约的交易平台和电子交易系统,提供公开、高效、公信的煤炭现货交易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引进和整合金融、物流等专业服务商,为交易提供信息资讯、仓单质押监管、代垫货款、结算、库存管理、代理采购、运输代理、综合物流、化验检测等综合一体化的服务解决方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